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手工及自动监测数据,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系数法,对广州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VOCs总体积分数为73.85×10-9,其中,丙烷、甲醛、乙酸乙酯的体积分数最高,分别为5.59×10-9、4.87×10-9、4.25×10-9。组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为主要污染物种类,分别贡献了总VOCs的34.32%和32.34%。在空间分布上,各站点VOCs体积分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番禺市桥站(南部,76.16×10-9)>公园前站(中部,75.58×10-9)>花都梯面站(北部,69.80×10-9)。广州市大气中甲醛和乙醛的比值为1.22,表明本地排放对广州市醛酮类化合物的贡献较大;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比值为0.35,表明广州市气团老化程度低,VOCs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甲苯和苯的比值显示,公园前站苯系物主要受机...  相似文献   

2.
对桂林市城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VOCs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检出VOCs物种78种,平均体积分数为21.32×10-9,表现为芳香烃(67.82%)烷烃(19.56%)卤代烃(7.50%)烯烃(2.8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1.41%)。VOCs体积分数空间分布呈现市中心和下风向郊区两个高值区。通过苯与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林科所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和生物源,师专甲山校区VOCs主要是来自交通源,其余测点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工业源和外来传输源。分析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电子科大尧山校区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大,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强烈;旅游学院、华侨旅游经开区、大埠中心校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小,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弱。VOCs对O3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3.81%),其次是烷烃(7.22%)和烯烃(4.75%);对SOA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7.45%),其次是烷烃(2.55%)。  相似文献   

3.
于2014-2019年,对上海市奉贤区4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O3质量浓度年均值大体平稳且略呈下降趋势,O3日8 h质量浓度中位值和最大值呈现逐步上升趋势,O3质量浓度的最高点和次高点均出现在4-10月.气温与O3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风速和湿度...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上海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采用SUMMA罐采样实验室GC-FID/MS分析方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04种臭氧前体物和TO-15组分分析,采用DNPH吸附管采样实验室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展了环境空气13种醛酮类组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8—11月上海市代表点位...  相似文献   

5.
统计分析2013—2021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市PM2.5和O3的相关性,以及气象条件对PM2.5和O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影响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夏季PM2.5和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41 86,呈负相关性;冬季PM2.5和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88 3,呈负相关性,二者相互作用的季节变化一致性特征呈现相反趋势,这点和PM2.5-O3复合污染的特征明显不同,由此初步判断乌鲁木齐市还处于单PM2.5污染阶段,未处于PM2.5-O3复合污染阶段,但O3浓度连续多年快速上升。夏季光照条件良好,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大气氧化性较弱,O3浓度升高,但PM2.5浓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O3主导的氧化...  相似文献   

