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21年5月—2022年4月合溪新港河流水量、水质(TN和TP)的同步监测数据,利用通量模型核算了合溪新港污染物(TN和TP)通量。通过测算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断面降雨强度、水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的污染类型及特点,为后期水质污染调查及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合溪新港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在强降雨期(7—8月)水体流量最高,占监测周期总流量的57.77%;少雨期则流量最低,且会出现湖水倒灌现象(11—12月)。通过分析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流量、水质的相关关系,确定了该流域污染类型为点源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共存的混合型污染,且在高强度降雨时污染物负荷量较大。综上,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该流域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以有效降低TN和TP污染物的入湖通量,减少太湖TN和TP污染物负荷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乌鲁木齐市水磨河4个监测断面水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搪瓷厂泉为超标水体;七纺桥为Ⅴ类水体,达到农业灌溉用水要求;联丰桥断面、米泉桥断面为劣Ⅴ类水体,没有达到农业灌溉用水要求。生活源和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入对水体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水体重污染。  相似文献   

3.
太湖入湖河道,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努力工作下,经过点源治理、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手段治理,水质逐年好转,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采用微纳米气泡气液分散系统,对人湖河道水体进行原位净化处理,结果表明,CODMn、氨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8%、42.4%,49.1%。入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电导率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长兴县、金华市金东区、绍兴市柯桥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调研工作,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进出水的电导率、TN、NH3-N、TP等指标间普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TN的进出水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72 0、0.455 9,TN是影响进出水电导率的主要指标;电导率-TN含量的拟合方程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贵州煤矿区表层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科学制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措施,以新寨河为研究对象,在11个样点共采集66个表层水体和沉积物样品,通过对Cd、Pb、Cr、Zn、Cu、As、Hg、Fe、Mn等9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在新寨河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多指数法开展了有毒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新寨河流域表层水体中,Fe、Mn点位超标率达100%。表层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排序为Fe>Mn>Zn>Cu>Cr>As>Cd>Pb>Hg,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排序则是Fe>Mn>Zn>Cr>Cu>As>Pb>Cd>Hg,表明新寨河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各重金属元素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介于0.59~1.13之间,表明新寨河表层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单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计算结果显示,90.91%和9.09%的沉积物样点分别被归类为轻微风险和中等风险。所有样点沉积物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介于14.57~120.55之间(均值为72.08),表明新寨河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Cu、As在多个样点存在污染现象,需予以重点监控管理。新寨河流域重金属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Cd、Pb、Cr、Zn、Cu为第一类,对应地表径流源;As、Fe、Mn为第二类,对应煤矿开采源;Hg为第三类,对应复合源。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湖流域断头河道微循环过程中水质效应和生物响应不清楚的问题,笔者通过水槽模拟实验,分析了氮磷和有机物等水质指标随水体微循环时间、频率的变化关系;通过常州武进洛阳镇徐家头浜实际河道微循环实验,探讨了微循环运行过程中实际河道水质的稳定性,微循环过程中实际河道的生物响应,及浊度、溶解氧、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槽模拟实验条件下微循环对水体氨氮去除的影响最为明显(去除率达62.91%),COD去除率变化幅度受微循环频率的影响最大(可达50%);微循环设置后实际河道COD浓度下降趋势明显(降幅约30%);微循环过程中河道水体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河道边坡和底泥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等优势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浊度对总磷和COD的影响程度相当,溶解氧和pH对水体氨氮浓度的影响均最显著。该研究为改善断头河道水质提供新方向,为微循环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及工业企业污染源现状,根据黄河流域2018—2019年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综合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可定量分析排名的城市水质指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数据,研究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和良等级数量从17个增加到19个,饮用水水源地优等级城市数量从7个增加到11个;但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重点加强水污染控制。水质污染主要以点源工业污染为主,COD和氨氮排放量较多,COD和氨氮年日均排放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1.1、3.1 mg/L,工业废水处理率偏低;山西、陕西、河南等"高"风险企业数量较多,分别达到3 047、1 630、1 442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分析研究太湖30年来的水质演变及近年来的水文径流数据,得出了太湖中存在的主要湖流。