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震前(Ms≥7.0)区域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速度参数指标研究了邢台、唐山两次大震前不同地震活动的综合特征。速度参数是指两个地震震中位置的距离S与相应两个地震发震的时间间隔T的比值。文中指出,邢台地震前具有28个月的低速异常值,唐山地震前具有36个月的低速异常值。这两次地震前速度参数的异常降低是明显的,速度参数的前兆变化与b值,波速比的异常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认为速度参数反映了大震前在时间上的平静与在空间上的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地震活动性图象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利用Matsumuro从二维空间分布图象的统计描述而提出的表示地震相互作用的参数v_2,分析了邢台地震、唐山地震和其他中强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图象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强地震和强余震前,参数v_2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这样的地震大多发生在中小地震活动密集的背景中,用v_2值来定量地描述地震活动空间图象的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一次大震或强震序列发生以后,由于存在发生强余震和晚期强余震的危险,因此在余震区及其附近进行城市居民区迁址或重要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强震序列影响的必要性,并以历史资料和近年发生的地震事件为例,说明它们的危害性。文中以唐山地震序列作为典型震例,分析和研究大震后强余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变特点,今后发生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性以及该区在工程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应急流动观测获取的强余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记录的滤波及零漂处理,5.2级、4.7级、4.6级三次强余震的PGA、PGV、PGD及PSV、PSD以及对应的谱烈度(St)与相对持时(Td)等的计算及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余震近场记录的滤波处理对高频成份影响较大,对低频部分影...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象。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乌恰Ms7.4级地震为例,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大震对策提供依据。现从下列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措施:(1)健全机构,培训干部;(2)宣传普及地震和大震对策知识;(3)加强对强余震监测的管理;(4)严格地震警报的发布权限;(5)按系统对口支援;(6)民用房屋抗震措施宣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熟地震台的地倾斜连续四年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发现:在两次南黄海地震前(1984年5月21日Ms=6.2级地震和1987年2月17日 Ms=5.1级地震)存在着明显的中、短期趋势性异常和短临突变性异常.最后讨论了地倾斜异常特征与地震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经历了将近十二年余震活动的唐山老震区,近期是否会再发生强余震?什么时候发生?尤其是中国大陆从1985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后,唐山老震区是否会因此而受到牵动?本文就是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对唐山地区近期强余震形势作一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利用天津地震台网的徐庄子台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以后到1977年6月的地震波记录资料,作了地震波速度比、振幅比以及初动半周期随时间变化的一些工作,分析研究了唐山大震后两次6级以上强余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电磁辐射异常应用于200公里的中强地震短临预报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实例总结。重点介绍1991年5月30日唐山陡河Ms5.2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的上报、地震三要素判据和预报效果。并对电磁辐射异常在中强地震前后的发展特点和预报时机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浅部地质构造特征。震中及余震区范围内,海底地形平缓,相对上隆。全新统(海相)厚度7—10米,较周围地区要小,上更新统最上部(陆相)厚度42—45米,较周围地区稍大,二者等厚线形态、走向都是 NE 向,与7.4级地震的余震区长轴方向(N45°E)一致。断裂较发育且数量多(6条),并多集中在震中西南4—6公里处,皆是高角度(80°)的正断层。较老的断裂在22000年前生成与活动,继承性多期活动的(NW 向,一条)、新生的(NE 向,一条)断裂在22000年之后,甚至在全新世时期还在活动、生成。断裂每次活动的垂直滑动量约3米。7.4级地震的发生主要与 NE 方向的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如地裂缝、喷沙冒水、滑坡等,对于研究震害,分析和判断发震构造、构造应力场、探索地震成因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考察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地表现象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次地震的地裂缝及喷沙冒水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估计近场地震动的统计—经验格林函数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统计-经验格林函数法,用以估计缺乏小震记录场点在大震时的地震动时程。统计-经验格林函数的富里哀幅值谱从其它类似场地获得的小震记录的富里哀谱的衰减关系中得到,其相位谱则直接取自小震记录的相位谱。本文分别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和统计-经验格林函数法,用迁安台记录到的1976年唐山地震的三次余震(M_L 5.8、M_L 5.7和M_L 5.4)的加速度记录,合成唐山地震的最大余震滦县地震(M_s 7.1)时迁安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合成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序列下桥梁连梁装置的防落梁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类地震序列中,主-余震所占比例最大。主震震级越高其余震的震级亦越高,对结构的破坏越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其在整个地震序列发生时应确保通行,起到生命线工程的作用。选用集集地震序列对桥梁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发现结构在主震作用下梁墩相对位移过大、主梁发生落座,余震作用下结构有发生落梁的可能。对结构设置防落梁装置,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连梁装置可有效抑制桥梁上、下部结构相对位移,提高结构抗推能力与整体性,保证了结构在整个地震序列中不发生落梁震害。在抗震分析中,应考虑到强余震对结构带来的影响,保证损伤结构在地震序列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来,我国地学工作者相继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及其前兆现象、震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渤海地震基本参数的精定结果,震源机制及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渤海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渤海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及其震源环境(地球物理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渤海地震的主要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并指出渤海地震及其所显示的震兆在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P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AR(K))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在固定研究区内,同时实现地震震级和时间的2要素预测,进而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PPAR模型)。