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灾害学》2010,(3)
在综述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一化原理,对灾害风险度和灾害损失度的相对等级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单一灾种和复合灾种灾害风险损失度相对等级的划分方案和划分方法,然后依据不同灾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叠加性以及机理上的关联性,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等级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5,自引:19,他引:85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对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准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自然灾害损失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标度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同时还讨论了自然灾害损失的可比价值换算问题。灾度和灾损率概念的确立,使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的损失程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量化的等级描述.灾度和灾损率的概念应用于灾害强度描述、救灾投入、灾害保险、减灾工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元理论的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灾度"概念及其改进算法,结合物元理论,提出了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可拓学算法,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模型,将物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作为灾害损失等级评估方法的一种补充,并与之前算法互为验证.不仅论证了物元理论应用于灾害等级划分的可行性,阐述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物元模型的算法过程,而且利用该模型正确评估了2008年中国南方冰冻灾害的损失等级.经过反复验证,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提出了该模型尚存在的细节问题,如灾度上限的取值,权重确定的方法等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完善该模型算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灾害损失等级划分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等级划分方法。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新疆“96.7”洪水灾度等级划分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了新疆“96.7”洪水灾害中部分地州市模糊灾度等级序列及其隶属度。结果表明,在自然灾害等级划分中,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科学、实用的灾度等级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5.
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任鲁川 《灾害学》1996,11(4):5-10
讨论了灾害损失的构成要素以及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依据灾害失评估指标体系的一般形式,给出了由灾害损失单一因子计算灾级的公式;基于笔者提出的模糊灾度概念,给出了可用于各类灾害损失的等级划分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6.
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是有效配置救灾和重建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整理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数据,严重受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基础数据,进一步探讨以直接经济损失与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损失比)和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伤亡比)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对指标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体现甚至影响承灾能力的思路,将损失比与灾害发生前3 a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之比作为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与人员伤亡相对指标一起,对国家级、省市级和市县级给出不同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此协调,引入国际上以“生命年”为灾害损失指标的做法,提出基于生命年的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害分级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志泽 《灾害学》1996,11(1):34-37
在论述了我国目前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灾害分级管理的几种方法基础上,对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害分级管理综合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自然灾害等级划分要统一评判指标─-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评判指标;建议在分级管理中采用灾害分级和灾损率两项指标;在灾害管理中建立科学的查灾、计灾、报交制度,加快灾害管理立法,走以法治灾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沿海城市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研究中出现的灾害损失类型划分界定不清晰,对次生灾害损失和间接损失无法进行有效的定量评估等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从社会损失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建立了沿海城市自然灾害损失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员损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研究中有待继续完善和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模糊灾度判别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作者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研究,提出了模糊灾度概念,并建立了模糊灾度等级的隶属函数,从而给出了一种可用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模糊灾度判别法。  相似文献   

10.
赵丹丹  徐伟 《灾害学》2023,(2):155-162
基于EM-DAT全球1990—2019年5种主要自然灾害损失数据,对因灾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划分大小灾,分析全球及典型国家大小灾相对重要性及损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9年全球洪水损失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与损失率均上升;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显著上升;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小灾为主;地震与极端气温造成的损失均以大灾为主且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典型国家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滑坡造成的死亡人口则以大灾主导。典型国家总损失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大部分为下降趋势,小灾损失大部分为上升趋势,洪水和风暴灾害损失趋势显著的国家数量较多。就灾种而言,地震与极端气温灾害应重点关注大灾,风暴灾害和滑坡灾害应重点关注小灾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洪水小灾带来的损失及其变化趋势,加强对于小灾累计影响的评估与防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在1989-1999年期间,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9亿元.对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的评判是首先按北京山区各区县的泥石流危险度分区划分风险区,然后对各风险区进行灾害危险性和灾害易损性评判.在危险性评判中,按各风险区的泥石流危险度等级赋予危险度评判指标值.在易损性评判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4个因素作为评判指标,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评判.第一层次是经济易损性与社会易损性评判,第二层次是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判.最后用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区的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度,并由此绘制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社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灾害风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特性。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入手,用灾害心理学、灾害经济学和灾害管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了灾害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如个体和群体心理素质、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以及相关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区域经济环境问题。结合经济成本和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强调了自然灾害管理中防灾减灾的意识、政策和决策措施等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德昌县典型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凉峰沟和凹米罗沟为凉山州安宁河一级支流茨达河的3条支沟,泥石流危险度依次为0.49,0.65和0.45,分别属于中度危险、高度危险和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泥孑亍流易损度依次为0.79,0.82和0.81,分别属于高度易损、极高易损和极高易损的泥石流沟;泥石流风险度依次为0.39,0.53和0.37,均属于高风险泥石流沟,容易造成较大的泥石流灾害损失。2004年8月24日,因持续高强度降雨,导致3沟同时暴发泥石流,给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丁巨大损失。建立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方法,对这3场泥石流灾害损失进行了评价。针对此类严重灾害的高风险泥石流沟,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建议,以减少和避免重大灾害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南通市自然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庆丰  游珍 《灾害学》2005,20(2):110-114
本文从自然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2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在南通市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GIS软件分析分别得到南通市自然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图和社会经济易损性分区图.两图叠加后,生成南通市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基本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定量区划方法,合并得到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最后分别论述了每个风险区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的特征.通过对风险区划指标和区域划分的探讨,以期为南通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模型,引用城市干旱缺水风险指数(UDRI),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绘制了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分布图,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Many mega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exposed to the sources of natural catastrophes, particularly seismic activity. A high level of seismic hazard in some of these places, couple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vulnerability with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result in dire human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contains examples of such potentially disruptive factors in relation to Tehran, Iran. It presents preliminary seismic loss estimate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a pilot area of northern Tehran. The paper brief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loss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before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an insurance‐based risk transfer instrument for managing potential seismic losses amo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ehran. It goes on to suggest how probabilistic catastrophe loss modelling can help local insurers to manage their portfolios and facilitate risk sharing among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households. Finally,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how catastrophe loss modelling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penetration of property insur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1):69-79
The development-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genda has been shaped over the last 25 years b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isolated lesser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ment agenda from dealing with risk to natural hazards, by intentional actions to create 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longside other cross-cutting issues, by attempting to nurtur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by fostering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Sovereign states,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should collaborate in shifting paradigms to: consider all development actions as initiatives to reduce risk; separate emergency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from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fol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to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lending processes so as to address risk to natural hazards; promote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risk information as a public good; and insist on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o natural hazard risk all along the development continuum.  相似文献   

18.
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长健  王杰 《灾害学》2012,27(3):1-5
系统地总结了现有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重新甄别了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核心内涵,据此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定义的相关规则,对自然灾害风险新定义进行了符合性验证。新定义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本身的认识,而且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忻  徐伟  袁艺  马玉玲  钱新  葛怡 《灾害学》2012,(2):114-118
阐述了风险感知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主流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应当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谢强  李杰 《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126-131
回顾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电力系统在自然灾害下的运行安全状况,特别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自然灾害状况。重点介绍了电力系统在灾害性强风和地震作用下所受的影响。近年的自然灾害说明,开展我国电力系统防御重大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电力系统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灾后快速恢复重建机制,是提高电力系统防灾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