同时结合太湖特定的地理条件及水文特点,将大太湖分成湖岸区、过渡区和湖心区,对比分析了各个湖区间水质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得出了太湖的主要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2018年4月、7月和11月在清水河流域布设32个采样点,监测F-、TN、TP等6项水质指标,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河水质状况作综合评价,并分析F-是否参与评价时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F-不参与水质评价时,清水河各月水质污染程度为7月>11月>4月;当F-参与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2016—2020年古泊善后河国家和省级地表水监测网水质例行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水质指数法(WQI)对古泊善后河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水质评价结果,选取影响最大的两项指标CODMn和TP,于2020年10月对古泊善后河开展加密监测,调查分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6—2020年古泊善后河水质波动变化较大,汛期降雨对水质下降影响明显,CODMn、TP、CODCr、氟化物和BOD5是影响古泊善后河水质的主要指标;加密监测期间,古泊善后河干流水质CODMn和TP指标浓度分别升高28.9%、38.3%,其中宿迁段升幅显著高于连云港段;支流水质超Ⅲ类比例为22.9%,劣Ⅴ比例为6.3%;部分乡镇生活污水直排和持续降雨将农田中高浓度污染物冲刷进河流支浜,是导致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博斯腾湖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洗田排水均未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博斯腾湖,使湖中盐分、氮、磷、有机质等总量逐年增加,致使博斯腾湖污染加重,水质恶化。本文通过对博斯腾湖流域污染与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博斯腾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夏季受东南季风、湖流等因素影响,太湖蓝藻向西北部水域集聚,该区域平均藻密度可高达1×109个/L以上,其中蓝藻集中堆积的近湖岸区域藻类密度更高,蓝藻在不同生命阶段释放的藻源性VOCs的成分谱和产生量有较大差异,其中烯烃和有机胺反应活性较强。蓝藻水华高发期太湖西岸非甲烷总烃的浓度约为常州市区的3.3倍,日变化趋势符合蓝藻代谢规律。太湖西部蓝藻水华、湖西区的非甲烷总烃浓度和臭氧污染程度时空变化规律表明:太湖西部(宜兴)是整个流域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臭氧污染的形成与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季节性肯达尔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塔里木河干流及三大源流1992-1998年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检验,客观、定量地描述了塔里木河的水质变化动态,对于进一步掌握塔里木河的水质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王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2016—2020年、2021年1月29日—31日2个时间段的水质历史监测数据、2020年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和对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指标的加密监测数据及现场核查,对王港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范围进行了溯源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0年,王港河流域水质逐年好转;遥感解译共289个工业企业地块,102个水产养殖地块,169个畜禽养殖地块,92个疑似污染水体地块;王港河流域上游水质明显好于下游,下游沿线支流水质较差,畜禽养殖污染占比较高,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此外,沿河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处理效率低,以及工业园区工业污染源、农场农田退水、水产养殖排水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Lake Tahoe is a large sub alpine lake located in the Sierra Nevada Range in the states of California and Nevada. The Lake Tahoe watershed is relatively small (800 km(20) and is made up of soils with a very low nutrient content and when combined with the Lake's enormous volume (156 km(3)) produces water of unparalleled clarity. However, urbanization around the Lake during the past 50 yr has greatly increased nutrient flux into the Lak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algae production and rapidly declining water clarity. Lake transition from nitrogen limiting to phosphorous limiting during the last 30 yr suggests the onset of cultural eutrophication of Lake Tahoe. Protecting Lake Tahoe's water quality has become a major public concern and much time, effort, and money has been, and will be, spent on this undertak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medial actions is the subject of some debate. Local regulatory agencies have mandated implementation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development, sometimes at great additional expense for developers and homeowners who question their effectiveness. Conclusive studies on the BMP effectiveness are also expensive and can be difficult to accomplish such that very few such studies have been completed. However, several project evaluations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more are underway. Such study usually demonstrates support of the project's effectiveness in decreasing nutrient flux to Lake Tahoe. Here, we review the existing state of knowledge of nutrient loading to the Lake and to highlight the need for further evaluative investigations of BMP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in present and future regulatory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