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材料阻燃灰理论的分析和阻燃试验,确定了兼具抗芥子气渗透性能和阻燃性能时,消防员防生化服装面料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特级)是消防员在含有芥子气、危险化学品、生物毒剂、腐蚀性物质等的事故现场以及在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进行抢险救援作业所穿着的防护服装.是消防员特种防护服装之一。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特级)采用多层塑料复合织物作为面料。连体式全密封结构设计和“缝纫+双面贴条”工艺制成服装总体,通过气密性紧固结构,配以可更换式手套和靴子。装配超压排气阀和通风系统,选配消防头盔、空气呼吸器和通信设备,具有良好的抗芥子气、生物毒剂、危险化学品和腐蚀性物质渗透性能,结构设计合理,综合防护功能强。  相似文献   

3.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它与皮肤作用十分迅速,目前,尚无预防或治疗芥子气中毒的特效药,只有彻底避免皮肤染毒,实现全面皮肤防护,才能完全防护芥子气。但是,个人防护装备(防毒服、面具、手套和靴)在穿脱过程中,其连接部位(手腕、小腿、脖子和下颚等部位)容易发生毒剂渗漏,需要在这些防护薄弱部位涂上皮肤防护膏(Topical Skin Protectant,TSP),增强单兵的整体皮防能力。  相似文献   

4.
液态化学毒剂在各向同性非孔聚合物薄片中的扩散行为适合采用一维恒定源非稳态扩散模型进行描述。本文采用"沾染-圆盘"法对芥子气液滴在天然胶罩体和氯化丁基胶罩体中的扩散行为进行了考察,并通过Arrhenius关系式获得了相应的表观扩散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芥子气在两种罩体材料中的扩散行为能够很好地符合一维恒定源非稳态扩散模型和Arrhenius关系式,扩散活化能分别为48.3KJ/mol和64.0KJ/mol,相应的指前因子分别为3.78×10~(-3)m~2/s和3.05×10~(-2)m~2/s.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8·4”事件中毒患者已增至43人,罪魁祸首是侵华日军遗弃在华的有“毒剂之王”之称的化学毒剂——芥子气。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大气污染物质干性沉着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干性沉着短期计测的扩散管法和4段滤纸法以及求算气体流束F的涡相关法,倾度法和热平衡法,这对我国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物质干性沉着机理的解明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把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渗透探伤是一种重要的无损探伤技术。研究渗透性液体物性参数影响渗透过程的机制对渗透剂新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配制了一种水基探伤用渗透性液体,探究了其表面张力、黏度和所用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对其铺展能力、毛细爬升高度、平衡渗透面积和渗透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的表面张力主要影响其铺展能力、毛细爬升高度和平衡渗透面积。表面张力越大,铺展能力越差,毛细爬升高度越大,平衡渗透面积越大。液体的黏度主要影响其渗透速度,黏度越大,渗透速度越慢。液体所用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对渗透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延伸,陷落柱、断层等含破碎岩体地质构造突水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虽有学者从破碎岩体流固耦合动力失稳的角度研究地质构造突水机理,但没有考虑质量流失对破碎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展示了自主研制的一套可实现质量流失的破碎岩体渗透试验系统,包括加载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水压供给系统及特制渗透仪装置,并利用该渗透试验系统,通过改变破碎岩体的配比、应力状态等条件,计算并分析充填物质量流失率、渗透率、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了破碎岩体的变质量渗透特性。结果表明:1)自主研制的破碎岩体变质量流固耦合试验系统通过渗透仪蜂窝状的活塞、带有缺口的溢水筒等的独特设计,实现了渗流作用下充填物颗粒的自由迁移,具有较好的开放性。2)质量流失条件下破碎岩体的渗透性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渗流阶段、渗流突变阶段和渗流稳定阶段。在初始渗流阶段,破碎岩体渗透率缓慢变化,孔隙率逐渐增大;在渗流突变阶段,渗透率在极短时间内增大数倍甚至几十倍,孔隙率快速增大;在渗流稳定阶段,渗透率和孔隙率随时间基本保持不变。3)随渗透时间增加,破碎岩体充填物颗粒不断迁移流失,渗透性不断增强并最终发生渗流突变,这表明充填物颗粒迁移流失是引起破碎岩体渗流突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人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渗透着人的美好意志,是人体的具体延伸,它们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但也经常成为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我们通常可以发现不能按章合理安全使用这些工具的人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渗透-高级氧化协同的方法,采用自制装置对市政污水厂的脱水污泥进行了深度脱水研究,系统研究了恒定电压和恒定电流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电渗透-高级氧化协同对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对于污泥脱水的影响显著,电渗透-高级氧化协同对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其中电渗透作用对松散附着型EPS(LB-EPS)和黏液层EPS(S-EPS)的破坏明显,而高级氧化作用对于紧密黏附型EPS(TB-EPS)的破坏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宏图      魏建平      王云刚      李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186-192
基于文献调研及前期研究,分析了目前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时所采用定点取样方法及其弊端,阐述了学者们提出的改进型定点取样方法,并对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定点取样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①取样过程瓦斯损失量小、取样时升温低、机械复杂度低是基于煤芯管法定点取样方法的发展方向;②开展煤储层条件下的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建立并完善各种基于煤芯管法的定点取样方法的瓦斯损失量模型;③适用于松软煤层的定点取样方法的研发亟待开展;④基于负压气力输送理论的定点取样方法是定点取样方法研究的趋势,动态颗粒煤变负压瓦斯解吸规律是建立对应瓦斯损失量模型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测定现场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性,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实验室爆炸极限的测定装置及爆炸性判定方法,设计研制了混合气体爆炸性现场测试装置。装置实现了爆炸性环境现场的自动采样、超高温点火、高速压力和温度测定及爆炸性自行判定。开展了丙烷、乙烯和液化石油气等典型可燃气体爆炸性实验,提出了基于压力和火焰温度变化相结合的气体爆炸性判定指标,改变了传统目测判定方式。研究结果表明:20 L球和1 L爆炸腔以爆炸压力提升来判定,比管式法测定的爆炸极限范围窄,以压力提升量5%~10%判定较适宜;1 L爆炸腔以爆炸过程温度提升量来判定,爆炸极限范围比以爆炸压力提升量判定宽,与目测观察的管式测定法相比,略宽于管式测定法和大部分文献数据。  相似文献   

