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膜-生物反应器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废水试验  被引次数:14
   王连军      刘晓东  孙秀云《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第13卷第6期
   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由于用膜组件代替传统的二沉池而具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无法比拟的优点,研究对膜-生物反应器及普通活性污泥法的COD和NH3-N去除效率、降解动力学、微生物组成、活性污泥粒径分布等方面作了比较。    

2.  污水生物处理中抗生素的去除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次数:2
   张翔宇  李茹莹  季民《环境科学》,2018年第39卷第11期
   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日益严重,其诱导产生的抗生素抗性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通过对世界多地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抗生素浓度水平的文献调研汇总,发现当前的污水处理工艺不能实现抗生素的有效去除.吸附和生物降解是污水中抗生素的主要去除途径,因此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吸附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种类抗生素吸附程度的差异;从生物降解性能、降解菌和降解产物等方面分析抗生素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生物降解作用;分析讨论了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停留时间、温度和工艺选型(传统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脱氮工艺)等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条件对吸附和生物降解途径的影响,进而解析对抗生素去除效果的影响.菌群组成、生长基质供应情况和微污染物共存情况等因素对污水生物处理中抗生素迁移转化的影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3.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优点及膜组件设计  
   钟毓《中国环保产业》,2010年第9期
   对比传统活性污泥法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工艺原理,简要阐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优点。对工艺中的设计依据、构型、膜组件和有机负荷、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等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参数进行了探讨,为膜生物反应器中试设计提供了借鉴。    

4.  固定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抗生素污水  被引次数:2
   靖丹枫  贾仁勇  白新征  夏四清《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第6卷第5期
   采用细菌固定化技术包埋活性污泥浓缩液,并利用A/O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抗生素生活污水,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在抗生素存在条件下降解有机物及氮素的性能,并对土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模拟抗生素污水的COD、TOC、NH4+-N、TN及土霉素浓度分别为325~413、101.35~206.10、15.51~24.54、15.00~25.30和0.17~0.47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6、12和24 h的条件下,系统的出水平均COD、TOC、NH4+-N和TN分别维持在50、20、1和3 mg/L以下,对土霉素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4%、72%和75%;研究还发现固定化膜生物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波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可以延缓膜污染,正确调整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工序可以在提高水处理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水环境中的抗生素药物含量。    

5.  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  被引次数:1
   梁国明  陆晓峰  王文浪《化工环保》,2006年第26卷第6期
   采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活性艳红X-3B的模拟废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解酸化池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了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沉降性能对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池HRT为16h时,废水的可生化性最好,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与COD比值为0.5;HRT为17h时,废水脱色率达69%,而COD的去除率受HRT影响较小;膜生物反应器主要起去除废水中COD的作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和97%;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直接影响膜污染的速率。    

6.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去除研究综评  
   王亚军  陈甜婧《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1年第33卷第5期
   介绍了水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危害,分析了其在污泥吸附、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作用下的去除机理。综述了去除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常规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和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高级氧化和膜处理),以及新型处理技术(超声降解、土壤渗滤系统和生物电强化)的研究进展与优劣,指出不同反应体系的去除机理和途径不一致,需要针对多相、多污染介质的复杂实际环境开展进一步研究。    

7.  PAC-SBR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活性污泥驯化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1
   李湘凌  周元祥  周娟《上海环境科学》,2005年第24卷第3期
   制药废水的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且含有难生物降解和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等毒性物质.较为适合的处理方法是生化处理。文章研究了PAC-SBR反应器处理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生产废水过程中活性污泥的驯化。活性污泥经1个月3个阶段的驯化后,发现在逐渐提高制药废水投加量的污泥驯化过程中,当投加量为1%时,去除率连续4d基本上稳定在90%以上。出水COD值全部在40mg/L以下。随着制药废水投加量的增加.COD去除率及出水质量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持较高的COD去除率。较长时间稳定的去除率表明,污泥已基本适应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的生产废水特性,活性污泥驯化完成。    