6.
2020年7月30日—10月10日对西安市某工业园区大气中的70种VOCs开展了为期73 d的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了上、下风向2个点位VOCs浓度组成特征、O3生成潜势和SOA生成潜势,并运用PMF进一步分析该区域VOCs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工业园区平均VOCs浓度为203.50μg/m3,以甲醛和乙醛为主的醛酮类(148.37μg/m3)是主要污染物,占TVOC浓度的57%~84%,其次是烷烃。通过上、下风向VOCs成分比较发现,醛酮类为高污染时段特征污染物,工业园区平均OFP为969.66μg/m3,醛酮类对O3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OFP的80%~97%,其次是烯烃。工业园区平均SOAFP为0.50μg/m3,芳香烃对SOA生成的贡献最大,占TSOAFP的48%~98%,其次是烷烃。PMF源解析得到5个因子,分别为工业源、溶剂涂料、燃烧源、移动源及其他源,贡献率分别占35.2%、20.4%、18.3%、12.8%、13.3%,解析显示该...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某市城区4—9月臭氧污染较严重时间段71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手工监测数据和臭氧浓度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市挥发性有机物在典型时段的污染特征及其与臭氧浓度变化的相关性。为该市通过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来精准防控臭氧污染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该市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与活性水平变化趋势总体一致,污染物种类在不同时间段的浓度和活性有差异,从浓度和活性角度分析得到的关键物种在不同时间段有差异,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变化与臭氧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有时显著,有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018—2022年邢台市近地面臭氧(O3) 逐时监测数据、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对邢台市近地面O3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O3生成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2年邢台市O3日最大8 h质量浓度第90百分位数值[ρ(O3-8h-90 per)]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24 μg/m3;ρ(O3)季节均值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6月达到全年峰值,12月达到全年谷值。ρ(O3)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结构,最低值集中在 06:00—07:00,在15:00—16:00达到峰值。ρ(O3)小时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当气温>20℃时,随着气温上升,O3小时超标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当相对湿度在40%~50%时,O3小时超标率达到最大,为6.02%;东南风向时,O3小时超标率最高,其次为东风、南风。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9—2022年4—9月邢台市对流层NO2柱浓度年均下降0.24×10-5 mol/m2,城区、北部和南部传输通道县呈下降趋势,西部和中东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对流层甲醛(HCHO)柱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12×10-5 mol/m2。邢台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南部的沙河市和北部的内丘县、临城县部分区域,其他地区为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区。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省各市2018—2021年的O3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年5—9月O3污染较重月份空气质量模型的O3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2018—2021年O3-8 h第90百分位数(O3-8 h-90per)先升高后降低,O3污染呈现波动变化,污染月主要集中在5—9月,并呈现内陆高、沿海低,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集合预报模式对O3模拟效果最好,预测结果与O3监测值的相关性最大、偏差最小,但较难预测出O3的峰值浓度,易漏报O3重度污染。WRF-Chem、CMAQ、CAMx、NAQPMS对O3的模拟效果比集合预报稍差,CMAQ、CAMx存在系统性偏低的情况,但对优级别的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模式;WRF-Chem、NAQPMS存在系统性偏高的情况,WRF-Chem能较好地模拟出O3超标日,对中度、重度日的24h级别准确率分别达94.08%、100%,对O3超标预报尤其是中至重度污染的预测预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漯河市大气灰霾站在线观测数据,分析2022年10月12—19日PM2.5-O3复合污染过程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以期判别复合污染过程中需要优先管控的VOCs物种及来源,为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污染期间VOCs平均质量浓度(96.7μg/m3)显著高于污染前(49.4μg/m3)和污染后(54.8μg/m3),以烷烃和卤代烃占比较高;整个污染过程中质量浓度较高的物种包括乙醛、乙烷、丙烷、异戊烷、氟利昂-12、二氯甲烷、甲苯、苯、一氯甲烷、氟利昂-11、正丁烷和1,2-二氯乙烷;污染期间正丁烷、异戊烷、丙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和苯的质量浓度增幅均超过100%。漯河市VOCs的O3生成潜势(OFP)以OVOC和烯烃占比较高,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以芳香烃占比最高。OFP贡献较高物种为乙醛、乙烯、甲苯和丙烯,SOAp贡献较高物种为甲苯、苯、间、对二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污染期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臭氧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研发出能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影响程度的诊断指数,成为提高和改善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中国大陆地区2018年温度、总云量、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气象场数据与臭氧浓度数据,研究臭氧污染敏感气象条件,统计各气象因子分布在不同数值区间时发生臭氧污染事件的相对频率(即分指数),按照分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大小进行排序,筛选出10个与臭氧污染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将10个气象因子的分指数进行累加,即得出臭氧综合指数。随后,对各地构建臭氧综合指数时采用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得到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气象要素,并参考这些气象要素构建了臭氧潜势指数。分别以臭氧潜势指数和臭氧综合指数对北京市2019年臭氧日最大浓度建立拟合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两类指数的拟合预报值与实测值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利用臭氧综合指数计算得到的预报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6,优于利用臭氧潜势指数计算得到的预报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0.64)。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以及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权重潜在源区分析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等多种监测分析方法,基于合肥市经历的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2020年9月1—10日),系统分析了合肥市O3污染的典型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此次污染过程的O3小时平均浓度高达96 μg/m3,且O3浓度波动较大,在9月6日13:00达到了224 μg/m3,呈现出快速生成、快速消耗的污染特征,并在夜间呈现出非典型的二次峰值过程。污染期间,合肥市基本处于VOCs控制区,芳香烃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45.2%),其次是烷烃(31.8%)和烯烃(21.5%);污染阶段的VOCs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44.1%)、燃烧源(21.3%)、工业源(15.3%)、溶剂使用源(12.4%)和天然源(6.9%),累积阶段和污染阶段均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使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高温、低湿、低风速等气象条件是引发此次O3污染过程的主要外因,而合肥市周边的高污染区域则是此次O3污染过程的潜在外部源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气象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干旱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并结合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2022年9月极端干旱下江西省臭氧污染过程特征及污染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臭氧污染与气象干旱间存在一定联系,干旱情况下缺少降水对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的湿清除作用,易促使臭氧超标概率随着无雨日数的增加逐步上升。江西省2022年9月出现历史性极端干旱情况,干旱期间江西省11个地市共出现151 d臭氧超标天,NO2常于午夜和早晨出现浓度峰值,从而促进上午臭氧浓度的迅速上升。此外,南昌市林科所站点VOCs在线监测数据也显示:极端干旱期间逐日VOCs体积分数为11.9×10-9~35.5×10-9,较8月明显升高。对OFP贡献前十的物种主要为OVOCs和芳香烃,与8月相比,芳香烃、烯烃和烷烃的OFP略有下降,OVOCs的OFP升高明显,其中乙醛对臭氧的贡献甚至上升143%,前期长时间的无降水可能是乙醛等OVOCs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选取臭氧(O3)污染高发的7月为夏季典型月,采用自动观测设备,从前体物VOCs的浓度水平及O3生成潜势(OFP),前体物、气象因素与O3相关性等多方面研究了衡水市O3污染影响因素,并剖析了一次典型的O3污染过程,以期为衡水市夏季O3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VOCs主要组分浓度占比为烷烃 > 烯烃 > 芳香烃 > 乙炔,主要组分对总OFP的贡献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 > 乙炔;O3与前体物VOCs、NO2存在负相关性,与温度存在正相关性;相对湿度低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相对湿度高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气团中VOCs化学组成稳定性较低,平均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较低,为4.855gO3/gVOCs;衡水市7月2—4日重度污染过程受本地生成和区域传输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实现VOCs污染源精准排查,2019年3—4月,利用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青岛市重点区域进行了VOCs走航观测。在排查到的污染源中,工业区的VOCs浓度较生活区整体偏高,且生活区、工业区夜间的VOCs浓度均较白天高。VOCs各类组分中,生活区白天苯系物、卤代烃、烯烃、烷烃的占比均在20%左右,夜间苯系物占比明显升高;工业区苯系物在白天和夜间的占比均最高,其他组分相对较小。浓度较高的前10位VOCs物种中,生活区白天烯烃物种占主导,夜间烷烃物种的比重明显增加;工业区苯系物、烯烃物种在白天和夜间的比重均较大,烷烃物种较小。生活区VOCs的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品挥发,工业区主要为企业排放。烯烃和苯系物臭氧生成贡献较烷烃高,特别是丁烯、戊烯、己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甲苯贡献显著,建议作为优控物种重点管控。  相似文献   

