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有启 《安全》2003,24(6):36-37
2 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指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其他点的再次接地。以上图1至图5上的R_S就是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减轻零线断开或接触不良的危险。图1所示电路中,如果零线断开点后方有重复接地R_S,按照等效电路图2,可求得人体电压和中性点对地电压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TSGQ7015《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已于2009年4月1日正式执行。对于接地保护的要求如下:B7.3.2金属结构接地:检查接地型式,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接地电阻。测量重复接地电阻时,应当把零线从接地装置上断开。检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①当起重机械供电电源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时,整体金属结构的接地型式采用TN或者,IT接地系统.零线非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Q.零线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Q;②采用TT接地系统时,起重机械金属结构的接地电阻与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的乘积不大于50V。  相似文献   

3.
零线带电分拆 所谓零线带电,系指零线带有足以觉察到的对地电压。零线带电必然导致接零设备外壳带电,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触电事故,还可能产生电气火花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合格的保护接零是不会造成零线带电的。造成零线带电的主要原因是: 1.零线断线可以造成本线带电。如图9所示,当零线断线,且断线后边的设备漏电时,故障电流只能沿重复接地RC和工作接地B0构成回路。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得断线后边零线对地电压 Uc和断线前边零线对地电压 U0分别为Uc和 U0都是相电压 U的一部分, 二者都可能是危险电压。 如零线断线,没有设备漏电,但在断线…  相似文献   

4.
正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带电造成触电事故的基本技术措施。必须注意的是,在同一电力系统中,只能采取其中一种保护方式,即在通常采用的380/220伏三相四线制、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中,应采取保护接零;而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中,应采取保护接地。不允许在系统中对部分设备采取接零,又对另一部分设备采用接地。否则,会在采取接地的设备发生电线碰壳时,接地电流使零线对地电压升高,而使所有接零的设备外壳都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接地保护是维护电梯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同时为检修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是电梯检验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文章先对接地保护的概念进行澄清,接着介绍低压系统的几种接地型式,通过比较得出适用于电梯的接地系统,最后结合检规的要求介绍了有关的检验方法并指出日常检验中接地线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保护接零与零线带电李雅轩(天津职业大学,300402)我国大部分低压电网都采用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电网。在这种电网中,保护接零防止人身触电事故应用的十分普遍。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零线是可能带电的,这就使得与保护零线相连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梯在我国运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电梯使用380/220伏电压,其接地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电梯设备的接地关系到用户及维修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电梯的正常使用。可是,电梯安装维修行业中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则认识较为混乱。以至在施工中存在许多不合适的做法,给日后的安全运行留下隐患。根据自已对标准规范的学习及检验实践,谈谈对电梯接地保护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工作接地、保护接 地、工作接零、保护接零 是不同的概念,有不同 的用处,绝不可以互相 替代。《劳动保护》杂志 1984年第11期刊登的 《错误接线带来终生恨》 一文中,工人林鲁生之 死,就是被保护接零的 错误接线和错误地把保 护零线当作工作零线使 用而造成的恶果。这一 事故教训也给我们敲了 警钟。我所一座新建8 层科研楼的156个配电 盘也有类似的接线(如 图1所示),虽然发生过 麻电和几次烧毁仪器的 事故,但整改措施一直 不落实,争论近两年才得到解决。这些争论,使我们提高了对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认识。这里,就我们科研楼的接线来谈谈这…  相似文献   

9.
单相电气设备是指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小电炉及其它小型电气设备。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无论是工矿企业还是我们日常生活,因单相电气设备在接线技术措施上或在防火措施上不加重视而造成的事故率较高。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一、接线技术措施 单相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与三相电气设备相同。但是由于有工作零线,其保护接零与三相电气设备的保护接零不完全相同。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网中,应采取保护接地。这时,电网中性线只起工作线的作用。为了减轻短路或过载造成的火灾的危险,相线和中性线可以装开关和熔断器。如图1所示,对于双线制供电线路,中性线上可同时安装开关和熔断器;而对于三相四线制线路,为了避免一相负载过大或短路影响其它两相的工作,中性线上只装设开关,而不装设熔断器。  相似文献   

10.
在中性点工作接地的保安接零系统里,常常要求单相负载中的固定一线及设备机壳与电网零线(即中性线)直接相连;尤其对于没有变压器的单相负载及经常需要变换作业场地或移动式的装置设备(如无变压器可控硅整流充电装置),更应当确切保证负载中的固定一线及设备机壳为零电位。在生产过程中,虽然电网相线、工作零线和保安零线事先应按规定接入单相三孔插头和插座,但接线的错误还是有可能发生的。由于进入单相三孔插头、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实为工作零线)右和左相互调位,从而引起负载上要求应接零电位一线及设备机壳上出现高电位。这种情况极易使操作…  相似文献   

11.
<正>1金属接地的相关规定1.1《检规》的规定TSG Q7015-2008《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简称《检规》)B7.3.2规定:金属结构接地的检查形式,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接地电阻。测量重复接地电阻时,应当把零线从接地装置上断开。其合格标准为:当起重机械供电电源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时,整体金属结构的接地型式采用TN或者TT接地系统,零线非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给电梯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电梯又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对安全性能要求特别高的机电系统。为此,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其中就对电气安全提出了许多要求,例如接地保护以及电气设备保护的要求。但是,对于漏电保护的要求并不多,仅在标准GB 13955-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对消防用电梯提出了漏电保护的相关要求,显然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电梯产业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电梯检修中发现的故障,对电梯安全回路的绝缘失效和接地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故障电梯安全回路中的接地位置的错误的安装,得出了造成电梯故障的直接原因。结合日常的检验工作,提出了检验人员在检验中需要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在电力系统中,接地是用来保护人身及电力、电子设备安令的重要措施。通常我们将接地分为工作接地、系统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用他们来保护不同的对象,这几种接地形式从目的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均是通过接地接地导体将过电压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从而实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市场日益繁荣兴旺,年需约4万多台,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与此同时,人们对电梯的舒适感特别是安全感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电梯的安全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接地是电梯设备安全使用和电气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电梯人身伤亡,保障电梯设备正常使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监控系统接地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或模型可供参考,设计者在设计时只重结果和基本原理的介绍,而对具体安装的描述过于简单,使施工人员难以下手,保护接地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接地相关知识,就保护接地质量浅谈一下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杨有启 《安全》2003,24(5):37-38
谁都知道,不论是相线(L线)也好,或者是工作零线(N线)也好,只要有一条断开,电灯就不亮了,单相电动机就不转了。人们可曾想到,保护零线(PE线)断开或共用零线(PEN)线断开会有些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探讨了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的系统保护模式,这种系统模式是通过电梯的电气防滑保护和改进的电梯超速保护的结合,作为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这种系统保护模式虽然利用了轿厢原有的超速保护装置,但通过超速保护装置与电气防滑保护的配合,不仅具有很好的容错功能,而且成本较低,并能明显减少超速保护动作的次数和对电梯其它部件的损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380/220V系统的接地方式,分析了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和漏电保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指出应当结合工地供电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保护接地的TT、IT系统及保护接零的TN-S系统,并采用漏电保护技术,有效地防止电气事故。  相似文献   

20.
<正>限速器、安全钳是电梯的重要安全部件,在电梯超速及断绳时进行安全保护,其工作是否有效和可靠对电梯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如何利用科学的检验方法、流程,实现电梯的本质安全检验,对于电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限速器—安全钳的联动试验的检验而言,以实例论述如何实现其本质安全检验。1限速器—安全钳联动原理轿厢的下行超速和电梯断绳的保护是通过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