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波辐射的安全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与大家熟悉的普通广播所用的无线电波一样,都是电磁波。微波的频率范围为300兆赫到300千兆赫,波长从1米到1毫米。在无线电波卫生学上,考虑微波的生物学特点,有时把微波频率规定为100兆赫到100千兆赫。由此可见,微波是指波长很短、频率很高的无线电波。 微波辐射的危害 现在,微波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和工农业生产中。但是,如果微波设备使用不合理或者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形成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则会影响人体健康。微波照射生物体时有可能产生各种有害的生理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分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两种。 一、微波的热效应或称致热效应,…  相似文献   

2.
自从18世纪以来,科学家就对电磁场(EMFs)和各种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场,其中微波是电磁波谱重要的组成部分。微  相似文献   

3.
微波是一种彼长极短、频率极高的电磁波,频率通常在300兆周以上。随着微波技术应用的推广,解决微波辐射对人员危害的问题也更为迫切。微波辐射源有磁控管、行波管、速调管等,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主要决定于频率、功率密度和接触时间,而功率密度的大小是与距辐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  相似文献   

4.
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以上的电磁波。由于微波加热及干燥具有加工速度快,产品质量高、加热均匀、热效率高等特点,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目前,915兆赫和2,450兆赫两个频率的微波已在生产中使用。 微波对人体的影响大致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类,同其他频率的无线电波一样,人体在适当的能量及照射时间下,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但是,在大能量长时间的微波照射下,它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会引起人体全身无力、易疲劳、白天嗜睡、晚上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现象。 由于在微波设备的设计及加工制造上的原因,各种微波…  相似文献   

5.
冯毓 《劳动保护》2002,(10):66-66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为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波,其中波长1m~3000m的电磁波是高频电磁场。在工业生产中金属高频焊接、冶炼等加工设备都会产生高频电磁场,其使用频率一般为300kHz~300MHz。一、感应近区场与辐射近区场的划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微波场连续-间断辐照作用对颗粒煤瓦斯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自制的实验装置,分析研究了微波连续-间断作用10 ,20 ,40 s及无微波作用下的构造煤颗粒瓦斯解吸量及解吸速率变化规律,并采用水浴加热装置模拟微波产生的热效应,研究了微波热效应在促进煤粒瓦斯解吸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连续作用时间内,瓦斯解吸量和解吸速率均迅速增大,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衰减较快,最终瓦斯解吸量趋向于一定值,微波连续-间断辐照作用下的瓦斯解吸量是无微波加载作用下的1.83~3.93倍;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对瓦斯解吸影响较为显著,权重达82%以上,然而其非热效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实验方法与结果可望为促进构造瓦斯解吸、降低煤层突出危险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为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波。波长1mm~1m的电磁波是微波;波长1m~3000m的电磁波是高频电磁场。 任何射频辐射发射源周围均可区分为两个作用场,即感应场和辐射场。在高频及大部分超高频波段,工人操作岗位主要处在感应场中;对波长较短的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来说,因为波长较短,故作业人员都处在辐射场内。这些电磁辐射因能量太小,不产生电离作用;对机体的慢性作用系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大强度辐射在组织中有产热作用;微波可能引起白内障。 高频电磁场在工…  相似文献   

8.
微波是频率大约在300 MHz~300GHz,即波长100 cm~1 mm范围内的电磁波,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波(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主要是指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相似文献   

9.
预防辐射     
辐射通常被描述成一种能量运动,通常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在辐射防护领域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  相似文献   

10.
人工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纳米材料(MNMs)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能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MNMs已被投放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有关MNMs是否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一方面探讨了生物对MNMs的暴露途径;另一方面,从MNMs对动物细胞、肺组织和脑组织的毒性效应,MNMs在生物体内的转移、积累以及皮肤对MNMs的吸收等角度,对MNMs的生物效应进行综述.同时,发现MNMs本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MNMs的表面修饰是影响MNMs生物效应的重要因素.此外,借鉴超细颗粒的研究结果探讨了MNMs生物效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毒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二节:射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当射频电磁场的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能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机体处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能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主要是热作用。 至于电磁场的非致热作用问题,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看法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高频电磁场作用的致热机制是由于人体组织(电解质)内的带电离子发生振荡性运动所致,这种运动进行时,就消耗了电能而产生热。此外人体中的偶极子(有机分子、胶粒、水分子),也随着电场的交替而进行着振动和转动,这时为克服所在电解质的粘带性而消耗电能,因而转变为热。不同的波…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实验证明,“电磁辐射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决定于量子能量水平,而不决定于量子数量的多少。量子能量越大,生物作用越强。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可按下式求得: 可见,波长与频率成反比,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也越大。据测量,能引起生物组织电离的最小量子能量约为12电子伏特。当量子能量达到12电子伏特以上时,如X射线,γ射线,就可因电离作用使人体受到严重伤害。这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若量子能量在10~12电子伏特以下,就不会使人体组织电离,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称为非电离…  相似文献   

