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掌握通风作用下铀矿山采场爆破铀矿石堆氡析出规律,以留矿法采场为对象,自制模拟采场颗粒堆积型射气介质氡析出的试验装置,选用我国南方铀矿山粒径小于6 mm的破碎铀矿石为样品,试验研究矿石堆高为20 cm和40 cm条件下,采场排风氡浓度和矿堆氡析出份额与通风方式与通风风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采场排风氡浓度随着通风风量的增加而降低,矿堆氡析出份额随通风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同种通风方式和通风风量下,采用下行风的采场排风氡浓度和氡析出份额小于上行风;通风风量和风流方向相同时,中央通风采场排风氡浓度和矿堆氡析出份额均低于端部通风;相同风量下,中央通风采场作业空间单位长度的氡浓度增量大于端部通风。  相似文献   

2.
铀矿地下开采中,采场是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产生氡和氡子体的主要地点之一。目前控制氡及其子体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通风,因此搞好铀矿采场的通风,对保护矿工身体健康,促进铀开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下铀矿山常用的采矿方法主要有充填法、崩落法和留矿法。其中充填法采场约占产量60%,崩落法采场约占30%,留矿法采场近年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根据这三类采场氡析出的特点,结合近年来科研生产的经验,试图对这三类采矿方法的采场通风降氡经验加以总结,以促进采场通风降氡技术的发展和采场通风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指导铀矿井下独头巷道掘进面爆破后通风排氡与排炮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置换通风理论,建立独头巷道内抛掷空间和风流末端氡及炮烟浓度随通风时间变化的计算模型。分析岩石铀品位、通风风量、岩壁氡析出率和巷道长度对氡浓度的影响,以及通风风量对炮烟浓度的影响。利用所建模型,分别提出满足氡浓度和CO浓度限值条件下,独头巷道排氡与排炮烟的理论最短通风时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由最短通风时间计算方法得到的排炮烟与排氡时间有差异,建议巷道爆破后的最短通风时间取二者中较大值。  相似文献   

4.
一、铀矿井抽出式通风氡析出的特征1.排氡量大,氡体积析出密度高抽出式通风由于主扇与排风井井口相连,回风段风压低,压力梯度高,各作业面和采空区的污风迅速向回风道集中,排风的氡浓度高,排氡量大。为进行比较,我们把  相似文献   

5.
针对常规铀矿井,应用地下工程氡防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理论上对铀矿井岩壁、留矿堆、充填体、采空区等氡源项氡析出建立数学计算模型。结合工程实践,对计算式进行了分析和简化。相关研究理论为矿山工作人员选择通风方式、估算总体风量、增加辅助措施等方面提供帮助,从而确保做好常规铀矿井的通风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通风是控制氡和氡子体的主要手段。但过大地增大风量,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通风效果不一定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理论研究和通风实践证明,通风方式对氡的析出量和氡进入矿井空间的影响很大。在铀矿井下,氡除按其固有的规律衰变外,还继续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铀矿井通风是以降低井下工作面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为主要目的,亦称排氡通风。排氡通风是矿井通风的一个分支,矿井通风学的一般知识都适用于排氡通风。不过,仅仅依靠矿井通风的一般知识还不能搞好排氡通风。因为其中没有充分反映它的特点,也就是排氡通风所特有的规律。目前,对排氡通风特点的认识还不一致。这里粗浅地谈一谈个人的认识。按井下氡的析出量计算风量和分配风量,这是排氡通风的第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铀矿山通风是稀释和排除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以减少其危害的主要措施。因此,确定经济合理的通风风量是矿山通风设计计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排氡子体风量计算公式是根据氡及其子体放射性衰变规律推导出来的。由于按衰变规律建立氡子体浓度积累方程相当复杂,国内外过去都用图解法(或图表法)计算风量,直到70年代后期才出现几种排氡子体风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采场通风布置方式的合理性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工作面(包括采准、采矿、支柱平场、放矿及最终放矿、大块破碎等作业场所)的风质、风量符合要求,二是通风费用低、能源消耗少。具体布置方式应结合采场单体设计统一考虑。务必做到在进行采场单体设计的同  相似文献   

