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析与雷达临近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4-2008年广西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各层天气资料得出强对流的大尺度背景场特征,进行了广西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分型.然后利用桂林CINRAD-SB天气雷达产品给出3种对流性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并找出临近预警指标.同时利用TREC交叉相关方法预报强对流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北京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8-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的几种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具较大的年际变化特征,高温事件的分布为双峰型结构,1990年代以来为高温多发期,年极端高温强度及连续高温日数均有增加的趋势,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2)强对流天气事件如暴雨、冰雹、雷暴日数的下降趋势不明显,但强度有减弱的迹象,大风、沙尘暴、大雾事件下降趋势明显;(3)北京年酸雨日数上升趋势明显,酸雨pH值的变化表明污染日趋严重;(4)北京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其突变点相差1~2 a间隔,表明极端事件对于气候增暖变化需要一个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4.
蒙古冷涡影响下宁夏两次典型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和宁夏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MM5输出结果,应用天气学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14日和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宁夏的两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冰雹落区、大气层结稳定度及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均发生在宁夏冰雹易发期夏初季节的午后,是在"西高东低"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下,受蒙古冷涡影响而形成的。由于环流形势及其演变的不同,使蒙古冷涡移动路径有所差异,造成宁夏不同区域受到冰雹袭击。  相似文献   

5.
冰雹是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上千个县市遭受冰雹危害。而且冰雹出现时多伴随雷雨、大风,这更加重了灾情。我国从南到北跨越热带、温带和寒带,因此就全国而言,冰雹全年皆可发生,但主要集中于春、夏、秋对流天气较旺盛的季节。常年3月,我国南方降雹次数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冰雹气候特征及冰雹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80多个气象台站冰雹监测资料、近10a天气图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资料,对该省冰雹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冰雹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冰雹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化特征,春季3-5月为冰雹最容易出现的季节,其中4月份是冰雹出现最多的月份,冰雹最容易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时分;冰雹地理分布差异大,总的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带多,鄱阳湖附近的陆地多,其他地区则较少,全省有4个冰雹出现频率大值区;造成江西冰雹天气的地面影响系统是倒槽静止锋,其次为冷锋和气旋波等;冰雹灾害与冰雹出现频数并不完全一致,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物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构造了冰雹防御区划指数函数,根据指数大小将江西省各县市划分为3级冰雹防御区.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正部分地区雨量达到200多毫米、直径达三四十毫米的冰雹、瞬间掀翻蔬菜大棚超过12级的大风、明晃晃的闪电、滚滚惊雷……今年3月以来,我国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接连出现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损失较重。尽管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人们对所处地区三四月份的降雨颇为了解,但在今年3月27日~3月31日南方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期间,3月30日华南进入前汛期,较常年(4月6日)提前7天,这一情形让这一带的许多百姓略显紧张。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冰雹时空分布与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0-2008年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和福建省内各台站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冰雹的时空分布和春季、夏季降雹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冰雹多发期,90年代中期至今呈明显减少趋势.冰雹发生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型,高发期在3-5月,次高发期在7-9月.空间分布表现为中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是春季降雹的主要原因,主要天气型(850hPa)为低涡冷切适中、冷切适中、冷切偏南、冷切偏西、低涡冷切偏西等,冷式切变和低空西南急流是触发大范围冰雹过程最重要的天气条件.下垫面被迅速加热,快速升温,午后局地上空形成强辐合区是夏季降雹的主要原因,主要天气型(500hPa)为副热带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2)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以"3·23"景谷县冰雹灾害天气为例,运用国家级站降水实况资料、卫星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资料等,分别对这次灾害天气过程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并采用美国NEXRAD的新一代冰雹探测算法,对该灾害天气过程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该灾害主要由冰雹天气过程造成;从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能够清晰准确反映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较好的防灾价值,雷达观测的几个要素指标能较好的预示受灾的区域和强度,闪电频次、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中气旋等指标能为这类灾害性天气提供短临预警依据;同时,冰雹灾害性天气通常伴随雷电、大风等灾害天气,也会造成重大灾害。另外,也应注意到冰雹天气通常是局地中小尺度的,但分析发现局地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也常有大尺度的天气背景作用,可从探空资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飑线与龙卷     
两个案例综述 1975年5月30日傍晚,上海突发9~11级雷暴大风,大风裹着强冰雹席卷上海城乡,全市除崇明县外,有9个县和市区6个区出现强雷雨、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大的冰雹有拳头大小。这次灾害天气结果造成6人死亡,30多人受伤,农田损失惨重。无独有偶,2004年7月12日傍晚时分,在本市浦东、普陀、长宁、闵行、嘉定、青浦等6个区的部分街道、乡镇遭到短时雷雨大风和强降水袭击。17时38分,青浦气象台测得瞬时风速22米/秒(相当9级风),17时39分,青浦区商塌乡瞬时风力达风力11级。  相似文献   

