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为预防煤矿事故,研究高温高湿环境对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影响。挑选60名矿工和5名在校学生作为被试者,通过试验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矿工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再对收集的4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最后将每组的15份数据作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人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认知能力都下降;高温高湿环境使人疲劳加重、动作出错率明显增加。温度37℃、湿度80%是矿工忍耐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井下高温作业的矿工生理、生化测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煤矿井下高温作业的矿工进行了生理和生化方面的测定研究。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高温井下工人血浆中乳酸 (RU )及热应激蛋白 (HSPs)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高温井下工人对照组 ,并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班中体温以及班前、后体重差值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井下高温作业环境对矿工健康有很大影响 ,应加强对这些矿工的劳动保护  相似文献   

3.
煤矿井下噪声作为一种强污染和安全隐患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为了说明加强井下噪声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源分析了煤矿井下的噪声产生及其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煤矿高强度噪声污染可对井下工人的身体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危害,同时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为矿井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从井下噪声的产生、传递、接受三方面分别提出了降低和解决矿井噪声危害的方法和对策,得出不仅需要改进现有井下防噪技术,而且需要加强矿井行政管理,提高工人的防噪意识,才可降低矿井噪声的危害.但彻底根治煤矿井下噪声危害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需要煤炭工业整体的发展和社会各界提高对劳动保护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笔者分析了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产生的具体原因、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并探讨了对其防治的相应措施 ,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 ,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 ,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笔者旨在提醒人们对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尽量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采取一切有效办法 ,尽快解决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的矿井,环境治理的重点不同。矿山井下,由于地下深循环热水的存在和涌入,使井下环境呈现高温高湿状态,因此对热水危害的治理是该类矿井环境治理的重点。深循环热水不仅温度高(如康家湾矿35~40℃,黄石胡家湾矿33~41℃,镇江韦岗矿40~50℃,辽宁岫岩矿50℃,郴州711矿60~70℃等),而且承压,遇到裂隙,便向上透或上涌,即形成垂直循环,造成局部高温异常。这种局部高温异常,将引起井下局部地区甚至整个井下呈现高温高湿气候,对  相似文献   

6.
深部开采的矿井由于地热等热源的作用,使井下气温高达30℃以上,且由于井下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这就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因此,深部开采作业环境的最主要问题是高温高湿,作为对井下气温发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深度已是限制地下采矿发展的极重要的因素。一、作业环境生理指标深部开采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辐射强度不大,因此决定深部开采作业环境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目前,用以决定环境条件的舒适程度及建立井下劳动能力的适当标准,计有湿球温度、卡他度、等感温度、预测4小时流汗量、热应力指数与湿球黑球温度等六种  相似文献   

