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一、井孔基本情况副_1井、副_2井均为咸水层观测井,位于汉沽区东尹乡副庄村内。分别建于1984年6月初和1983年底,成井后即开始水位监测。两井地处唐山块体西南边界断裂—蓟运河断裂南侧,两井相距100余米,分别位于副庄断层的东南盘和西北盘。副_1井水位观测层埋深51.67米—58.72米,副_2井水位观测层埋深49.35—56.06米。副_1井井口水位起算点高  相似文献   

2.
鲁-15井为1979年9月按照国家地震局统一规划部署,在苏鲁豫皖地区建立的首批深井观测孔之一,1980年8月经国家地震局验收,列入国家地下水动态深井观测网。该井配置了重庆水文食品厂生产的SW40-1型水位自记仪和DYJ-1型空盒气压计,动槽式水银气压表,降水量等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3.
<正> 苏08井位于江苏兴化县戴窑镇东,苏北溱潼凹陷,戴窑局部构造。井深2680米,7吋油层套管下入深度2228米,以下为裸跟。所测含水层为古生界白云岩、灰岩,岩层天然裂隙十分发育,其上复盖巨厚的隔水性能良好均白垩系、第三系泥岩。井孔四周由水泥固井。该井使用HCJ-1型水位仪观测。记录资料表明:水位反映地球固体潮汐十分清晰,朔望日井潮潮  相似文献   

4.
<正> 一.井孔条件概述所选井孔均位于天津市塘沽区南部沧东断裂之东。构造上处于黄骅坳陷中的北塘凹陷与板桥凹陷交接部位的新港构造带上,隶属于唐山地震震源体西南端的调整单元。塘12井、塘18井均为石油井,井深分别为3154.31米、3222.86米,射孔位置在2500—2700米之间,观测层厚度约100—200米。塘12井从1981年12月5日开始闭井  相似文献   

5.
<正> 日本很重视深井观测工作。直接用于连续观测地震的观测井,最早的一个观测井是防灾中心于1966年建的松代井。观测项目有地震、倾斜、地温、地电流、应变等,深度是200米。后来又建了一些高精度观测井,同时,日本又开始直下型地震研究。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确定建设三口深井。从1969年开始钻探选点,到第三口井即府中深井点1980年11月27日竣工并正式观测,历时十多年,完成了日本深井  相似文献   

6.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发生 Ms=6.2级地震。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丹阳白龙寺井在震前20天,出现两次水位异常,并有明显震时及震后效应。该井对地震信息的敏感反应,可能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一)井孔概况丹阳白龙寺井位于丹阳县埤城乡东白龙寺,地理座标为东径119°40.5',北纬32°06',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泰县港口苏10井,我们先后使用过HQ—1、HCJ—1、SZ—1、HCJ—SZ(改装)等不同型号的水位自记计。对比其记录曲线,发现井水位日变形态,受水位计精度的影响。对水位计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出有关单位应研制高精度的水位计,在国家井网中,应使用统一型号的仪器。  相似文献   

