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为研究有机酸对H发泡剂热分解特性的影响,采用量热仪测试不同质量分数苯甲酸、水杨酸、邻苯二甲酸与H发泡剂混合物的热分解特性参数。结果表明:H发泡剂分解时,随着升温速率增加,外推起始分解温度Te、峰值温度Tp与最大放热速率随之升高。3种有机酸的加入均可以促进H发泡剂的分解,随着有机酸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外推起始分解温度和峰值温度呈现同步下降趋势。有机酸熔融生成的H+对H发泡剂分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加入水杨酸能显著降低H发泡剂分解的热释放速率,降低H发泡剂分解过程中的热风险,当水杨酸质量分数达到24%时,较之混有苯甲酸与邻苯二甲酸的H发泡剂外推起始分解温度降低20 ℃。  相似文献   

2.
核电站电缆安全使用寿命评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核电站电缆寿命评定试验的若干要素,结合该类电缆常用的两种高分子绝缘材料即交联聚乙烯和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的特点,设计了完善其安全寿命评定试验的方案,并按相关要求进行长达5000h的试验,该方案运用数理统计中准确性较高的最小二乘法原理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克服了以电性能加速老化手段评估电缆安全寿命时准确性较差的缺陷。最终结果验证了该类电缆能够满足其使用60年的要求,对核电站电缆的设计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克清 《安全》1997,18(4):4-11
爆炸是能量急骤转化的过程。热是爆炸能量的源泉。爆炸事故已成为化工装置安全生产的主要危险。研究化工装置中的热与爆炸问题主要是指:燃烧爆炸,反应热爆炸等。  相似文献   

4.
开展我国的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国热灾害事故屡屡发生,损失巨大,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今,热灾害事故的防治,是一门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研究体系。社会需求、基础研究的支持和高新技术的配合,使得开展这项研究的条件与时机己经成熟。现简略介绍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体系的结构,以及这项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作业环境中,人们都要受到热应激的作用,热应激不仅能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还会对人的行为特性有不利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于热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及生理耐受极限,忽视了它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影响。本文侧重论述热应激对人的行为影响,以加深了解热应激的作用,为存在热应激的人-机系统设计及改善人-机关系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兆瓦万千卡/时吨/时(Mw)(60×lO^4kcal/h)(t/h)热水锅炉应该用热功率(MW)表示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特点着手,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着火、爆炸和电解液泄漏等安全事故特点.简单介绍了锂离子电池主要材料的产热特性、相互反应产热特性.讨论了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建立的两种途径,即量热仪途径和化学反应途径,通过这些热模型的建立,来指导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设计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讨论化学放热系统的热稳定性和临界条件,用化学反应物无消耗的假设推导化学放热系统热失控(热爆炸)时的动力学参数临界值,得到热失控的判据、临界点火温度和熄火温度。提出用系统安全指数概念来评价放热反应系统发生热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分析化学放热系统的平衡域。用硝酸甲酯分解爆炸实例,说明如何利用安全指数对具有热爆炸可能性的系统的潜在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型热危险性分析仪器--反应量热仪RC1的设计原理和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所能获得的温度、传热系数、热转化率、绝热温升、最大合成反应温度等数据类型,并通过阐述其在过程安全、工艺过程开发及优化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反应量热仪在化工热安全领域中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张南 《安防科技》2003,(7):60-60
数据备份就是将数据以某种方式加以保留,以便在系统遭受破坏或其他特定情况下重新加以利用的一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为自己家的房门多配几把钥匙,为自己的爱车准备一个备胎,这些都是备份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50%双氧水热失控时在储罐中的安全泄放,利用VSP2(Vent Sizing Package 2)模拟了50%双氧水在带放空测试池中绝热条件下的热失控过程,得到了过程的温度、压力、温升速率变化情况,利用DIERS通用方法计算了50%双氧水安全泄放所需的放空口面积,得到了放空口面积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储罐设置足够的放空口面积可保证双氧水的安全泄放,在充装系数为0.8时所需的放空面积为0.005 2 V/m.  相似文献   