研究中选取新疆天山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14个实验区进行验算,首先选取范围较大地区作为实验区,然后,逐渐缩小研究区范围,建立相应的PPAR模型。针对每个区域分别尝试以未删除余震的序列、删除余震序列及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模型,一般来说,以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的模型具有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范围较大和地震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其内符、外符检验的合格率均较高,故所建的模型是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而对于范围相对较小、地震发生频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由于受样本量的制约,其信度降低,但其对震级和时间2要素的预测在现实的地震预报实践中仍具有一定实效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海华  马秀芳 《灾害学》1996,11(4):30-34
对我国沿海地区1~3a强震危险性给出三级层次分析结果。首先分析地震大开势,其次分区研究强震概率增益,最后以华南为例对小层次即潜在震源未来1~3a强震概率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ree earthquakes have been studied. These are the Thessaloniki earthquake of 20th June 1978 (Ms = 6.4, Normal faulting), the Tabase-Golshan earthquake of 16th September 1978 (Ms = 7.7 Thrust faulting) and the Carlisle earth-quake of 26th December 1979 (Mb = 5.0, Thrust faulting). The techniques employed to determine source parameters included field studies of SUP face deformation, fault breaks, locations of locally recorded aftershocks and teleseismic studies including joint hypocentral location, first motion methods and waveform modelling. It is clear that these techniques applied together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e same methods used separately. The moment of the Thessaloniki earthquake determined teleseismically (Force moment 5.2 times 10(25) dyne cm. Geometric moment 1.72 times 10(8) m(3) )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at determined using field data (surface ruptures and aftershock depths) (Force moment 4.5 times 10(24) dyne cm. Geometric moment 0.16 times 10(8) m(3) ).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this earthquake the surface rupture only partly reflects the processes on the main rupture plane. This view i s supported by a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and damage which extends well outside the region of ground rupture. However, the surface breaks consistently have the same slip vector direction as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in this respect related to to the main faulting and are not superficial slumping. Both field studies and waveform studies suggest a low stress drop which may explain the relatively little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as a result of the Thessaloniki earthquake. In contrast, the teleseismic moment of the Tabas-e-Golshan earthquake (Force moment 4.4 times 10(26) dyne cm. Geometric moment 1.5 times 10(9) m(3) ) is similar t o that determined from field studies (Force moment 10.2 times 10(26) dyne cm. Geometric moment 3.4 times 10(9) m(3) ) and the damage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s clearly relate to the surface faulting. It h a s also been observed that high aftershock activity appears beneath gaps in the surface rupture system. The Carlisle earthquake (Force moment 9 times 10(23) dyne cm. Geometric moment 3 times 10(6) m(3) ) produced no surface ruptures. However, dislocation model-ling suggests that surface deformation will be visible on a first order levelling line which passes very close t o the epicentre. A well controlled fault plane solution, the first in the British Isles, derived from an aftershock study shows north-south compression. All three studied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major faults which had been reactivated in geological times. The fault on which the Tabas-e-Gol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could have been identified a s active from evidence of Quaternary motion and previous smaller earthquak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perceptible events in the 12 months preceeding the catastrophic earthquake. In both Thessaloniki and Carlisle, significant foreshocks did occur within 6 months prior to the main shock*  相似文献   

19.
2002年7月28日珊溪水库库区发生了M_L3.5地震,之后记录到M)L≥1.0地震50余次,最大地震是9月5日M_L3.9地震。7月28日M_L3.5地震发生后,应用“跟踪式后续地震的模糊预测方法”进行了震后趋势跟踪预测。首先,选用多个地震序列资料作为样本,按预测要求,确定震级大小的分类标准,构成分类矩阵,然后,计算每个序列的6项地震活动性指标构成样本矩阵,而用刚刚发生的地震序列构成待判矩阵,应用一种模糊软聚类方法进行判断,得到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将发生的地震震级属于哪一类。如果使用几个时间段资料、对不同预报期分别建立几组样本矩阵和分类矩阵,则可实现跟踪式震后趋势快速预测。对9月5日M_l3.9地震和震后趋势预测比较准确。本文简单介绍了预测方法和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