8.  好氧颗粒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参数及运行性能  
   桂永馨  黄天寅  李文卫  姚嘉《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第7卷第7期
   以一体式尼龙筛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为研究体系,与好氧颗粒污泥相结合,形成新的好氧颗粒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GDMBR),探讨了在新工艺条件下对COD、氨氮的去除,以及出水浊度的变化,与活性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做比较,研究了进水流量、曝气量等工艺运行参数与膜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对系统中污泥的EPS进行分析。结论表明,AGDMBR系统对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和95%,出水浊度为6 NTU,处理效果均优于DMBR系统;AGDMBR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膜污染速度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加快;曝气量为125~150 L/h时,膜通量持续时间最长;AGDMBR系统比DMBR系统在膜污染的延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9.  水体中抗生素污染及其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第Z1期
   抗生素随着养殖废水、医疗废水以及污水排放等途径最终进入并存在于地表和地下水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摄入将对水生动植物生存产生威胁,甚至影响人类健康。文章针对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日益突出的问题,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了抗生素的主要种类、来源和危害;比较分析了现有水环境抗生素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目前,在各国环境水体中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包括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青霉素类等。用于水体中抗生素处理的方法有污泥消化处理、物化法、生物法等常规方法以及在其基础上增加的深度处理工艺如消毒处理和膜处理等。此外,随着环境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针对抗生素处理的新型技术如超声降解法、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土壤渗滤系统法等应运而生。常规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耗能低等优点,但对抗生素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新型处理方法在处理效果上与传统技术相比较有较大提升,但因成本高、维护难、反应条件难控制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推广。人工湿地相对于传统处理技术和其他新型技术而言,具有去除效果好、节能环保等优点。但目前,关于人工湿地处理抗生素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对于水体中抗生素的处理,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从理论推广到应用,组合式处理技术搭建,以及技术方法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等方面。    

10.  废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对废水中抗生素的处理现状以及新型去除方法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人工湿地法、超声波-电氧化混合工艺和高吸水树脂法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特点,并指出了人工湿地法高效低耗、易操作,但存在湿地堵塞等问题;超声波-电氧化混合工艺去除效率高,但处于研究阶段,实际应用不足;高吸水树脂法清洁环保,但易泄漏且流动性差。因此,去除废水中抗生素需要深入研究新型处理方法的降解机理和去除效果,并联合使用多种方法。    

11.  人工湿地中抗生素抗性大肠杆菌和抗性基因的去除与分布  被引次数:1
   杨芳  陶然  杨扬  乔永民  张敏  麦晓蓓《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第7卷第6期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抗生素抗性菌和抗性基因随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排放在环境中肆意散播,其去除及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采用K-B纸片法测定了9套不同工艺构型模拟人工湿地中大肠杆菌对7种抗生素的抗性率,并应用多重PCR检测磺胺类sul1、2、3与四环素tetA、B、C、D抗性基因,探究人工湿地对抗性菌的去除效率及抗性菌、抗性基因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污水中70%左右的抗性大肠杆菌,有效降低了细菌抗性的传播风险;共计分离出535株大肠肝菌中有378株对一种以上抗生素有抗性性,以四环素、磺胺类和氨苄西林抗性率最高,达到25%以上,其他4种抗性率较低,不足20%;2种抗性基因的检出率都在70%以上;对不同采样点大肠杆菌的抗性性及抗性基因的比较发现,各部分大肠杆菌的抗性水平、多重抗性指数(MRI)以及抗性基因(sul、tet)检出率和组合数表现出:基质≥出水>进水,推测抗性菌被湿地基质截留,在基质生物膜上发生抗性基因的重组,并释放抗性菌,提高了出水中抗性水平和抗性基因检出率。    

12.  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M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驯化  
   李继宏  赵丽静  胡筱敏  董怡华  郑琳子  刘宁《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第11卷第2期
   为了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对聚驱采油废水的生化处理效果,以炼油厂污水处理站二沉池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逐步提高进水中聚驱采油废水比例的加压驯化方法,在一体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进行活性污泥的驯化.对驯化过程中MBR系统内污泥性质、微生物相和聚驱采油废水处理效果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30 d的驯化培养后,评价污泥浓度与沉降性能的指标如MLSS、MLVSS、SVI、SV等明显改善,表征污泥成熟的微生物相包括菌胶团、轮虫、楯纤虫等大量出现.驯化结束时,污泥所处的MBR系统对聚驱采油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膜出水的CODCr,去除率为77%,含油量去除率为94.6%,聚合物去除率为60.2%.说明驯化后活性污泥可以良好适应聚驱采油废水环境,MBR系统已基本完成了对污泥的驯化培养.利用电镜对膜组件进行观察,发现有凝胶层和沉积污泥吸附在膜表面上,从而使膜过滤阻力增加,引起膜污染.通过化学清洗可以有效去除膜表面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使膜组件功能得以恢复.    