12.
闽西北地区冰雹天气大气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2-2011年探空资料算得的V-3θ图,总结了冰雹过程发生前后V-3θ的结构特征,为冰雹预报提供参考。冰雹发生前,通常V-3θ图有如下特征:高层存在较深厚的超低温层,与雷达剖面分析的冰雹粒子形成高度一致;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特征明显,特别是在大范围的冰雹灾害发生前多出现冷层云和蜂腰结构,并且3θ线折拐也更加剧烈;冰雹的发生均伴随着顺滚流的风场结构,在闽西北地区,多为上层西北(西)风、下层东南风或者上层西北(西)风、下层西南风的配置。冰雹发生后,风场向逆滚流转变,且呈现θ右倾及无超低温层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双柱  刘立成  姜海如 《灾害学》2004,19(Z1):14-17
本文根据史载气象灾害的记录(古代公元前186~1839年,近代1840~1949年)和现代气象灾害的详细记录(1950~2000年)的资料分析,概述了湖北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造成湖北省强对流灾害的天气尺度系统、中小尺度系统的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结合雷达及加密地面自动站等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三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冰雹过程中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对应性最好,随强回波区的移动而移动;雷暴大风过程中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回波的对应性较差,闪电频数少且比较分散;对流性暴雨过程中,当块状回波刚进入北京范围时,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基本对应并且闪电密度很大,之后闪电频数减少且分布分散,但在回波发展加强形成55dBZ的线状回波后,闪电活动又增强且分布在线状回波的前部。(2)在冰雹、雷暴大风、对流性暴雨发生期间,闪电活动强烈,闪电频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对流性暴雨过程、冰雹过程、雷暴大风过程;在冰雹过程中,云闪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至降雹结束后云闪数超过地闪数;雷暴大风过程中始终都是云闪活动占主要地位;对流性暴雨过程中始终是地闪尤其是负地闪活动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强云闪比增大。(3)云闪发生的平均高度冰雹过程最大,其次为对流性暴雨和雷暴大风过程;云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也有同样的比较关系。  相似文献   

15.
承德市近50年沙尘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0-2009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探讨了承德市风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沙尘灾害在承德市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3种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以丰宁县最多,扬沙日数多年平均达到3.85次/a;3种沙尘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除了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递减趋势外,均有一个突出的舌形等值线。这条等值线基本上沿着"丰宁—滦平—承德县"向东南方向延伸,正好与滦河河谷的走向基本一致;从近20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2000-2002年是近20年来沙尘灾害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时期;从月际尺度而言,沙尘天气的发生呈现出"双峰一谷"型的变化,每年以3-5月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最多,冬季有一个沙尘天气次多期。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2006年的雷电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全年5-8月是雷电高发期;期间,每日14-18时为高发时段;强对流天气暴雨和大暴雨是造成雷灾主要原因。全省落雷高密区有3个,分别为忻州、太原和阳泉—运城一带。针对该省雷灾,提出了相应的防雷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20,(3)
强对流灾害是气象研究的重点,不准确的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往往给人们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影响。该文利用天津2006-201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地面物理场数据,筛选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天津强对流灾害天气进行研究。首先对地面站点获取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然后构建基于Focal Loss改进的GBDT模型,最后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的命中率、误警率和临界成功指数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可为天津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1)
基于1982-2016年黑龙江省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及水稻产量数据,将研究期划分为1982-1990、1991-2000、2001-2010和2011-2016年4个阶段,引入受灾比和灾害强度指数,采用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构建灾害与水稻产量的数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涝和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而低温冷害和冰雹相对较弱;②洪涝的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干旱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冰雹受灾范围变化不大,灾害强度呈上升趋势,低温冷害均变化不大;③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为负效应影响,从受灾范围看,干旱为最关键灾害,其次为洪涝,低温冷害和冰雹影响相对较小;从受灾强度看,4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强弱依次为冰雹、洪涝、低温冷害、干旱。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02年青藏高原29个气象台站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并结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的200 hPa高度场数据,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发生在12月至次年5月,1961-2002年间其发生频次呈显著减少的趋势;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为沙尘暴的高发区域;沙尘暴高发中心随季节的推移由藏南逐渐北移至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冬、春两季200 hPa高度场在沙尘暴强年均表现出纬向西风气流增强,传输到地面的能量增加,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而在沙尘暴弱年均表现为经向环流增强,阻碍了能量的向下传输,不利于大风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分析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发现,陕北干旱,暴雨,冰雹和大风沙尘暴灾害是在天气气候条件同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森林,草原,植被能够有效地抵御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