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是指居民家庭在炊事、热水、照明、室温调节等生活起居方面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对1980至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6.728×107t碳增长至16.545×107t碳,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每年68 kg碳增长至125 kg碳,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层次;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从每吨标准煤排放0.732 t碳下降至0.632 t碳,生活用能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城乡比从5.87下降至1.84,城乡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索道安全     
<正>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2.5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1.29亿人次。而索道的安全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索道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证索道行业安全发展,201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客运索道运营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6月1日长江"东方之星"号游船的特大沉船事件,以及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带来的大面积游客退团,无不显示出旅游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风险管控的实施已迫在眉睫。全民旅游时代到来,旅游风险也层出不穷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曾预计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 300万人次,城乡居民  相似文献   

4.
采用IPCC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环节碳排放量,研究电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点,为优化电力能源产品结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碳排放量以9.99%的速度逐年增长,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每年下降4.42%,"十一五"期间,碳排放强度共下降33.95%。第二,省际间电能生产与消费过程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西部省份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晓讷  李靖 《劳动保护》2014,(7):12-16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2.5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1.29亿人次。而索道的安全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索道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证索道行业安全发展,201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客运索道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客运索道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查自评,并且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评审和审核颁证工作。同时,两部门还发布了《客运索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以指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高速公路的车辆排放是其重要来源之一。以国家主干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为例,基于高速公路沿线车流量实测数据和不同类型车辆的CO2排放因子,定量地估算了京哈高速公路车辆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京哈高速公路车辆每年的碳排放量(以CO2计)为372.52万t,其中,辽宁境内路段排放量最大,为174.74万t,占全线总排放量的46.9%,北京市境内路段排放量最小,只占总排放量的2.6%。年总排放量在车型分配上,以大型车居多,达到267.14万t,占总量的71.7%,其次是小型车,为80.26万t,占总量的21.5%。在燃油类型分配上以柴油车居多,柴油车共排放了283.24万t,占总量的76.0%,汽油车排放占总量的24.0%。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全省GDP达到15903亿元,增长近3倍,人均GDP增长2.89倍,城镇化率达到60%,第三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82%。与此同时,全省碳排放量从19095万吨增加到27251万吨,增长1.43倍。通过对黑龙江省13年间社会经济数据的系统分析研判,人均GDP、城镇化率、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全省碳排放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能耗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为水电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指导,并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提出采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大型水电工程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考虑材料设备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并给出各阶段碳足迹计算方法。以糯扎渡超高心墙堆石坝工程为例,评价水电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糯扎渡水电工程在45 a内共排放815.92×104t CO2e,运行维护阶段碳足迹占生命周期碳足迹的61%,而材料设备生产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分别占31%、6%和2%。水泥和钢材用量及开挖和填筑的施工工艺对碳足迹影响较大。堆石坝工程碳排放因子为10.04 g CO2e/(k W·h),明显低于火电的碳排放因子,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刘明  李迪 《劳动保护》2022,(2):76-77
文化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持续增加、项目迭代加快及活动范围拓展,导致安全风险增加,管理难度加大。作为国家AAAAA旅游景区,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年均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安全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6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统计面板数据,根据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方法(LMDI)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选择Theil系数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协整方法建立碳排放与主要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安徽省2020年的碳排放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明显,从5277.24万t增加到14 107.81万t;第二产业是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体,占总体的70%以上;第一产业占比最小,仅为2.88%。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累计增加值合计为2 216.1万t,其中,经济增长效应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贡献率为349.3%,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技术进步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8.3%、-1.5%和-256.1%。2020年安徽省的总碳排放量约为1.74亿t左右,与当前减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综上所述,可以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优化方面提升安徽省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增长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铝业2000-2009年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铝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碳足迹方法对中国铝行业能源消耗和气体排放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2000-2009年中国铝行业碳足迹及相对世界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铝产品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中,每吨原生铝产品的碳足迹为9.31 hm2,其中初级生产过程碳足迹为7.69 hm2,约占总碳足迹的83%,尤以电力所致碳足迹份额相对更为显著.近10 a中国铝行业碳足迹从2000年的2.60×107 hm2增加到2009年的1.21×108 hm2,且相对世界铝行业碳足迹比例逐年增大,成为中国铝行业发展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碳排放空间依赖作用较为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强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家庭规模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呈现较强的负向抑制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碳排放方面凸显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并在集聚格局上表现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0—2009年中国电力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CO2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十年间中国电力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人均CO2排放量由2000年的231 kg增加到2009年的509 kg,平均增长14.01%。单位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263 kg/(kW·h)下降到0.228 kg/(kW·h),平均下降1.56%。每万元GDP CO2排放量由295 kg下降到200 kg,平均下降3.54%。电力工业十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分析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能源消费与城市碳排放的相互反馈机制,以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天津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设置并对比不同综合减排方案的减排效果.结果 表明:构建的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有效;若系统按现有趋势发展,天津市水土资源净碳排放量在2020-2030年将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增长能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实现水土资源利用减排的有效途径,产业节水发展对减少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作用较小,但由于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仍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水资源约束和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综合调控方案,天津于2025年左右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达峰.未来城市发展应主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同时重视水资源底线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的生产与其它行业生产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游客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旅游生产存在于整个的旅行游览过程中.旅游业最大的质量问题是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旅游安全管理涉及旅游生产的全过程、全体人员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旅游安全的绩效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现代安全管理是以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为前提条件,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基本的理论方法,从哲学层面研究安全管理将如何应对生产与生活,发展与生存,人、机与环境关系的矛盾,从而寻求针对不同系统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本文通过作者对旅游业特征和现代安全管理原理的理解,力求阐明旅游业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索构建旅游业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为例,通过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建立OLS估计协整方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对其1992—2012年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存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物流业水平的提升导致对能源消耗程度提升,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且物流产业增加值每提升1%可引起碳排放量增加0.422%。  相似文献   