8.
<正> 1979年3月20日8时河南省修武发生了一次4级地震。距震中12公里的N98井,震前3月13日水位突升34厘米、19日突升30厘米。当天水位固体潮波形畸变。与此同时,距震中分别为22公里的陆20—2、朱3—3井也有相应的变化。N98、陆20—2、朱3—3井等焦作深水井分布于活动断层边部,处于震中附近,震前水位突跳,是一值得注意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9.
<正> bp,即气压效率值,是在深井水位观测中,气压每升降1毫巴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理论上,气压每升高 1mb,井水水位应下降10mm;气压每下降1mb,井水位则应上升10mm。但实际观测中,bp 一般小于10mm/mb。bp 的大小,各井不一样;在不同时期,同一口井也可能略有变化。下表是扬州地区及邻近用于地震观测的几口水井的有关资料与 bp 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14年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资料和1981-2012年日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1970年暴雪日数变化较为平稳,1971年之后暴雪日数明显增加,尤其是2006年后,年际间波动较大。暴雪日数出现最多的月份为10月和11月,最少出现在2月份;冬春季节降雪对设施农业的影响主要在3月,其次是4月,12月和2月的影响较小,成灾次数呈现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1981-2012年日累积积雪深度≥5cm的日数呈现南少北多的趋势,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为2012年,最少的年份为1981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苏南煤田地质勘探队丹徒县华山煤勘区33口钻井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该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荣炳井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和井孔条件。在此前提下、初步探讨了该井水位变化反映地震灵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力场与含水层井水位的关系 ,以DD模式为例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同一孕震模式下不同地点的井水位变化。研究表明 ,同一孕震模式下水位存在不同的前兆现象 ,这些前兆现象水位变化形态与观测井相对于孕震区的不同位置有密切关系。本文同时给出了DD模式下不同地点的水位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 “皖07井水位与地震关系初探”[1] 一文中曾就皖07井水位对400km范围部分中强震的映震特征和映震机理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探讨。 为了进一步研讨皖07井水位的映震规律,近年来在文献[1]的基础上,应用 “SHP2.0”软件,对20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发现07井水位除了对部分中强震有映震能力外,对1999年台湾7.6级强震和其东部特定区域的小震也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本文着重分析皖07井水位对1999年台湾特大强震和部分小震的映震特征,研究其映震机理,为单井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青藏高原东北侧各河流、湖泊的观测记录表明,其水文情势正在向干暖化方向发展。本文利用近几十年来青海湖、达布逊湖及其周围的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和东昆仑山区地震资料,从地-气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它们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东昆仑山区地震与青藏高原东北侧青海湖、达布逊湖的水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东昆仑山区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ElNino的发生有很好的配合。3.对照水位变化与太阳黑子  相似文献   

15.
台南井断流机理初析黄祖彭,毛纪英(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台南井原系自流井,自1982年开始观测,对南黄海几次中强震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从1992年起,流量由正常缓降转为加速下降,并于1994年10月1日突然断流。这一重大异常成因的研究,对震情...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于81年1月23日在井下66米深处安装成功Φ110mm电感探头,开始时用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观测综合误差小于50μH,从5月1日起,改用4103压磁应力仪观测,观测误差±10μh。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测值平时比较稳定,干扰因素不明显,整点值变动一般均小于20μh,日均值变动则更小。自安装以来溧阳老震区发生的二次有感地震均有前兆动态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1982年4月27日60吨大爆破和上海市上海县1991年2月17日3.1级地震的观测资料,对宁波水化Ⅱ类台 ZK03井做了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水化震后效应的研究试验。用爆破来检验该井的水化学因子在岩层受力后的反映灵敏程度,同时,利用小地震后岩层受力来验证爆破效应,这对研究井水化学成份的变化与未来地震的关系及水化异常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破效应试验共采样4次,天然地震震后采样3次进行震后效应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地震与爆破后水氡测值出现了相似的负效应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98年 8月 17日 0 1时 5 4分 ,在浙江省嵊州市 (2 9°33′N ,12 0°5 0′E)发生了一次M 4 0地震。该次地震震级虽小 ,但震前本省仅有的 3口地下流体观测井都出现了突出的中、短期异常。震前 ,用地下流体方法分别作了中期、短期跟踪预报 ,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科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 1986年9月初,江苏地震局在苏12井进行了几次井下爆破试验。爆破以后的几个月内,水位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某些异常现象,现将变化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苏12井概况苏12井位于南通市西北20公里的刘桥镇境内,构造位置处于南通隆起的北缘,黄桥—吕四东西向断裂带的南侧。井深689.75米,水位埋深11米多,主要含水层是中下三叠系的粗晶  相似文献   

20.
<正> 10月14日—16日,华东井网第15届专业会商会在安徽省安庆市召开。到会的有苏、鲁、豫、皖四省省局的专家、井网负责人,和部分省、县地震局(办)的专业人员共18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汪成民应邀出席了会议。安徽局监测处荣茂华副处长主持了会议。各省对1994年地下水动态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交流了井网管理与观测经验。 与会专家对江苏、安徽一些观测井今年以来出现的水位脉冲、突升(降)、断流等异常,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同步性,并结合江苏的小震活动和台湾地震,认为华东沿海地区构造应力活动有所增强,应注意苏中及沿海地区发生5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此,各省应加强震情信息交换,加强监视。 汪成民研究员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及“九五”规划;通报了筹建地震学会地下流体专业委员会的信息。并就当前新地球观的思想提出:地下流体应加强时空关系、二维概念、流体作用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