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影响评价》2017,(6):I0013-I0014
环境保护部11月1日在京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干部大会。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以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更好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2020,(1):I0003-I0003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明确提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排污许可制度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为了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推进环评行业管理改革创新,近期,环保部门先后采取一系列行动,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深化推进环评资质管理;开展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环评技术市场秩序;促进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深度融合,强化排污许可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加强规划环评落地,利用规划环评推动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许可证类型、实施程序、与环评的衔接、制度特点的角度,系统梳理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排污许可制度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特点进行总结,从借鉴国外经验和管理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排污许可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泥行业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环境管理技术体系。通过梳理水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执法等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指出水泥行业全过程环境管理中存在环评和排污许可两个名录的分类管理要求不一致、环评文件与许可证内容没有完全衔接、环境监管执法与排污许可互动不足、多套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导致“多本账”等问题,并提出了统一环评和排污许可两个名录、创新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方式、完善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政策与标准体系和统一排放量核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为全面、深入、准确地贯彻执行新《环保法》,加快环评制度改革,推进大数据技术在环评管理中的应用,吸取国外环评经验,探索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与环评的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文,共同探讨和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一、征文范围1、新《环保法》贯彻和执行与环评领域制度创新2、"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排污许可制改革实施时间不长,依证执法监督在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结合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现状,在分析证后监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核发质量、强化机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非现场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9年全面启动了汽车制造行业、锅炉行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与核发,在申请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应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做到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排污许可有效衔接。为此,在文中通过对相关文件的查阅与分析,对当前汽车制造行业、锅炉两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的建议。为环评与排污许可的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向污染宣战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而要落实向污染宣战的重大举措,就必须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通过采取科学、有效、有力的举措,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一届政府成立伊始,就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作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造中国经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大气污染,是指污染范围跨越不同行政区划的大气污染现象。以雾霾天气为代表的区域性大气污染,严重损害国民健康,威胁受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为有效应对区域性大气污染,应打破《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依行政区划防治大气污染的体系,实现区域内的共同合作,包括:建立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制度、建立区域性总量控制与排污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近四个五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基础上,我国正在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议未来水污染防治工作应进一步强调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命题,强调综合防控、严格执法、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及其排污许可的综合性作用,强调控制单元的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政策要求,着力构建国家调控、政府有为、企业负责、市场有效的环境保护国家治理体系,以水环境保护的实效取信于民,并推动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相应地也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王萌 《环境与发展》2020,(4):217-217,219
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一项重大内容。宁夏自2017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改革,积极推进排污许可证的核发。本文对宁夏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并从工作机制、证后监管、信息化平台、培育第三方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府讯息     
《现代职业安全》2014,(5):54-55
安监总局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 本刊讯4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局长杨栋梁强调: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二季度强化五项重点任务艰巨。当前必须切实抓好5项重点工作:一是煤矿安全,着力打好50个煤矿安全生产重点县攻坚战;  相似文献   

14.
企业污染,环境利益受损,政府买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解决路径,从2018年起,全国开始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损害担责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山东作为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7个试点省市之一,开展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积极实践探索。山东省对"10.21济南章丘重大非法倾倒危险废物事故"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创新经验。本文以山东省的改革实践作为研究视角,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现存问题,结合山东的试点实际分析了实施成效,从赔偿磋商、鉴定评估、资金管理三个方面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影响评价》2023,(1):I0008-I0008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日,应急管理部召开紧急视频会议,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危化品安全防范工作,督促各地深刻吸取近期化工事故教训,主动深入抓好整改,落实防控措施,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为全国两会召开和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刘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当前危化品安全生产面临节后复产复工集中、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开工率快速提高等多重挑战。要认清形势,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集中力量打好3月份危化品安全生产攻坚战,  相似文献   

17.
劳动部召开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和劳动条件分级工作会议10月11至14日,全国职业卫生“三同时”和“企业劳动条件分级”会议在昆明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主旨是为明年贯彻执行《劳动法》打好基础,总结、交流全国各地开展“三同时”和劳动条件分级工作的情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曹保玉 《环境与发展》2020,(2):53-53,55
海洋陆源污染是陆域经济社会活动行为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出现的污染性问题。累积性的陆源排污不仅会对海洋环境容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海洋自净能力造成减弱影响,不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关于海洋陆源污染问题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就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部署,通过深入掌握海洋陆源污染的具体成因,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模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2020,(1):F0004-F0004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前身为1978年创刊的《重庆环境科学》,于2013年9月改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20.
正4月2日,应急管理部召开2021年全国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视频会议,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2020年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有力有序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妥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支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灾情管理和救灾捐赠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