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文“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Ⅰ)”得出了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现在以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为基础,考虑大型公共场所自身的建筑特点和使用特点,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组合得出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并根据因果分析图中各基本事件与顶事件的关系以及各基本事件的统计频率值,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与城市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春发 《灾害学》2004,19(Z1):67-70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涉及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有效防灾减灾就必需有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数字城市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中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还支持各种应用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怎样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的信息资源和其先进的支撑技术,建设城市的数字防灾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3.
滑坡风险图编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20年来,滑坡风险图编制在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空间分析的定量方法,已日益广泛应用于滑坡风险评价.探讨了滑坡风险图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并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不同滑坡风险分区的系统方法.以中国云南红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功地完成了滑坡风险图编制.研究表明,滑坡风险图可作为滑坡减灾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西北29个农业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辽西北最主要的玉米作物作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和抗旱减灾能力4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数(ADRI),用以表征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程度;借助GIS技术,绘制辽西北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将风险评价区划图与2006年辽西北受干旱影响粮食减产系数区划图对比,发现两者可以较好的匹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保险,以及有关部门的旱灾管理、减灾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浅谈城市林业与城市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洪涝、环境等灾害和事件危及城市安全和发展.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城市防灾减灾.借鉴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经验,提出加强陕西城市林业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针对高低级设施相对独立和相互从属的层级选址问题进行了建模.依据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两阶段的层级选址过程:(1)使用位置集合覆盖模型确定能覆盖全部需求点所必需的最少设施数量和位置,作为基本等级设施的选址;(2)对独立型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最大覆盖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从属型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极小和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层级选址问题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技术的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河北省1998-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省147个县市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防灾减灾等要素,采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及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得出河北省县级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并绘制出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和邯郸4个市区及邯郸武安市由于暴露性和危险性指数较大,其洪涝灾害风险的可能性最大;由于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势平坦且暴雨日数很少,太行山前的平原地区大都是旱涝保收型耕地,其洪涝灾害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命线运行风险评估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涌现出诸多原理各异的方法。为保证城市生命线运行实际操作层面风险评估方法遴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分类法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剖析了各类研究中所涉及风险评估方法的方法论类型、原理和特点。结果表明:原理的不同导致各类风险评估方法在适用条件、应用复杂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方法遴选应考虑具体问题中研究对象与背景的特点;同时,由于城市生命线运行风险评估问题的复杂性,选择单一方法往往无法避免其自身的局限性,将多种方法组合应用将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并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指出,关联情境下的城市生命线运行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风险评价技术在2003年"7.11"泥石流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源 《灾害学》2004,19(1):35-39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沟于2003年7月11日晚暴发罕见泥石流,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邛山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灾害形成背景以及泥石流灾害特征的研究,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对邛山沟“7.11“泥石流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提出了减灾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GIS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应用基于风险评价的预警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设计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Visual Studio 2012.NET的开发环境下,以C#作为开发语言,并结合ArcGIS Engine研发.最后以通化县作为研究区域,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2.
Gemma Sou 《Disasters》2019,43(2):289-310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argument concerning decentralis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s that it can make a government more accoun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governed. Key to this process are participatory spaces that act as mechanisms for dialogue between citizens and local government. However, within Cochabamba, a city in the centre of Bolivia, South America, ‘at‐risk’ citizens engage minimally with disaster risk issues in participatory spaces, despite high levels of civic participation. This is because ‘at‐risk’ populations view disasters as a private/household problem that is symptomatic of household error, rather than seeing them as a broader public problem due to wider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Consequently, they redistribute responsibility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owards households, which (re)produces the absolution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s guarantors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normative assumption that participatory spaces facilitate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the downward account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江苏省风电场气象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风电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台风密度、龙卷风密度、雷暴密度、风机密度、单机发电功率、人均GDP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长江以北各县市风电产气象灾害风险度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沿海城市:南通和盐城区域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而同样为沿海城市的连云港与苏中地区的泰州市、扬州市和苏北地区的淮安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中风险区,宿迁和徐州均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易亮  张亚美  黄维  朱伟 《灾害学》2012,(1):125-12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完善城市公共防灾减灾系统,必须从社区着手。通过对城市社区的分类介绍,对社区内常见公共防灾减灾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社区防灾减灾资源与社区常见灾害事故的应对关系,构建了社区防灾减灾资源评价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及权重系数,还对单项灾害防治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减灾资源总体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16.
以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气象服务水平评价、灾害防御行为评价的防灾减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从前期预报预警,到后期灾害应对的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并基于社会学调查的技术方法,实时跟踪2017-2018年登陆中国东部的17次台风天气过程,在针对当地的公众、政府机构以及社会联动部门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研究。根据调查数据和综合评估方法,计算出2017-2018年期间17次台风气象灾害防御过程中所避免人员伤亡数,公众减少经济损失量,以及为社会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值。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和利益相关方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构建了城市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框架体系,包括11种城市灾害所对应的风险系统评估后的综合评估,每个系统的评估是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采用信息扩散技术进行的信息处理和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阶段、灾害风险种类和级别组成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它是由3个阶段、6个环节及每个环节的矩阵模式组成.据此,简述了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灾前预防矩阵管理、灾前准备矩阵管理、灾中应急矩阵管理、灾中救援矩阵管理、灾后恢复矩阵管理和灾后重建矩阵管理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最后,用一个虚拟实例说明了阶段矩阵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