7.
为预防矿井高温高湿热害对矿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矿井热源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选取等效温度(TET)和综合温度指标(TZ)作为热应力指标,调查研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的矿工疲劳问题和烦恼问题。提出在矿井特殊环境下导致矿工疲劳和烦恼的临界预防点—TET指标临界值和TZ指标临界值分别为28.48℃和26.14℃,并给出矿井临界深度745 m。结果表明:提出的临界预防值与国内外已经制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一致性。矿井开采超过临界深度后,矿工疲劳、烦恼影响程度将随开采深度急剧增加。不同深度矿井应该采取不同的降温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对某井下煤矿进行职业病危害分析。结果表明,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煤矿企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控和管理,采取加强通风、除尘、喷雾降尘和个体防护等综合措施,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煤矿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根据煤矿井下粉尘的特性及其危害和对井下空气污染的状况,提出针对井下各产尘源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方法,通过对粉尘污染的治理,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矿工职业病发病率和事故率,提高煤矿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劳动保护》2006,(9):I0010-I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的精神,提高煤矿工人的工资收入,稳定煤矿职工队伍,促进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就调整煤矿井下工人岗位津贴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的执行范围井下艰苦岗位津贴适用于各类煤炭企业的井下作业职工,不包括露天煤矿职工。具体发放范围为:井下采掘工人、辅助工人、安检人员及下井工作且编制在井下采掘、辅助队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矿井热环境中工人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提出矿井热宽温度环境人体热健康状态的基本特征与生理要求,分析热宽温度环境人体分区热调节规律与热健康状态的对应关系。基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提出热宽温度范围内不同热应力作用下人体分区热调节机制,建立人体分区热调节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实现对环境热应力作用下人体物理热平衡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参数化描述,揭示多因素作用下人体热健康状态的热应力边界与变化规律。分区热调节模型提供了人体热健康状态定量模拟平台,通过参数调整可使模型适应研究需求,模型为井下热环境工人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我国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年代变化趋势,结合传统元分析与横断历史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4年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所得36组数据,分析25 546名煤矿工人在该量表9个因子得分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精神病性”外,煤矿工人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0.85~-0.02),其中“焦虑”、“敌对”与年代呈高度负相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与年代显著负相关;2007-2014年期间,煤矿工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心理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与成人男性常模相比,煤矿工人在“躯体化”、“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较突出;比较井下矿工与地面矿工在SCL-90得分均值发现井下矿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地面矿工;分析2007-2014年间历年煤矿事故发生次数与煤矿工人SCL-90各因子得分发现,煤矿事故数越大,煤矿工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研究结果为煤矿工人安全管理措施及心理健康提升方案的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煤矿职工安全心理重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防或控制煤矿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煤矿生产活动的特点介绍,分析了煤矿生产活动对煤矿职工心理的影响和煤矿职工的主要安全心理问题,阐述了煤矿职工安全心理在煤矿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为避免或减少煤矿职工出现不安全心理及不安全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我国煤矿井下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迁,采用传统元分析与横断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检索,选取2007-2014年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所得的符合要求的25组数据,分析了13 031名煤矿井下工人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的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煤矿井下工人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0.55 ~-0.05),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方面的年代效益显著;比较2007年与2014年煤矿井下矿工SCL-90各因子的均值后发现,各因子均值在2007年较在2014年减小了0.37~0.55个标准差(即效果值d),表明2007年以来,煤矿井下工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少,心理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与成人男性常模相比,煤矿井下工人SCL-90各因子的效果值均大于“0”,尤其是“躯体化”(d=0.53)和“恐怖”(d=0.33)的效果量皆为中,且置信区间不含“0”,显然在“躯体化”和“恐怖”方面的差异还较显著,表明煤矿井下工人在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5.
煤炭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形状的裂隙,不同的裂隙会对煤层内的流动与传热产生影响。以阜新市高德煤矿为例,建立二维物理模型,采用两区域方法构造控制方程组,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四种裂隙下煤层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裂隙对煤层流场的影响主要在空气流动侧,对煤层区域影响很小;不同裂隙对煤层温度场的影响主要在裂隙界面上,对外界空气和煤层内部的影响均很小;不同裂隙条件下煤层壁面平均努谢尔特数曲线的契合度随着瑞利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相比标准界面,其他三种界面的煤层壁面平均努谢尔特数值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factors and accident proneness of coal mine workers, the depth perception, dark adaptation and vigilance abilities of 239 Chinese coal mine workers were tested and their accident proneness was surveyed with an accident proneness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ark adaptation and vigilance abilities of the mine workers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age. Vigilan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ccident pronenes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gilance between coal mine workers doing different types of work.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vigilance was relevant to the type of work that an individual did in a coal mine. The dark adaptation index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accident proneness. Coal mine workers with weaker dark adaptation ability were also more accident prone. Some ergonomics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契约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表象层面,并没有形成员工的理性安全自觉,难以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研究证明,心理契约是安全文化构建的基础与着陆的关键环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首先考察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内涵,其次挖掘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相互影响的机理,最后提出全新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认为只有基于心理契约,以本质安全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本质安全制度文化、本质安全行为文化、本质安全物质文化为支撑,方能构建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真正实现人-机-环境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个体不安全行为包含心理、生理、技能3个影响因素,涵盖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性格、气质、能力、态度、知识、专业操作技能10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统计分析方法(AMOS17.0)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态度、情绪、意志、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容易受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而性格、气质等因素由于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受组织安全行为影响相对较小。深入研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有利于煤矿从组织安全行为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并控制个体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煤矿安全问题与工会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煤矿安全问题比较严峻。中国工会一贯高度重视煤矿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中国工会主张要抓紧完善《安全生产法》及配套的法规规章;切实把"预防为主"方针放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高度重视工人与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强化对煤矿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强煤矿行业管理与监督,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20.
Each day thousands of workers suffer occupational accidents of varying degrees of severity. Accidents at work render workers incapable of carrying out their day to day activities, either temporarily or permanently, and they also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family life, the company,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rate,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those accident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accidents, they generally stem from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conditions on occupational accidents from data gathered in the VI National Survey of Working Conditions (VI NSWCs) in 2007. This survey utilized a random sample of the active population of Spain. The sample comprised 11,054 people (5917 males and 5137 femal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tudy, a probabilistic model was built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The model included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hygiene conditions, ergonomic conditions, job demands, physical symptoms,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tr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giene conditions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oor hygienic conditions duplicate the probability of accident. Physical symptoms increased almost 50% due to poor erg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lly, high job demands almost duplicated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The investigation also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