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CMB模型和FA法对区域大气颗粒物的综合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受体模型CMB法和FA法的综合解析技术,对武汉某区域的14个TSP(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点及4种主要尘源的元素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TSP的主要污染源及各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将两种方法所得解析结果相互验证,得到和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结论.CMB模型分析结果为: A区域TSP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贡献率为54.09%)、交通道路尘源(30.47%)和煤烟尘源(9.33%); B区域主要污染尘源为土壤尘源(41.65%)和建筑尘源(19.05%).对TSP元素组分数据进行FA法分析,结果为: 该区域TSP污染源约有5种,分别为建筑尘源(57.524%)、土壤尘源(19.46%)、煤烟尘源(14.50%)、交通道路尘源(6.74%)和钢铁尘源(0.95%).CMB法和FA法综合解析结果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建筑尘源和交通道路尘源.根据解析结果及研究区域的TSP实际污染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各污染源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贵阳市PM_(2.5)主要污染源的源成分谱,将主要污染源划分为土壤风沙尘、城市扬尘、道路尘、建筑水泥尘、钢铁尘、燃煤尘和汽车尾气尘7类,分别采集各类污染源样品,然后进行再悬浮采样,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离子色谱仪及热光碳分析仪分别分析样品中20种无机元素、3种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7类污染源成分谱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其中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钢铁尘、汽车尾气尘、燃煤尘5类污染源谱都有明显的标识元素,分别为Si、Ca、Fe、OC、EC和Se,而道路尘和城市扬尘属混合尘源,无单一标识元素,道路尘显示出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混合污染特征,城市扬尘则主要受土壤风沙尘和建筑水泥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溪市中心城区TSP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鉴别了玉溪市中心城区TSP的5种主要污染源,并估算了这5种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水泥/石灰石源占52.32%、土壤源占22.74%、道路交通源占12.06%、钢铁源占7.45%、燃煤及垃圾燃烧源占3.51%。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严重,其TSP,PM10,PM2.5,SO2,NOx和CO的排放量均占北京市固定污染源排放量的54%以上,煤烟型污染是工业污染的主要部分,占源污染物排放量比面源大,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和冶金行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城八区中的外四区,特别是工业比较集中的石景山地区和朝阳区,工业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HotBlock消解ICP-MS和ICP-OES方法对土壤中50多种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种国家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测定.探索用电热消解技术对土壤样品中50多种金属元素进行快速全消解的可能性.样品在选定条件下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全消解,使用ICP-MS和ICP-OES测定这些元素.回收率在80%~12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样品的大批量监测,能有效地节省操作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缩短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程度,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解析各污染源对土壤铅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以陕西某工业区为研究区域,采集大气降尘、耕层土壤(0 ~ 20 cm)和背景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铅元素质量比及同位素比率(206pb/207 pb和208pb/206pb),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结合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各污染源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耕层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21.8 ~ 40.0mg/kg,平均值为27.1 mg/kg;背景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19.1 ~22.1mg/kg,平均值为21.4 mg/kg;大气降尘铅质量比范围为570.2 ~2 221.7 mg/kg,平均值为1 062.36 mg/kg.该区域铅锌冶炼活动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8.43%,焦化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9.36%,热电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9.71%,背景土壤对耕层土壤的贡献率约为52.5%.背景土壤是耕层土壤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遵义市尘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遵义市1996—2001年间TSP和FD为代表的尘污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与FD之间缺乏相关性。同时确立了遵义市尘污染的防治思路。即:减少工业区排放控制TSP,加强局地扬尘管理控制FD,并依此提出了系列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桂林市大气中开放源组分特征,本研究在桂林采集了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堆场扬尘样品,分析了多种无机元素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构建了桂林市开放源源谱。结果表明:桂林市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堆场扬尘中主量成分主要包含Ca、Fe、Al,主要为地壳元素和建筑标志元素。所有开放扬尘源元素中Ca,道路扬尘中Cu、Zn,堆场扬尘Pb、Zn富集程度极强,这些元素受人为污染影响,主要来自建筑施工、机动车、燃煤等。桂林市开放扬尘源之间分歧系数大于0.2,各开放扬尘源之间化学组成相似度不高;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土壤扬尘之间的分歧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37、0.39),相互影响较大。桂林市各开放扬尘源与上海市扬尘源之间的分歧系数高(分别为0.46、0.50、0.51),化学组分差异大,可能与两个城市主要产业、人为污染源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永安煤矿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矿区土壤和近地表大气尘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性评价。Pearson相关系数法表明,土壤与近地表大气尘中重金属的相关性较高。富集因子指数分析表明,近地表大气尘重金属污染情况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污染亦较为严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及近地表大气尘中V和Cr属于清洁级别,Zn、As、Pb、Cu、Cd属轻度污染级别。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结果表明,土壤和近地表大气尘中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Cu其次,其余元素处于轻微生态危害至中等生态危害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0.