16.
Athens has a major problem of ozone air pollution due to its climate which is dominated by hot and dry summers with intensesunshine. As a result there is a high violation of the air quality limits of ozone. By comparing ozone air pollution betweenweekdays and weekends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reduction of primary pollutants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ozone on the levels of this pollutant. Thus it was estimated thatwhile during the weekend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ozone precursors (nitrogen oxides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werereduced by the order of 10–20%, the effect on ozone levels was lower.  相似文献   

17.
首次选取中山市23个镇街典型点位,分别在2022年夏季和冬季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监测,分析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评估各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结果显示:在夏季,东区点位VOCs质量浓度最高,达3 252 μg/m3;而在冬季,大涌点位VOCs污染最严重,高达2 785 μg/m3。各点位监测结果与中山市气候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总体上,体积分数位于前列的VOCs成分主要有芳香烃、醛酮类和烷烃,质量浓度位于前列的物种主要有乙酸乙酯、2-丁酮、丙酮、二氯甲烷和苯系物。各点位的冬季OFP比夏季更高,其中大涌点位的OFP在两个季节均为最高。芳香烃在冬季对各点位OFP的贡献特别显著。在夏季,对OFP贡献突出的物种主要有乙醛、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在冬季,对OFP贡献突出的物种主要有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甲苯。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中山港、小榄和坦洲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强,大涌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差,中心城区、新区和经济薄弱区域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较差,其余点位的VOCs污染防治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中纬度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是造成对流层至近地面臭氧浓度突增的原因之一。筛选春夏季臭氧浓度升高时段的高分辨率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以位涡值的下沉趋势分析了对流层顶折叠位置及变化过程;以AIRS数据反演了臭氧浓度、一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廓线,并估计了其分布及相关性;以近地表污染物浓度变化、HYSPLIT模型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证实了臭氧侵入气团的运移轨迹和局地效应;通过激光雷达监测结果观测臭氧垂直浓度分布,确定了臭氧浓度最大值所处高度,判定了受影响近地点的浓度升高时刻;以边界层高度变化、气象条件分析结果及当地与周边城市地面监测数据的逐小时变化情况等综合信息,进行了区域确认和近地面影响判定。通过以上数值综合分析,对城市地区受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影响的过程和具体时间进行了详细再现,可为排除非人为排放因素导致的近地表臭氧浓度增加提供回溯分析,为臭氧污染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