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1604年台湾海峡的一次强震—泉州大震的参数。提出它可能是一次特殊地震—低频地震,并就低频地震发生的条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前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疆乌恰Ms7.4级地震为例,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大震对策提供依据。现从下列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措施:(1)健全机构,培训干部;(2)宣传普及地震和大震对策知识;(3)加强对强余震监测的管理;(4)严格地震警报的发布权限;(5)按系统对口支援;(6)民用房屋抗震措施宣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月球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交角变化的18.61年周期和月球近地点移动的8.85年周期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大震或较大地震,明显受这两个月球运动长周期控制。本文还对末来全球和我国地震活动性强弱变化趋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4.
大震前(Ms≥7.0)区域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速度参数指标研究了邢台、唐山两次大震前不同地震活动的综合特征。速度参数是指两个地震震中位置的距离S与相应两个地震发震的时间间隔T的比值。文中指出,邢台地震前具有28个月的低速异常值,唐山地震前具有36个月的低速异常值。这两次地震前速度参数的异常降低是明显的,速度参数的前兆变化与b值,波速比的异常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认为速度参数反映了大震前在时间上的平静与在空间上的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5.
海原地震是我国黄土地区影响深远的大震,其诱发的黄土滑坡不计其数.对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密集发育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破坏类型,以及该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机理.西-海-固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具有集中发育、扎堆群发的分布规律,且易发生在坡高较低、坡度较缓、山梁单薄、地貌破碎的斜坡地带,并具有方向性和运动液化的特点;考虑黄土特殊的结构特征及动力特性,黄土地震滑坡的破坏类型可分为振动软化——剪切破坏、振动液化——流动破坏、振动崩塌破坏及震后蠕变破坏四种;西吉县西南部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是因为该区处于海原地震地壳破裂带的几何投影中心,并受该区岩土分布特、地貌特征,以及所遭受地震波频谱特征控制.  相似文献   

6.
用三性法对巴楚伽师6.8级地震的跨越式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用三性法对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的早期跨越式预测,并讨论了某些相关问题。所谓三性法就是大震时序上的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黄金分割性的排列。  相似文献   

7.
韩继冲  张朝  曹娟 《灾害学》2021,(2):193-199
准确评估地震诱发的滑坡风险,并及时绘制滑坡易发风险图是灾害应急救援的科学前提和理论基础。目前机器学习在滑坡敏感性评估中具有广泛应用,但大多数研究缺乏对模型的普适性探讨,且该类预测模型缺乏定量评价地震动参数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该文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地震和2014年8月3日的鲁甸6.5级地震为例,先通过相关系数及方差膨胀因子选择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构建数据库,并随机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分析影响因子在滑坡和非滑坡样本中的频数分布,最后分别利用两次地震的训练集建立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LR)进行精度验证和易发性评估。结果显示模型在同一次地震的测试集下均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90%);但是基于汶川地震构建的模型对鲁甸地震诱发滑坡的预测精度整体下降了14%。此外,地震动参数(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MMI)对模型预测精度贡献在5%~29%。结果表明基于历史地震事件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地震引发滑坡的预测中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增加不同地区不同震情的样本量和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提高预测模型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604年泉州海外721级大震进行反演,得到该次地震在泉州东、西塔塔址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和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然后,结合试验测定的场地岩土力学性能,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法计算土层地震动反应,得到塔址地表水平加速度时程;接着,基于MATLAB平台,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采用Wilson-θ法自编程序,对东、西塔进行结构弹性时程动力分析,并根据史料记载的东西塔在这次地震中的破坏状况,得到东、西塔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相关文献的结果相比,两者数值上相差不大,但本文的分析方法更符合当前的认知水平。本文结果可供古石塔抗震变形验算和震害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造成边坡失稳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强震往往会造成大量的滑坡发生,放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选取耶柿村滑坡为典型案例,研究其在汶川地震对其演化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地震烈度情况,研究其稳定性情况,为该滑坡风险评价和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安全系数最大降低幅度可达50%。耶柿村滑坡仅在大震作用下稳定性不高,会发生失稳,中震作用下稳定性较低,表层堆积体可能会发生了局部失稳,小震作用下稳定性较高。尤其是在加速度峰值为0.12g的地震动荷载作用下,该滑坡最大水平位移为10.1 cm,水平应力与剪应变均变化明显,都有增大趋势,水平总应力最大值出现在基覆界面处,在该震动作用下,该滑坡具有整体失稳的可能性,提出了该滑坡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查明樟木滑坡的特征及成因是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樟木滑坡的现场调查,结合钻探资料对樟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堆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樟木滑坡是一个多期次滑坡构成的复杂滑坡;滑坡演化过程为岩质古滑坡→崩坡积层滑坡→浅表层堆积层滑坡;各期次滑坡的主控因素不同,形成机理差异较大;滑坡运动方式主要有牵引式和推移式两种,混合式少见。研究成果可供认识大型复杂滑坡和樟木口岸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可公度性原理分析了近百年来在新疆昆仑地区发生的M≥7.0的地震,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具有可公度性,且它们基本上都发生在其时间轴上的可公度值点与其黄金分割点上.因而可以认为,可公度的扩张可为该地区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强地震构造标志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研究,它对认识地震成因、进行地震预报和开展工程地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大量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下扬子及部分邻区中强地震构造标志主要有以下5点,即新构造差异带、断陷陡深带、活动断裂带、构造分水岭和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13.
小震震源机制P轴取向的预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noke的振幅比方法,利用江苏台网和山东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发生在江苏及其附近地区的33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由此计算了其相应的P轴取向。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M_L5.1地震发生前2个月内、长江口地区显著小震群发生之前2个月内,在震中所在区域的附近地区有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异常地震发生;盐城附近及其近海海域在本文研究的时段内未曾出现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地震,该区域也没有发生中强地震或显著小震群事件。由此说明震源P轴取向具有一定的短临前兆意义,但这种情况与大地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茅山断裂附近地区出现的2次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事件与该地区重力异常结果是一致的,说明2002年前后茅山断裂曾活动过。  相似文献   

14.
1998年 ,长江流域发生了类似 195 4年的百年一遇全江性大洪水 ,1999年长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在上述背景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会发生中强震 ,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大洪水之后 3年内 ,鄂、湘沿江地区中强地震受长江大洪水的“耦合振荡”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西部大震发生前后冬、春雨季常伴随雪灾。本文根据地气耦合原理着重探讨大震前、大震时和大震后雪害发生的机理和预测雪害的指标,由此探讨由地震活动性指标预测雪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新疆喀什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基于可公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喀什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且震级高,烈度大。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对新疆近100年来6.5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得到:未来10年内,喀什地区2013年前后发生≥6.5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8.
张宝红 《灾害学》2010,25(1):119-123
从早期传说、水下遗迹、历史记载、现代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外历史上的大地震造成的陆地下沉灾害进行了综述,说明大地震与陆地下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指出这种灾害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下沉主要发生在地震过程中;②下沉最严重的地区位于震中区;③越大的地震下沉区规模越大,可达上千乃至上万平方公里。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这种下沉应该属于地壳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9.
地震人员伤亡快速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年地震都会给社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如果震后能迅速预知地震人员伤亡数量,这对挽救生命损失是十分有意义的。统计了近10年来中国大陆数10次强震、中强震灾害损失,根据影响伤亡的主要因素,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地震人员伤亡快速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使之可用于地震预警。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