13.  我国低浓度废水处理的工艺研究  被引次数:1
   赵华《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第23卷第1期
   综述了低浓度废水处理的工艺技术,重点介绍了生物膜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改良A2/O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工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    

14.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及ABSBR的工艺特点  
   朱易春  冯秀娟  张光明《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第37卷第3期
   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发展使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成为可能.介绍了ABSBR(恒水位操作厌氧生物膜序批式反应器,Anaerobic Biofilm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的工艺特点,并对其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BSBR工艺是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结合,具有强的生物固体截留能力和良好的水力混合条件.系统能提高有机物和悬浮固体的去除,此外还具备较强的抗冲击负荷和抗低温能力.    

15.  生化黄腐酸对活性污泥系统处理废水的强化作用  
   方一丰  林逢凯  陆柱《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第29卷第4期
   研究了添加生化黄腐酸对活性污泥工艺处理废水的强化效果。在4个反应器中分别添加0、2、4和6mg/L浓度的生化黄腐酸,反应器采用分批连续运行方式,系统稳定后,考察添加生化黄腐酸对活性污泥工艺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化黄腐酸能加快废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促进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并能降低出水中悬浮固体物的浓度,提高污泥的活性,达到改善活性污泥工艺运行的目的。    

16.  炭生物膜法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夏国寿  吴浩汀《上海环境科学》,1988年第10期
   研究了以炭生物膜法处理中间体废水的工艺。结果表明,炭生物膜法能发挥吸附和生化处理的协同作用,能去除单纯炭不能去除的有机物。苯胺类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9.8%。该方法便于运行管理,成本较低。对生物炭净化机理的动力学分析表明,生物炭对有机物的去除可用L_0/L_0=cxp(-Kavt)表示。    

17.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发展的探讨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第5期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由膜组件和生物反应器组成,是传统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工艺。文章介绍了MBR的原理及工艺特点,分类总结了MBR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及研究情况,并对未来MBR技术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18.  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改进  
   王明星  张洪林  蒋林时  冯志力《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第30卷第9期
   用生物膜法对锦州石化公司A/O^2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进行改进,考察了工艺各段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挂膜后一级好氧池内COD及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5%和94.3%;将二级好氧池改为缺氧池挂膜,并加人适量甲醇,可使N03-N去除率达到80%以上。    

19.  养猪废水和污泥中11种兽用抗生素的同时分析技术及其在生物降解过程的应用  被引次数:6
   丁佳丽  刘锐  郑炜  余卫娟  叶朝霞  陈吕军  张永明《环境科学》,2015年第36卷第10期
   优化了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分析条件,使之适用于检测长三角地区养猪废水和污泥中常见的11种兽用抗生素(包括4种四环素类、2种磺胺类、3种喹诺酮类和2种大环内酯类). 该分析方法对养猪废水的平均加标回收率(n=3)为73.0%~105.2%,相对标准偏差为3.1%~10.2%;对污泥的平均加标回收率(n=3)为57.4%~104.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9%. 研究膜生物反应器中抗生素的浓度变化,发现废水中抗生素以四环素类和磺胺类为主,而污泥中以四环素类为主. 反应器对废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率为85.2%,其中最主要的去除途径是生物分解(51.9%),其次是污泥吸附(33.2%);而磺胺类抗生素去除率为95.8%,几乎全部是依靠生物分解,污泥吸附很少. 摇瓶实验结果显示,污泥中积累的抗生素未对活性污泥的有机物降解活性和硝化活性产生明显影响.    

20.  旋转流膜生物反应器特性的探索  被引次数:1
   吴俊奇  滕华  于莉《环境工程》,2004年第22卷第3期
   通过人工配水方式对旋转切向流膜生物反应器与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在CODCr去除率、NH3 N去除率、膜透水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 ,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有机物去除方面相差不大 ,但前者膜抗污染能力强、透水量大。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