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云南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和Micaps常规资料,对台风"威马逊"登陆后减弱生成的热带低压引发强降水进行分析,揭示了台风"威马逊"造成的强降水成因及对云南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威马逊"的外围云系于2014年7月19日下午开始影响云南,19日17时滇东南地区出现降雨,其中20-22日,云南省连续3d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暴雨天气(其中屏边站和宁洱站日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23日降雨过程结束。这次台风低压天气过程是近5年来影响云南造成降水最强的一次,热带低压西移与西南气流汇合,低压倒槽造成的强降水对云南西部造成持续影响。热带低压带来了强降水,造成了37人死亡、9人失踪的重大灾害。以文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使用雷达对远距离低层云系的探测,能较好地判断"威马逊"台风外围云系的结构及演变情况,对改进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警有较好的价值;在现行体扫模式下增加超低仰角探测,应有助于更好预测风暴影响的强度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改进预警能力,从而对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就台风"威马逊"而言,发现较好的应用雷达资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改进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有一些帮助,因此提出重视雷达探测可能对提高强天气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区"7.10"灾害性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祚芳  范水勇 《灾害学》2005,20(2):66-70
对2004年7月10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灾害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本次城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河北西北部的偏南暖湿气流中,在移到北京城区发展并停留的1~2h内,造成了本次强降水过程.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北京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娜台风灾害特点与浙江省台风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云娜台风造成的灾害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浙江台风灾害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主要结论为台风灾害主要表现为罕见的强降水、创纪录的风力、部分地区的洪涝和多发的次生灾害。影响浙江的台风(或热带低压)的时间在5—11月,主要在7—9月,其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引起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强风造成房屋倒塌,有时遇到“三碰头”导致严重风暴潮灾害;间接影响主要是在浙江地区产生强降水,进而引发洪涝灾害,诱发地质灾害,沿海地区常会因为东风波或东风系统中的云团“登陆”而产生强降水,并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信息传播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对灾害信息传播方式和特征进行分析;以台风"罗莎"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为例将灾害信息传播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构建了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给出了灾害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结构和统计性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灾害信息传播网络节点的大规模性、网络连接的稀疏性、连接结构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时间复杂性、信息传播的变异性、信息传播引发衍生灾害可能性等6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低纬度高原特殊地形影响下的云和降水与其它地区相比有一些独特的情形,中-y尺度暴雨就是特征鲜明的一类,由此系统引发的降水突发性较强,常造成灾害.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卫星资料、加密乡镇雨量站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13日云南昭通小河镇灾害性天气分析发现:短时性、高强度,在降水开始的1 h左右就达到暴雨量级,是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中低层风向辐合、高冷低暖、整层潮湿,低层偏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及对流不稳定能量堆积,以及边界层辐合线的触发提供了中尺度天气背景;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此次暴雨形成的云图中尺度特征;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镶嵌在中-β尺度上的中-γ尺度单体为形成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该类系统以"单体合并型"和"自壮大升尺度型"居多,且"单体合并型"占较大比例;单体组织化合并可能是部分这类暴雨的触发与维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玲  李岩瑛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2005,20(3):103-107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EC细网格、FY-2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7月18-1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北部至东南部大范围大风天气以及南部、东南部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的多尺度分析。这次过程中,18日对流云团前沿的飑线发展移动过程中在黑龙江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对流大风,飑线成熟后期在黑龙江南部、东南部产生大风同时伴有局地强降水,19日中午前后黑龙江南部又出现新的对流云团产生局地极端强降水。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槽东移加强并推动副热带高压南撤,同时配合地面气旋底部多次分裂出尺度和强度相对较小的闭合低压是强天气产生的环境背景;副高南撤使得水汽通道畅、水汽集中程度加强,上冷下暖,干侵入、大的对流有效位能、逆温层的存在使高的能量得到短时间存储,最后在阵风锋、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热力抬升等触发下集中释放是强对流天气产生和类型变化的根本原因;典型飑线和热带飑线均有出现,并观测到有界弱回波区、穹窿和前侧入流、风暴顶辐散等超级单体结构,这些超级单体之间出现断裂,引发强天气,并由于移速不同导致飑线走向的变化;超级单体的出现和出流边界的消失使得强降水开始产生或加强;强降水超级单体、列车效应、回波缓慢移动是产生强降水直接原因;冷区面积突然增大、云顶亮温陡降至低值后维持稳定、云顶亮温梯度增长速度变缓、多个小云团和大云团合并是强对流产生的初始时间。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热带气旋暴雨型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福建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较严重的省份,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每年都有因热带气旋暴雨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例发生.通过分析福建省1990~2006年热带气旋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个例,发现热带气旋暴雨型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均比雨季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大;它的发生与热带气旋路径、过程雨量和当日雨量关系密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强降水后的48 h内;热带气旋登陆前后,若有偏东急流、西南季风、冷空气、暖式切变等系统共同作用,对暴雨具有增幅作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中旬,广东省在一周之内连续遭受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频次之高、雨量之多、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少有。对这两次暴雨过程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雨范围有密切关系,降水强度不但受大气不稳定度影响,动力触发更可能是引发强降水的关键因素;产生暴雨的飑线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和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飑线上的HP型超级单体是产生降水峰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口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和日本静止卫星0.05°×0.05°TBB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的海南岛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分布特征与TC环流和地形增幅密切相关;明显的辐合性暖平流和"列车效应"有利于暴雨的持续;最大回波强度和小时雨量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建议了海口多普勒雷达TC估测降水产品使用公式Z=230R1.25;海南岛强降水时段TBB值普遍小于-70℃,但仍属于降水效率高的弱对流;西半部地区强降水出现时间与中尺度对流云团对应较好,而东半部地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则超前于强降水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