13.
中子辐射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子辐射伤害及防护原理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静止质量为1.675×10-27kg,为电子质量的1838倍,其半径约为0.8×10-15m,与质子大小类似,与γ射线一样不带电。因此,中子与原子核或电子之间没有静电作用。当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是和原子核内的核力相互作用,与外壳层的电子不会发生作用。中子通过物质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人体产生的危险比相同剂量的X射线、γ射线更为严重。人体受中子辐射后,肠胃和雄性性腺会严重损伤、诱导肿瘤的生物效应高、并易导致早期死亡,同时受损伤的机体易感染且程度重,所致眼晶体混浊的相对生物效应为γ或…  相似文献   

14.
物理灭虫方法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用微波、x射线和γ射线照射有害昆虫,通过产生的生物效应来探讨物理灭虫的机理,为物理灭虫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纳米材料作用对象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细菌3类,总结常见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富勒烯、量子点、二氧化钛、纳米铁材料和纳米铝材料等生物负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还需要加强分子水平上生物致毒效应的研究;应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毒性机制;积极开展纳米毒性消除的化学与物理研究;研究有关纳米材料的危害评价和表征;研究纳米材料在环境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持续时间、形态转化和再循环等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激光技术从六十年代初问世以来,在不少工业领域内已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作激光切割、划线、打孔、焊接和激光全息术等。在日常生产、科研和教学中,激光也显示出实用价值。因此,了解激光对人的影响及其安全防护知识,非常必要。 一、激光对人的危 害 激光对人体损伤的机理,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有热效应、光压效应和光化学效应三种。热效应是指激光在人体某点聚焦时,功率密度达到10 9瓦/厘米2,照射区的压力可达40克/厘米2,使光能转变为热能,在瞬间产生的热量,使组织细胞发生膨胀,受照区压强可达几十至几百大气压,组织细胞即遭到严重挤压或撕裂。光…  相似文献   

17.
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导致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进入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许多物种,包括从微生物到更复杂的生物体及生物种群和群落,产生毒性作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纳米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系统评述了纳米生态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纳米材料对单一生物(微生物、藻类、大型溞和鱼)、经食物链传递、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纳米材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结合产生的复合效应,最后在总结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效应还需深入研究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北黄海近岸海域21个典型区域采集了可构成3个营养级的6种生物样品,分别为海带、裙带菜、牡蛎、扇贝、海参和黑鱼.采用HPLC-MS/MS检测6种生物样品中双酚A(BPA)、辛基酚(0P)、壬基酚(NP)、2,4-二氯酚(2,4-DCP)、对叔丁基苯酚(PTBP)和对特辛基苯酚(POP)质量比,并进一步采用生物富集因子(BAF)和生物放大因子(TMF)评价了北黄海近岸海域生物体内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富集作用与放大能力.结果表明,北黄海近岸海域生物体中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质量比范围为检出限(nd)~1 796.26 ng/g,其中2,4-二氯酚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效应,辛基酚和壬基酚具有潜在的生物富集效应,同时营养级越高,生物放大作用越明显.研究表明,海洋生物体对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富集能力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纳米二氧化钛对肺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药卫生等领域.一些原本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当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毒性明显增强.纳米二氧化钛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工业产品中,它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就纳米二氧化钛整体和体外生物效应或安全性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围绕纳米二氧化钛对肺部损伤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进行综述.认为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与损伤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20.
崔岩 《中国安防》2008,(3):46-50
概述 究竟什么是微波?这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从现象看,如果把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划分,则大致可以把300MHz~3000GHz,(对应空气中波长入是1m~0.1mm)这一频段的电磁波称之为微波.纵观"左邻右舍"它处于超短波和红外光波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