17.
正一、项目背景2013年11月份,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将2014年旅游宣传的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该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时要求全国景区围绕"智慧旅游"来展开一系列的旅游推广宣传和旅游营销活动。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一种旅游新形态,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以XX景区公共服务项目为例,对智慧景区建设要求下的智能化系统集成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危险品运输异构车辆路径问题(HVRP)的低碳需求,对易爆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总风险、总成本和总碳排放量进行最优化处理。首先,在模型构造阶段,改进总成本与总风险的度量方式,包括建立爆炸事故场景下考虑危险品装载量的风险量化模型,并设计一种用于惩罚成本计算的软时间窗函数,该函数可以优先减少装载量较大的车辆在客户处的等待时间;然后,在算法改良阶段从2方面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设计一种带有改良交叉算子的混合交叉方法来提升全局搜索效率,并通过包含2个阶段的变邻域搜索(VNS)算法来提高局部搜索能力;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NSGA-Ⅱ,改进的算法收敛曲线下降更快,使总成本、总风险和总碳排放量3个优化目标的平均值进一步减少3.36%、12.16%和6.96%;在车辆数目有限的车队中,承运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车辆类型对各目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劳动保护》2015,(2):12-13
<正>普陀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2014年全年实现渔农业总产值73.5亿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2亿元,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海洋旅游亮点纷呈,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8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近几年来,针对普陀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以及事故易发、多发领域,普陀区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安全监管。为此,《劳动保护》杂志本期开辟"普陀区安全监管"专栏,从结合普陀经济发展特色实施的综合监管、海上渔业、水产制冷业、船舶工业、旅游业等多个角度,介绍普陀区安全监管新措施,以期为读者提供在经济转型期  相似文献   

20.
在天山北麓9个州(市、地区)2002-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人口等数据基础上,利用LMDI法对该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工业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总体来说,该地区抑制因素的抑制作用远小于拉动因素的拉动作用,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