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伪原理及防伪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清杨 《安防科技》2003,(1):19-20,22
近年来,我国伪造、假冒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已形成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权威人士曾指出,假冒伪劣如不能制止,中国没有希望。当前国内假冒活动极为猖獗,已经由手工制假、低科技制假,发展到高科技制假。21世纪初防伪形势必将更为严峻,必须大力加强防伪技术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方法发展我国独特的、难以攻破的防伪技术,重在发展防伪技术并应大力发展仪器识别。由于假冒产品的外部形象将会不断演变,因而对于辨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假冒制品在总体质量上可能与真品媲美,而且还带有足以令人信以为真的防伪标识复制品。  相似文献   

2.
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密码、高科技喷码印刷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进行商品防伪的高科技、社会化的防伪系统--"全国商品信息防伪监控系统"企业客户服务中心已经问世了.利用这个系统,消费者只需要互联网、手机短信息、商务通、800免费电话、VIP即可快速免费辨别产品的真伪.因此引起了有关部门、企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重视和青睐.  相似文献   

3.
宛陶 《安防科技》2003,(1):25-25,49
自从防伪技术兴起之后,给制假商们设置了一道有形的障碍,使他们不再像完全没有防伪措施之前那样无所顾忌、制假过程畅行无阻.然而,久而久之,这些防伪技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为制假者所掌握,使其本身也成了不能防伪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防伪印章的开发方面,人们往往从增加防伪技术的科技含量入手,这主要体现在油墨配方的开发上,试图以独特而又难以复制的配方达到防伪目的。采用此类防伪方案的开发者们往往不是刑事技术工作者,对印章的伪造手段和真伪鉴定原理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5.
综合信息     
为推动我国防伪技术及其产品行业的迅速发展,严厉打击伪造、假冒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治安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经全国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管理委员会批准,“北京'98中国防伪技术产品展览会暨名优产品防伪标识展示”,将于1998年11月11日~1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的范围是:超能防伪标识;激光全息防伪;防伪材料;印章防伪;条形码、矩阵  相似文献   

6.
一、证件数字防伪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身份识别类证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对证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防伪技术逐渐成为证件应用的重要保障.最初的数字防伪技术主要通过提高制作工艺和印刷技术等手段在证件上添加唯一的防伪标识,来提高证件仿冒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门槛.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证件因其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核验便捷快速、便于数字化管理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证件数字防伪技术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证件芯片安全防伪技术.  相似文献   

7.
国外防伪技术产品的发展和应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防伪技术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应用领域 防伪技术的应用原来仅局限于货币、各种有价证券及可能危及全社会公共安全的特种行业.近年来,由于假冒活动日益严重,出于防范的需要,采用防伪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名牌产品企业的重视,激光全息、荧光油墨、温变油墨等许多常规的防伪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各国竟相开发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保密性强、不可逆变、不可复制的新的防伪技术和防伪产品,并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商品上.  相似文献   

8.
抱雪 《安防科技》2003,(1):21-22
激光全息防伪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一项现代化激光应用技术成果。激光全息防伪标识可广泛应用于轻工、医药、食品、化妆品、电子行业的名优商标、有价证券、机要证卡及豪华工艺品等。与一般印刷商标相比,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魅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显露了自身的不足。激光防伪技术包括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标识、加密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标识和激光光刻防伪技术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由于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正是因为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丢失、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品已经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范等领域.那么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印章印文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为了盗用权力,谋取暴利,诈骗巨款,常利用印章行业管理不严、印章刻制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防伪措施等空子,大肆伪造各级行政机关、海关、税务,公安等执法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事业等单位和法人的印章印文,扰乱社会秩序,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范和打击伪造印章的犯罪活动,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许多公司、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了印章防伪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近年来,随着智能卡、生物识别、无线门禁等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发展迅猛,进入了成熟期,手机一卡通、指纹门禁、人脸门禁、无线门禁等产品开始走进大众,它们在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都各有特长,门禁系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全面。一、门禁系统的最新技术1.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迅猛生物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生物特  相似文献   

12.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射频识别IC卡技术,提高读写、识别效率以及防伪性能。标准统一的出发点是技术与市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门禁系统有:密码门禁、非接触卡门禁、指纹门禁等。近几年随着感应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感应卡式门禁、虹膜门禁、面部识别门禁、乱序键盘门禁等各种技术的门禁系统,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 随着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门禁系统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门道及钥匙管理,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以不断创新的技术和多样性的产品来保障人们日益重视的安全要求。众多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如何应对市场作出反应,做出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仍是企业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充分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同时,仿造、假冒产品也大量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和物品,如铁路物资、医药产品及设备、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液化气瓶等工业压力容器,一旦出现产品仿冒和不合格现象,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特殊物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维修,需要有安全、有效的防伪及追踪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由嵌入式报警主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构成的智能电话报警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功能及组成,介绍了无线通讯协议以及部分软件流程.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使安防传感器节点形成一个无线网络;利用双音多频编解码技术实现了拨号、语音报警及简单的电话远程控制,使其成为操作简便、实时性好的新型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成立于1999年的宏霸数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国际知名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产品及保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范围涵盖广泛,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访客监控系统、计算机与网络监控系统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证件防伪、票据防伪及单据防伪等专业防伪领域现有防伪技术存在的问题,北京超能重离子科技有限责任提出"离子微孔膜技术应用证件防伪领域"的研制计划,并由北京超能重离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巨额开发经费,在辽宁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的大力协助下研制成功.这项技术已先后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报注册了发明专利,不仅得到了国内公安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还得到了美国白宫安全防伪专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高岭  于瑞华 《安防科技》2008,(10):59-61,48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二维条码技术的证件防伪系统,并讨论了其与几种同类技术相比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EDMCC406/408为先进的八防区无线/有线防盗控制主机。产品适用范围广,可同时兼容CFSK、ADEMCO CONTACT ID,4 2 EXPRESS等多种国际通讯格式。操作方便,可利用锁控开关、密码键盘、轻便式遥控器等多种方式控制系统,还可利用电话遥控开启系统及利用电脑对系统进行远程遥控编程。  相似文献   

20.
一、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环境传感器、图像感知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按数据流向和处理方式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感知层是利用RFID、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环境传感器、二维码等手段获取物体的信息,实现全面的感知;传输层是通过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等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到数据中心,实现可靠传输;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经过智能处理,真正达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