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时强调,要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日下午,王勇在北京参观了地震与建筑科学教育馆,察看了灾害防控与救援准备、应急保障与指挥凋度展示,观摩了灾后人员搜救、安置救助以及京津冀救援力量协同演练。  相似文献   

2.
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友海  张媛  王耀 《灾害学》2010,25(3):57-59
在对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综合灾害指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利用综合灾害指数的计算来获得综合防灾规划的决策依据。在综合灾害指数的计算过程中,以给水工程综合防灾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10种灾害最终的评价权重;以地震灾害影响因素识别和地震灾害风险指标的计算为例给出潜在灾害的风险指标计算。最终以综合灾害指数为重要衡量标准,并结合生命线工程功能上的布局要求和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来进行生命线工程的综合防灾规划。本方法在烟台市开发区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应急物流园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相互功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燕 《灾害学》2010,25(3):135-138
以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局限性入手,认为部门负责制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实用性较低,应急保障系统的危机意识淡薄。而建设应急物流园可以弥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缺陷,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由虚体向实体转化,增强综合防灾系统应对非传统灾害的能力。应急物流园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减灾防灾系统的信息平台与物资储备功能,开拓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社会化功能,弥补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诸多不足。应急物流园的应该建设依托中心城市的物流园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生产分布格局和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城市避难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避难场所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科学规划避难场所,规范有序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难场所维护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各级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5.7级地震发生后灾区某市政府在应急救灾抢险方面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灾区政府从启动初动体制到全面展开应急救灾工作的应急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灾区某市政府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为例,就我国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应急预案但没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实施细则、灾后受灾应急评估体系不健全、应急避难与应急救灾物资缺少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科普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震减灾工作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传播地震和地震灾害知识、防震抗震技能和方法,增强公众抗震防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减轻地震灾害能力的目标,是非工程性震害防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崔鹏 《灾害学》2013,(1):133-138
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经验表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治理和减少风险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成效基础上,指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总体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综合减灾协调机制不完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和减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对社区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资源化利用,并注重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大村镇是我国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城乡防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和功能划分、规模和服务范围以及防灾设施配置等规划技术指标和要求,为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21,(3)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汕头市地震、风、洪潮、火等多种灾害的危险性、成灾模式和损失估计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可视化的计算机综合防灾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基于GIS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框架,便于课题组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医院建筑是灾时与灾后医院提供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防灾减灾能力决定着医院功能的发挥。我国医院建筑体量大,主要受地震、火灾、洪涝、台风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的影响,灾害暴露性高。同时,既有医院建筑存在人员过度密集、老院区老旧建筑多、灾害隐患多、疏散与应急场地不足、防灾与应灾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极易丧失医疗救治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通过对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既有医院建筑在承灾体本身、防震减灾、防火、防洪、防风及应对疫情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防灾设计与改造等多方面对如何提升医院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抗震防灾规划是减轻地震灾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扼要叙述了宝鸡市在震前、临震、震末、震后四个时期中抗震防灾工作的技术思路和主要原则,具体介绍了土地利用、工程抗震、避难疏散、生命线系统、防止次生灾害、应急与抢险救灾、抗震宣传与训练等规划的梗概,可供具有中强地震背景的其他中等城市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经济带来的损失日益增大。以淮南市为例,探索了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在现状调研、灾害风险评估和用地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对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道、避难场所、应急物资保障等城市应急设施进行了规划布局;对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质灾害、突发水环境事故等防灾专项规划提出了指引;另外,规划也提出了防灾基本对策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北川,作为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极大关注,其安全防灾问题必然成为新县城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北川灾后重建规划的系统总结,揭示出城市规划与城市安全的紧密关联。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安全置于首位,并将安全防灾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通过选址、布局、防灾疏散场地的合理布局构建安全的城市环境;通过强化建筑防灾、基础设施防灾,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灾害预防和应急信息系统及紧急救援体系等一系列规划、工程手段,达到建设"安全、安定、安心"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灾害应对能力现有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认知-响应-备灾"的KRP模型,采用熵值法评估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采用二分法,将受访者分为高、低水平灾害应对能力组,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合居民个体特征探讨灾害应对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区域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低水平,日常备灾能力是影响居民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2)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呈现个体差异性,学历、年龄等因素对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其它个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小;(3)高、低水平组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特征,其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常备灾能力,其中住宅防灾和应急物资准备情况为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宏观防灾规划管理和居民灾害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有助于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及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8.
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4%,其中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分布在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带,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防灾能力却十分脆弱。因此,加强城市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6月20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和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赵和平副局长在成立大会上强调,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要与国家总体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发展规划相适应,从体制机制上与各级政府开展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对接。着力构建地震应急救援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统一、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