10.
铀尾矿库滩面析出氡在覆土中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及CFD方法,数值模拟了铀尾矿库滩面析出氡在覆土中的竖向运移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影响覆土中流体速度的主要因素是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覆土中氡通量随覆土高度增加呈指数规律降低;对于同一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10Bq/(m2·s)),低氡扩散系数(0.5×10-6m2/s)覆土中氡通量要远小于高扩散系数(3×10-6m2/s)覆土中氡通量,达到退役铀尾矿库氡析出通量的限定值0.74 Bq/(m2·s)所需的覆土高度前者为1.27 m,后者为3.45 m,前者仅为后者的36.8%;当覆土氡扩散系数为2×10-6m2/s、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通量分别为2 Bq/(m2·s)和20 Bq/(m2·s)时,达到退役铀尾矿库氡析出通量的限定值0.74 Bq/(m2·s)所需的覆土高度分别为0.97 m和3.54 m,前者仅为后者的27.4%。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围岩中温度对氡析出率的影响,选取某铀矿铀尾矿矿砂试样,根据相似准则设计并制作了测量多孔射气介质氡析出率的室内试验装置。采用RAD-7氡测量仪,运用等时间间隔取样方法测量氡浓度。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多孔射气介质氡析出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压力下,在温度为20℃到6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孔介质氡析出率逐渐增大,并且氡析出率与温度符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积含水率对铀尾矿氡析出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的自然尾矿样品,分析了其粒径分布和主要化学成分,设计并制作了测定铀尾矿氡析出率的室内试验装置,采用RAD7氡检测仪测定氡浓度,SM200水分仪测定铀尾矿的体积含水率,并阐述了试验步骤。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体积含水率对铀尾矿氡析出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加,氡的析出率先上升,当铀尾矿体积含水率达到10%~12%时,氡析出率最高;之后,氡析出率随着铀尾矿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扁平大空间内烟气蔓延影响因素,通过FDS火灾模拟软件对上海某商业综合体的商场进行模型建立,利用计算机模拟,逐一研究了水喷淋,挡烟垂壁高度,排烟口大小、数量,补风方式、补风量对烟气蔓延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增加挡烟垂壁高度对烟气蔓延影响有限,而去除水喷淋对烟气蔓延速度及质量浓度影响最大,烟气蔓延至各测点时间最多加快超过100 s,各测点烟气单位长度消光率最多上升69.51%/m;减小补风量至50%与去除水喷淋对烟气分布影响效果相当,在进行防排烟设计优化时,应优先考虑水喷淋与补风量;此外排烟量保持不变,改变排烟口数量及大小对烟气影响主要体现为蔓延速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打磨作业过程中,利用组合式通风打磨台进行通风除尘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大多根据经验设置通风参数。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采用CFD-DPM风流-粉尘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粉尘最大浓度和呼吸带粉尘浓度与风量分配和总排风量的关系,对组合式通风打磨台进行通风除尘系统参数优化,为金属打磨粉尘治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组合式通风打磨台总排风量为1 850 m3·h-1、台面与壁面的配风比K=1.67时,粉尘质量浓度较低,防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爆破粉尘浓度及有毒有害气体分布规律,以粉尘浓度传感器、CO检测仪为主要设备设计并搭建尘烟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并制作移动式观测台车,用于解决梅山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地下难以人工采集数据的难题。现场试验表明:在起爆后的1.5 h内,采场内粉尘浓度先增高后降低,如此循环若干次,但每次的峰值依次减小;采场内CO浓度短时间内上升到最大值,为2 227.3×10-6,之后CO浓度逐步降低,但均都在24×10-6以上。可采用多组份水炮泥源头降尘措施,配以通风排尘,使尘烟浓度降到规程许可浓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铀矿井下受限空间内氡及氡子体浓度分布特征,分析受限空间含氡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机制,提出基于“人—机—环”互联自适应的铀矿智能通风降氡方案,架构基于ARDUINO的氡气监测及智能调控系统,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方案。该系统的核心硬件为ARDUINO开发板和ESP8266-WiFi模块,铀矿粉尘浓度、氡及其子体浓度、风速动态数据由相应传感器获取,通过各传感数据采集器以相应的通信协议传输至ARDUINO主控,ARDUINO主控输出指令至通风设备及报警装置。系统同时搭建网络云平台,实现环境监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通风系统的远程控制。该系统能够基于物联感知获取环境数据,进行智能控制逻辑运算并实现通风设备自适应调控响应,从而安全、高效、稳定、低耗地调控铀矿井下空气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as-solid two-phase flo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vern stope a model of dust migr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dust concentration changing of cavern stope by ventilation in 20 min after blasting and the dust trajectory in different wind speed were simulated by Fluent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tribution of dust concentra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flow field of airway in cavern, and the dust concentration of inle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utlet and the highest one on the corner of inlet’s side. In the stope, the smaller the wind speed of inlet is, the shorter of dust can be captured, settled and discharged, the mo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trajectory of gas flow field. It goes into the stage of clean cycle emissions after 60 s, the speed of dust concentration dropped is the biggest between 0 s and 70 s, the main dust in stope is respirable dust after 70 s, it needs much time to settlement.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data of metal mining, approximately 87% of dust was generated during the drilling and blasting in the mine (Wang, 1979). A lot of dust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cavern stope blasting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be discharged. It can help choose the right speed to rule out the dust quickly which produced during cavern blasting, if the dus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dust migration law of different inlet velocity in the cavern can be verified, what’s mor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can be increase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oosing reasonable ventilation parameters, reducing dust hazards of stope to researching the dus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in the stope.  相似文献   

18.
大空间建筑自然排烟烟流逆转现象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强度逆向自然风对建筑自然排烟系统排烟效果的影响,以某音乐厅为例,理论分析并数值模拟2.5 m/s、10.0 m/s逆向自然风对该建筑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当自然排烟受2.5 m/s的逆向自然风影响时,烟囱效应产生的热压(8.76 Pa)克服自然风产生的逆向风压(3.00 Pa),烟气可以通过排烟窗排至室外。但当自然排烟受10 m/s的逆向自然风影响时,烟囱效应产生的热压(8.76 Pa)不足以克服自然风产生的逆向风压(48.00 Pa),烟气在逆向风的作用下出现烟流逆转。因此,大空间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应考虑烟流逆转现象,排烟窗应尽量避免迎主导风向侧布置。  相似文献   

19.
铀矿通风与降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矿通风中,风量、风压和风流方向是三个影响降氡技术的重要因素.为了把铀矿井平均氡浓度降到一个合理的可接受水平,必须对这三个因素综合考虑,使铀矿井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优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复杂地下空间交通体系作为新型地下交通形式,车流量大且存在多个分合流点,气流组织复杂,防灾排烟难度极大。以杭州某复杂地下空间交通体系连接匝道为研究背景,提出匝道通风排烟设计方法,再选取其中二合一式连接匝道结构,采用FLUENT模拟其两种防灾排烟方案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两个连接匝道末端单独设置排烟口的设计方案可有效保证火源下游车辆和火源上游人员的逃生安全;根据分合流流速分配理论模型,在合流处只设置一个排烟口且排烟量提高40 m3/s时,也可达到同样的防灾排烟效果,从土建成本考虑,推荐此方案,为同类型隧道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