德兴地区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采集德兴地区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确定了该区Cu、Pb、Zn、Cr、Cd、Hg、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采用富集因子对表层土壤的人为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基线值较江西省土壤背景值高;2)土壤中As、Hg、Cd、Cr、Pb、Zn的人为污染以轻微污染为主,Cu的人为污染为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人为污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德兴铜矿及其周边地区;3)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判别表明,Pb、Zn、Cd具有相似的来源,其污染与铅锌矿的采矿及冶炼活动有关,Cu的来源与德兴铜矿的采矿活动有关,其他重金属来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多元统计及空间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徐州市城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对167个城市土壤样品的Mn,Fe,Ni,Cu,Zn,Cd和Pb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多元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元素中,Ni,Cu,Zn,Cd,Pb含量均高于背景值。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土壤中Pb,Cd,Cu,Zn具有相似来源,Ni,Fe,Mn具有相似来源。Pb,Cd,Cu,Zn,Mn,Ni的块基比在0.25~0.75之间,表明变量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同时受土壤母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壤中,Zn,Cd,Pb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同时受到交通运输和工业排放的影响;道路交通污染为研究区域Cu的主要来源。Fe和Ni同时受土壤母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徐州钢铁厂附近区域土壤Fe含量整体偏高,在市中心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表土中,Fe也表现出一定量的富集,Mn主要来自于土壤母质。  相似文献   

12.
谭芬芳 《环境与发展》2020,(4):71-71,73
本文主要从施工周边环境与结构层次、光污染与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扬尘污染的处理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房屋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以期为如何防治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昆明城区大气环境PM_(2.5)中重金属的质量浓度水平和健康风险,于2013年4月、10月和2014年1月、5月在昆明市3个监测点采集PM_(2.5)样品,利用ICP-MS方法检测了8种重金属Cr、Mn、Pb、Ni、Cu、Zn、As和Cd的质量浓度水平。结果表明,昆明工业区监测点大气PM_(2.5)中Mn、Pb、Ni、Cu、Zn、As和Cd的质量浓度高于交通密集区和清洁对照点,冬春季重金属质量浓度高于夏秋季。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城区大气PM_(2.5)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冶金工业源(49.43%)、地面扬尘和道路交通的混合源(18.73%)和燃煤源(12.61%)。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城区大气PM_(2.5)中8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非致癌风险阈值1,非致癌风险最高的均为Mn,分别为9.21×10~(-3)和3.18×10~(-3);致癌风险最高的是Cr,为1.41×10~(-6),处于致癌风险安全阈值10~(-6)~10~(-4)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城市植物叶面尘粒径及重金属元素(Cu、Zn、Cr、Cd、Pb、Ni)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功能区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叶面尘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叶面尘重金属质量比,并探讨了叶面尘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尘粒径小于50μm。前者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平均粒径和粒径峰值从大到小为相对清洁区、工业区、居住文教区、交通枢纽区、商业区;后者呈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和粒径峰值由大到小为工业区、居住文教区、交通枢纽区、商业区和相对清洁区。不同功能区叶面尘中Cu、Zn、Cr、Cd、Pb、Ni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比分别为(325.5±72.6)mg/kg、(3 965.6±1 112.9)mg/kg、(349.2±149.3)mg/kg、(35.3±6.8)mg/kg、(1 182.0±355.1)mg/kg、(324.1±129.5)mg/kg,为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7.9~20.8、29.7~77.9、2.6~11.1、262.8~489.4、26.4~71.8和6.9~18.9倍。不同功能区2物种叶面尘各重金属质量比差异显著(p<0.001),物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面尘中Zn、Pb、Ni、Cr的质量比以工业区最高,Cu、Cd以交通枢纽区最高,其次为商业区,居住文教区和相对清洁区负荷最低。研究认为,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可能来自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15.
针对露天矿山烟尘污染源的特点 ,运用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探讨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应用到露天矿烟尘污染控制中 ,提出了基于专家地理信息系统 (EGIS)的烟尘污染环境效应评价模型 ,并评述了该模型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厦门岛内不同功能区土壤与灰尘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岛内城市表层灰尘和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不同功能区(商业区、风景区、工业区、居住区)表层灰尘和土壤中典型重金属Cr、Cu、Cd和Zn的质量比水平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可能来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区(7.8)、商业区(4.9)、风景区(3.8)、居住区(3.5),灰尘的污染强度顺序为工业区(4.5)、商业区(3.9)、居住区(2.2)、风景区(2.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土壤及灰尘都受到了重金属污染(Pi1),且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到的污染强度顺序类似,在土壤方面,商业区所有元素,风景区除Cr外,工业区除Pb、Cd外,居住区的Cu、Pb、Zn都达到了重度污染(Pi3);对于灰尘,商业区和工业区的Cu、Zn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功能区的元素间无负相关关系,表明各元素间没有显著的抑制关系。从总量上看,土壤比灰尘中重金属质量比更高。最后对比分析了我国其他城市与厦门市的土壤重金属质量比。  相似文献   

17.
在白银露天矿污染气象站五年的污染气象观测基础上,分析了采场粉尘浓度与污染源强度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粉尘污染预报的模式和方法,其准确率达到66.9%。并以粉尘污染预报模式为依据。提出了污染源控制管理模式。试验表明利用本模式对污染源实施控制管理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环境风险源及其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风险源的分类是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和监管的基础.已有的以人的安全为主要关注对象的重大危险源管理,对事故的潜在环境危害考虑欠缺,无法体现事故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影响.阐明环境风险源的基本概念,比较环境风险源与危险源的区别,针对环境风险源的特点,从环境受体、危害物质状态和风险传播方式3个方面提出了环境风险源的分类方法.实际应用中,环境风险源的分类需综合考虑当地环境管理需求、环境受体状况、主要危害物质类别等,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应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以满足人体舒适和人体健康的要求。目前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引起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室内污染、室外环境因素以及暖通空调系统3个方面,其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在分析产生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