13.
瓦斯爆炸火焰波在分叉管路中的传播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笔者在研究分叉管路中瓦斯爆炸火焰波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管路分叉对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规律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分叉时,管道分叉处为一扰动源,诱导附加湍流,气流湍流度增大,使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的传播速度迅速提高,分叉管路支管中火焰在前端是增大的,然后迅速减小;而分叉管直管端口封闭反射对直管管段火焰传播影响很小(端口距各测点较远),火焰在分叉管路直管管段范围是加速的。因此,在矿井开拓中,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巷道分叉。在巷道分叉处采取保护措施,减少爆炸造成的损失。研究结果对指导现场如何防治瓦斯爆炸,减轻瓦斯爆炸的威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While coal seam is being mined, an annular fissure circle with gas accumulation will be formed in the fissure zone as a result of desorption, dissipation and permeation of gas in the goaf area and overlying strata due to fissures from rock caving and mitigation in the roof. The methods for computation of spatial locations of the fissure circle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se methods, gas drainage technique for the fissure zone is optimized. By applying drill hole returning water method of variables, the height of caving zone that most affects the drainage effects of inclined high dip drill hole was measured on the site. Due to the consistency of the expected height with the computed height of caving lin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computation method is further validated. Meanwhile, the parameters of the inclined high dip drill hole at #3311 working face of Hexi Coal Mine are determined by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取芯管取芯过程中压力与温度对损失瓦斯量的影响,以及t法的偏差,利用自主研发的取芯管取芯过程模拟测试装置,基于模拟试验的相似性,开展不同加热功率下取芯过程模拟试验与室温(30 ℃)对比,以及变温条件下不同吸附压力取芯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前30 min煤芯瓦斯解吸曲线符合Qt=a+b/[1+(t/t0)c]。吸附压力一定时,取芯过程模拟测试的煤芯瓦斯解吸率均大于室温下的对比测试,3~16 min(退钻过程)温度对损失量的影响大于0~3 min(取芯过程);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煤芯瓦斯解吸量增大,煤芯损失瓦斯量的模拟值亦增大;t法推算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对误差在65.08%~70.79%;加热功率一定时,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加,煤芯瓦斯解吸量愈大,煤芯损失瓦斯量t法推算值增大,模拟值亦增大;t法推算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随吸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相对误差在68.21%~72.13%。  相似文献   

16.
构造煤具有瓦斯含量高、渗透率低等特征,是瓦斯抽采和灾害预防的难点。在采用“二次成型”法制取原煤样试件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三轴应力瓦斯渗透性模拟实验装置”通过“应力-渗透性”实验,针对构造煤原煤试件不同瓦斯压力条件下的应力加、卸载过程的瓦斯渗透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载阶段,随着加载应力的增大渗透率降低,初期阶段降幅最为急剧,围压升到3 MPa时,渗透率均下降近65%;卸载阶段渗透率随着应力的减小而增大,围压完全卸载后渗透率只恢复到初始值的25%;同样的应力条件下,煤基质收缩对构造煤的影响作用大于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随着其内部瓦斯压力的降低而增大。实验结果可为构造煤“卸压增透”效果最佳化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低渗透率煤层的瓦斯抽采理论及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自行设计和搭建的模拟湿法脱硫烟气系统中,研究了基于控制冷凝法原理的SO_3/硫酸雾采集装置对湿法脱硫后SO_3/硫酸雾的捕集性能,重点考察了螺旋管与石英棉冷凝温度、采样枪温度、采样流量、采样时间和SO_3/硫酸雾质量浓度对SO_3/硫酸雾捕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湿法脱硫后SO_3/硫酸雾采集装置优化的操作参数为:螺旋管及石英棉冷凝温度95℃,采样枪温度280℃,采样流量17 L/min,采样时间30 min。SO_3/硫酸雾质量浓度较高时,螺旋冷凝管对SO_3/硫酸雾的捕集起主要作用,其捕集的SO_3/硫酸雾比例在75.8%~80.8%,远高于螺旋冷凝管与石英棉捕集SO_3/硫酸雾的比例;SO_3/硫酸雾质量浓度较低(约1mg/m3)时,采样枪对SO_3/硫酸雾的捕集起主要作用,其捕集SO_3/硫酸雾的比例大于50%。  相似文献   

18.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low structures and the strength of shock waves generated by high-pressure gas release through a tube into air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leading shock wave was generated in front of the compressed gas jet and the shock wave speed increased firstly, then decreased and finally kept constant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in the tube.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Mach numbers of shock waves were close to those calculated from the theory of ideal shock tube flow. After spouting out of the tube, the normal shock quickly developed into a hemispherical shape. The Mach disk was observed in the under-expanded jet. For high-pressure combustible gas release, the concept of theoretical critical pressure of ignition was introduced and several theoretical critical pressures of common gaseous fuel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