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ISM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各类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综合减灾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定量论证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耦合性,证明了一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通过对一级指标的细化提出了12个二级指标,考虑评价指标理论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42个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进一步凝练简化为20个三级指标,形成了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综合考虑灾害发展各个阶段、反映一个区域整体综合减灾能力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和综合减灾工作成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侯东奇  罗先启 《灾害学》2005,20(1):26-30
分析了滑坡事件的成灾机理,认为滑坡的灾害效应包含孕育灾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滑坡体-社会相互作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将滑坡灾害综合灾情评价结构体系分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灾减灾工程评价四个部分.针对水库型点源滑坡,建立了综合灾情评价的连续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4.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考察减轻自然灾害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减灾工作经历的经验性减灾阶段长达几千年,至本世纪60至70年代.才逐步发展到了今天的半经验半理论减灾阶段.今后的发展是向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减灾过渡.适应这种发展,需要把二、三十年前形成的“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减灾方针,适时调整为“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新方针.在肯定我国四十多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纵向分散(部门型)减灾管理体制,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取得巨大减灾成就的同时,提出必须改革现有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大法,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减灾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王慕华 《灾害学》2020,(4):103-107
从系统科学出发,应用软硬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鉴于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兼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特点,构建宏观层面基于WSR方法、微观层面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研究框架。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的物理-事理-人理内涵,分析由理解领导意图、制定目标、调研分析和实现方案4个步骤组成的工作流程。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三维结构模型,时间维包括灾前、灾中和灾后;逻辑维分析灾害发生不同阶段,决策层关注的问题,实施监控管理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以及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等;知识维涵盖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制、标准、规范,以及为实现监控管理所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等。通过实际案例证明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标准、完整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气象服务水平评价、灾害防御行为评价的防灾减灾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从前期预报预警,到后期灾害应对的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并基于社会学调查的技术方法,实时跟踪2017-2018年登陆中国东部的17次台风天气过程,在针对当地的公众、政府机构以及社会联动部门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研究。根据调查数据和综合评估方法,计算出2017-2018年期间17次台风气象灾害防御过程中所避免人员伤亡数,公众减少经济损失量,以及为社会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值。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和利益相关方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吴健 《防灾博览》2021,(4):28-31
地震灾害风险的内涵和现状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强调防震减灾工作重心由震后转变为震前、工作目标由减少损失转变为降低风险、工作手段由单灾种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目标,这成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11.
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展,我国的减灾工作已进入制定减灾规划,实施减灾规划的新阶段,即进入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推动减灾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的科学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进行自然灾害区划与减灾区划;开展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教育;发展灾害保险;推动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建立减灾示范区;开展灾害科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和进行国际交流等。  相似文献   

12.
危害生命健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根本上是由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诸圈层的运动、变异和相互影响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疫病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与表象特征,然而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还是在灾因、病因上,两者又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因此应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各种致灾因素和推动防疫减灾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社会防疫-减灾综合体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疫与减灾要协调并进.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问题综述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单修政  徐世芳 《灾害学》2002,17(3):71-75
防震减灾包括三大工作体系,即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本文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成灾规律,对目前国内外紧急救援工作中的组织机构,人力物力及专业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4.
易亮  张亚美  黄维  朱伟 《灾害学》2012,(1):125-12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完善城市公共防灾减灾系统,必须从社区着手。通过对城市社区的分类介绍,对社区内常见公共防灾减灾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社区防灾减灾资源与社区常见灾害事故的应对关系,构建了社区防灾减灾资源评价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及权重系数,还对单项灾害防治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减灾资源总体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减灾系统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自然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道德澄清了自然灾害与灾象的概念,分析了当代自然灾害产生的特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出了建设减灾系统的设想。数字减灾系统是一种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用数学和物理模型通过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象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作用于人类环境形成自然灾害全过程的信息化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可用于为  相似文献   

16.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7.
While much work has been invested in addressing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basis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less effort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obstacles to and opportunitie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local insights from five different national settings in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most case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was in place, but it failed to alert people to diverse environmental shock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despite geographical and typ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se location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ystems were fairly similar. In Kenya, people received warnings, but from contradictory systems, wherea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on the island of Saipan, people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essages or take them seriously. In Bangladesh and Nepal, however, a deepe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reasoning serves to explain disasters, and how to prevent them or find safety when they strike.  相似文献   

18.
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陈霞  朱晓华 《灾害学》2001,16(3):92-96
人类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着多种灾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与破坏。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本文即是从“人为营造”的灾害入手,系统地阐述了灾害教育在我国减灾防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