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职业病漏诊,因为裹着技术的面纱,再辅以程序的封闭,外人极难去评价,更不要指望职业病患者纠错。在现有的鉴定制度下,多会因为诊断鉴定专家库高度同一,很难从程序上保证公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进行彻底的反思与重构。案情2009年5月15日,云南籍女工张娣进入深圳恒优达厂打工,日常工作是用多种液态化学原材料清洗、喷涂工艺品,无有效防护。2010年6月开始,张娣身上常出现水泡样皮疹,奇痒。2011年2月22日,张娣在车间里突然瘫软倒地,  相似文献   

2.
《上海安全生产》2013,(4):51-5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于3月18日公布了新修订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全文。新办法简化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流程.规定了诊断与鉴定时限.完善了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体现出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的特点。此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已经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完善,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职责.解决了因诊断资料不全而无法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的责任,为劳动者顺利进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和争议,本文结合2007—2018年南京市近500例职业病鉴定案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机构,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设置规划,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依据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5.
正《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0日起施行。部长:陈竺2013年2月1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加强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应当按照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年公布的《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制定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并于2002年5月1日施行.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对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完善,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职责,解决了因诊断资料不全而无法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问题.这些充分体现了方便劳动者、简化程序、制度设置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等特点.为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根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组织对《办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办法》已于2013年2月19日公布,于2013年4月10日实施.  相似文献   

7.
一个叫唐建友的劳动者在广东打工期间突患急性白血病,医生说他只有两个多月的生命了。因为长期从事喷漆工作,唐建友认为自己得的是职业病,但是当他决定申请职业病诊断的时候,却发现困难重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面临职业病诊断鉴定之苦的,远远不是他一个人。另一位职业病患者胡旭容,因认为相关部门的一次诊断、两次鉴定缺少依据,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进一步维权的途径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作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  相似文献   

9.
用人单位如果没有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材料,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应当参考监管信息,如果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所提供的材料存在异议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应依法提请监管部门调查,而无权自行直接作出判断。基本案情杨斯同(化名)是一名土建监理工程师,工作中需要长时间在施工工地打桩设备旁监测(俗称"旁站")。2016年1月入职广州某大型地产公司,随即被派往海南某地产项目工地,由于该项目使用柴油冲压驱动的打桩机,工作现场存在较大噪声。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设置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确实保障职业病患者权益,应当进行诊断鉴定及相关制度的重构。要实现职业病自然属性认定和社会属性认定的分离;进行相应配套制度的调整;使职业病病人的权益保障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或社会救助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对劳动者工伤认定管辖权的确定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当前企业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掌握各类职业危害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和治理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搞好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维护职工安全健康的合法权益,江苏省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咨询组、劳动保护部会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省企业的职业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背景:2月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等。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罗时 《劳动保护》2009,(9):72-73
暴露了职业病鉴定监管中的缺位 ▲7月20日新华社的一篇题为<"开胸验肺"拷问职业病鉴定监管>的言论认为:"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职业病的诊断要由当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进行.张海超历尽千辛万苦,在信访部门的协调下,拿到单位证明之后,郑州职防所的诊断是'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初,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公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希望通过法律的修订、完善破解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劳动者维权难、追究责任难等多方面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主任孟燕华教授,国家高级安全工程师、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专家周华中先生深入剖析草案修改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只愿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初,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公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希望通过法律的修订、完善破解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劳动者维权难、追究责任难等多方面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主任孟燕华教授,国家高级安全工程师、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专家周华中先生深入剖析草案修改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只愿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劳动保护》2008,(7):112-112
编辑同志:我单位一名女工李某(1994年退休)退休后患病,医院诊断为子宫癌。在治疗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白细胞减少(只有2000多),认为是与退休前所从事的放射性岩样磨片及保管工作有关,要求单位办理工伤职业病认定手续。我单位将她的情况报告给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鉴定所,要求给予鉴定,他们答复不能接受鉴定。  相似文献   

18.
《劳动保护》2021,(3):79-81
笔者认为,劳动者在寻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时,应当有行政判定与劳动仲裁两种不同程序的选择权,作为法定的职能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有对劳动关系的监管职责,从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社会保障性价值出发,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更积极地介入职业病诊断鉴定中的劳动关系确认纠纷,更快捷地启动和完成这种行政判定工作,无疑是更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以及行政机关自身职能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使得受害劳动者维权乏力,笔者在分析探讨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所存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的相应建议,同时对新出台的《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有关修订内容做出评议。  相似文献   

20.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09,(12):112-113
国际劳工组织修订职业病目录 2009年10月30日,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关于修订职业病目录的三方专家会议。该会议通过了新版的职业病目录。该目录是在国家与国际层面对职业病不断增加共识,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出现以及诊断技术不断进步等基础上,经过三方协商后最终制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