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沿淮河干流展布的淮河构造变形带的断裂构造特征 ,分析了该构造变形带内中强地震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并结合淮河流域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分析 ,提出了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吸收和消化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前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确定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判定标志和原则,综合判定了中期(3~5年)和中短期(1~3年)地震危险区,为地震的短临监测预报跟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4.
地表的断裂分布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分形几何学是定量研究断裂复杂性和破碎性的一种数学方法.本文应用分维几何学的方法,在比例尺为1:50万的山东省构造体系图上,对沂沭断裂带(山东段)(以下简称沂沭带)断层系统进行了分段解析、计算,并得到了各段的分维值.沂沭带全带断层的分维值为1.34,南段分维值为1.29,北段分维值为1.41,结果表明,分维可以表征断层的不均匀性、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等.与沂沭带地震活动南高北低情况对比认为,断层系统分维低的地区地震活动性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强地震构造标志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研究,它对认识地震成因、进行地震预报和开展工程地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大量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下扬子及部分邻区中强地震构造标志主要有以下5点,即新构造差异带、断陷陡深带、活动断裂带、构造分水岭和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地处华北地震区,郯庐、聊考两大活动构造带纵贯山东中部和西部.燕山—渤海活动构造带和南黄海活动构造带展布于山东半岛两侧海域,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山东内陆及近海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7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5级地震1次;在20世纪,山东内陆及近海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5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板块碰撞观点出发,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强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地表破裂带等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格架。它是两簇近似于对数螺线的构造滑移线,即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的区、带。它们是控制和支配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为我们研究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据这些网络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点,进而研究了大地震(M≥7)的空间分维结构,计算了该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容量维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大地震发生前有降维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地震活动和大地电磁深部探测资料,讨论了火山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受构造环境的制约,地震活动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火山区断裂活动的强度与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老黑山附近东西侧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变化速度较大,与地震活动集中的事实相符,是现今火山区地壳浅层活动强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断层弹性位错理论及断层滑动非均匀模型,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发震断层逆断、正断和水平走滑三种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表变形,探讨了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应变与位移的分布规律及震级、断层倾角对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很多,如地质构造条件、岩性介质特征、断层活动强度、断层产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等,但分布形态最终取决于断层活动方式,变形大小则取决于断层活动强度,其它均为局地因素,只影响分布形态的局部扭曲。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地表变形分布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分布特征可为地震研究及近活动断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或加固防护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于活动构造带中反映地震前兆好的特殊的断裂带我们称之为灵敏带。现以京津和河北平原为例,对灵敏带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12.
陈颙 《防灾博览》2011,(4):20-23
丁国瑜先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近60年,他不仅是我国这些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也是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无论在治学还是在科研管理上,丁国瑜先生都是中国地震科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3.
40年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地处燕山、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沉降带,境内大小断裂带纵横交错,地震活动频繁,是全国强震多发省份之一。自有地震史料记载以来,河北省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次,7—7.9级地震4次,6—6.9级地震26次,5—5.9级地震上百次。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对长江中下游 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地震块体模型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率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块体模型 ,尤其是当界面法向和切向刚度较大时 ,能产生明显的共轭剪切破裂带。地震块体模型存在老断层 ,呈现各向异性 ,因而 ,促进了某一方向上的主条带充分发展 ,与主条带共轭的次条带被抑制。存在复杂地质构造可能是地震带的间隔距离并不严格相等的原因。地震发生在剪切破裂带交叉部位的原因是这一位置剪切应变率较高。考察应变率场能揭示出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在构造运动作用下 ,新生构造与老构造并不重叠是可能的 ,因而 ,新生构造的交汇点就不一定出现在老断层上。地震块体模型的中心块体的尺寸越大 ,中心块体越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龙门山区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地震,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2008年9月,因地震死亡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09人。同时,本次地震也为国内外地震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深入剖析逆冲型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破裂过程、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发震活动断层地质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18.
断层对震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通海地震、大关-永善地震、海城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震害调查结果,并对各地震断层场地震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发震断层及断裂破碎带等是影响断层场地震害的主要因素;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边缘,西部地区又被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贯穿.在这世界上最大的两条地震带的影响下,我国成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古至今,不断有破坏性很强的大地震发生.历史上令江河改道、让人间发生沧海桑田巨变的特大地震也有好多次,我们祖先对历次特大地震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龙虎坑村柴草自燃现象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以及对自燃区地质地貌、断层气测量等研究,认为,自燃现象与强震活动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柴草自燃现象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加强的窗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