12.
《劳动保护》2004,(3):89-89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中有一部分论述了高低温对人体的影响。众所周知,人是一个恒温的生物体,人体温度一般保持在37℃左右,偏离该温度都会使人感觉不舒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还会对人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外界环境的温度大多和人体所需要的温度范围不一致。在冬天,特别是中国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硝基苯气相氟代脱硝反应的热安全性,采用Gaussian98软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在6-31G(D)基组水平上,全优化计算气相条件下氟离子对硝基苯进攻的氟代脱硝反应的微观机理,得到反应路径并通过IRC验证,并对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各中间体、过渡态、产物进行分子几何构型优化,标准热力学函数计算。理论计算研究表明:该反应属于SN2亲核取代反应;反应能垒较低,反应所需能量可以从过程R→IM1和TS3→P所释放的能量(279.06 kJ/mol,143.34 kJ/mol)中获得;与席曼反应相比较,该反应速率下降3个数量级,热安全性更高,符合化工工程设计的本质安全化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全义  韩旭  孙中正  吕志豪 《安全》2019,40(4):42-46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自主设计并搭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灾害演化及危险性分析实验平台。在敞开和密封环境体系下,对电加热触发荷电量(State of Charge,SOC)为0%、50%和100%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单体锂离子电池在敞开和密封体系中的热失控现象,并记录单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时间、温度峰值及相应的温度变化。数据结果显示,相比敞开体系,密封体系有效的延缓了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时间,并降低了锂离子热失控时释放的能量,为锂离子电池的航空运输安全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石化企业高架火炬安全距离确定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常见高架火炬安全距离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异,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结合工程实例比较了不同计算方法对高架火炬安全距离确定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石化企业高架火炬安全距离的确定,所有方法计算的结果均比工程实际值大(偏保守).其中,GPSA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数值较为符合,API法、Kent法和Tan法次之,O&S 方法计算的结果比实际数值大最多(最为保守).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锂电池在民航飞行低压特殊环境的安全性及发生热失控灾害后的高温危险性,通过可模拟飞行变动条件的动压变温实验舱开展系列实验,研究锂电池在不同低压环境下的(101,60,30 kPa)多节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特性,采集电池池体温度及热失控喷射释放温度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环境压力降低,圆柱锂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并不能被阻断,但锂电池热失控灾害所释放产生的高温区域减少,且高温持续时间变短,释放所产生温度的高温危险性随环境压力的降低而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环氧乙烷热稳定性及杂质对其影响,利用C600微量量热仪对环氧乙烷进行热分解试验研究,获得了环氧乙烷分解活化能和绝热条件下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时间(TMRad)等动力学参数.研究了氢氧化钾固体、45%氢氧化钾溶液、三氧化二铁和六水三氯化铁对环氧乙烷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升速率的增加,环氧乙烷热分解起始放热温度逐渐增大;分解活化能E在55~ 90 kJ/mol;环氧乙烷在常温下不易发生热失控;但氢氧化钾固体、45%氢氧化钾溶液、三氧化二铁和六水三氯化铁均对环氧乙烷的热分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起始放热温度和最大放热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钾固体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引入化学放热系统平衡域和热安全裕度的概念与定义来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亚临界化学放热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分析了均温系统下传热系数随温度呈线性变化的系统的平衡域,进而提出了热安全裕度值L的定量计算并阐明了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计算L值.使用了Matlab软件绘出系统在3个约束参数约束的条件下ψ-ε-a的三维图形与给定系统(a为常数)时ψ-ε的二维图形,并在结合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实例来评价该系统的热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在真实应用场景下的热失控及其传播行为特征,选用86Ah方形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对其在热滥用触发方式下的热失控行为及模组箱体空间与开放空间中的传播行为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单体实验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导致模组箱体内沿高度方向出现明显温度梯度,模组底部与顶部温度测点的最大温差达118.4 ℃。传播实验结果表明,模组箱体空间内热失控电池通过产气及喷出高温电解液向其他电池传热,在热失控电池影响下,模组箱体空间内3块电池上表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均高于开放空间实验12 ℃~150 ℃,模组空间内热失控电池向同侧两块电池的传热量高于开放空间实验225 kJ和44.4 kJ。但箱体环境中有限的氧气供给会减缓电池在热失控时的内部放热反应进程,模组箱体空间实验中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较开放空间实验低33 ℃~145 ℃,并且模组箱体空间实验中热失控完全传播所用时间较开放空间实验滞后213 s。研究结果对于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安全设计和热失控传播阻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