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汲欣愉  黄弘 《灾害学》2023,(1):177-185
基于NEX-GDDP数据集,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北京市2006—2099年极端降水时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本世纪内北京地区极端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世纪末期有较大幅度增加,RCP8.5情景下极端降水增加程度更大。在RCP4.5情景下,年降水量、大雨日数、SDII等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40年前后发生增加突变,而在RCP8.5情景下极端降水表现出更为稳定的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主周期均为56年,在该特征尺度下各指标呈现少→多→少→多→少的循环交替,RCP8.5情景下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震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21,(3)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5个气候模式的日降水数据,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对年最大5 d累积降水数据进行拟合,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不同重现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分布及其变化;并结合Meijer等人整合的中国道路里程数据,在0.5°×0.5°栅格尺度上对中国道路系统对极端降水事件暴露度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年最大5 d累积降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RCP8.5情景下的增速在2040年之后明显高于RCP4.5情景下的增速。(2)2080年之前,各重现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面积在两情景下随时间不断增加,但之后,RCP4.5情景下增加速度趋于缓和甚至开始下降。(3)道路系统对极端降水的高暴露度地区随时间逐步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扩张;至2080—2099年,中国极端降水道路系统暴露度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较2020—2039年分别增加了1.31和1.54倍。  相似文献   

3.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华南干旱趋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近几年华南地区干旱频发,为探讨该地区的干旱趋势,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1961-2010年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站点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的干旱趋势、干旱空间分布、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和干旱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普遍存在干旱事实,最近10年是干旱最严重的10年,Mann-Kendall检验表明该地区平均SPEI指数从1998年开始突变;干旱化最严重的区域是海南岛、广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广东的干旱化趋势最轻。20世纪70年代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较少,其后明显增多,干旱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由于该地区降水呈现弱增加趋势而温度升高显著,因此推测温度升高导致蒸散增加可能是华南地区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频次的减少和集中也是导致近来极端干旱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SPEI指数较好地体现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选取高温日数和热浪日数两个指标,对IPCC SRESB2情景下未来我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近期(2011-2040)、中期(2041-2070)和远期(2071-2100),全国年均高温日数从基准时段(1961-1990)的10.2d将分别增加到17.3d,22.6d和28.4d,年均热浪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1.5d分别增加到22.6d,30.6d和39.0d;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地区在基准时段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将分别扩展到全国总面积的29.9%,51.3%和63.0%。  相似文献   

5.
江淮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951—2003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江淮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结构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气候变暖影响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这种影响是由气候平均值和方差的共同变化引起的。(2)气候变暖加速了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淮地区旱涝频率和强度加大,强降水事件增加;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升高,低温日数减少;夏季极端最高温度和高温日数开始回升。(3)从极端事件分布的区域变化来看,气候变暖对淮北的影响最大,使这个脆弱性本来就很严重的区域变得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建立了极端降水统计模拟模型,以20 a一遇重现期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利用误差订正与空间分解方法(BCSD)降尺度后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及预估月降水数据,对中国九大流域未来21世纪极端月降水量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分析,同时评估了CMIP5数据(降尺度后)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效果,探讨了极端降水和平均降水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CMIP5数据在中国区域模拟效果良好,基本能保证在一个较高的可信度水平;1901-2005年历史极端月降水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未来21世纪上下半叶各流域极端月降水量分别表现出+3.2%~+12.8%和+7.7%~+24.7%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增强变化形成近似由西北往东南"高-低-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未来情景模式假定的辐射强迫加剧了未来极端月降水量的增长变化,尤其表现在21世纪下半叶;极端降水和平均降水在未来变化方面,北部和中部流域基本保持正相关性,而南部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没有强制规定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是各国以"自主贡献"(INDC)的方式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的气候响应是当今气候变化科学界的热点问题。目前缺少对于自主贡献目标情景下的区域极端温度变化的研究。本文基于32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采用九个温度极值指数,研究了中亚地区INDC目标情景下极端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INDC目标情景相对现代气候期,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夜间低温的上升幅度大于日间高温。不同极端温度指标变化的空间分布型有所差异,帕米尔高原和高纬度地区是主要的变化敏感区。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中亚地区的大部分温度极值指数与全球平均温升呈近似线性的关系。如果加强减排行动,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较低水平,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将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北京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8-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的几种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具较大的年际变化特征,高温事件的分布为双峰型结构,1990年代以来为高温多发期,年极端高温强度及连续高温日数均有增加的趋势,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2)强对流天气事件如暴雨、冰雹、雷暴日数的下降趋势不明显,但强度有减弱的迹象,大风、沙尘暴、大雾事件下降趋势明显;(3)北京年酸雨日数上升趋势明显,酸雨pH值的变化表明污染日趋严重;(4)北京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其突变点相差1~2 a间隔,表明极端事件对于气候增暖变化需要一个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0,(2)
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0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以及OpenStreetMap的中国公路数据,采用极值分布对年最高气温进行拟合,预估2030年和2050年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高温分布及其变化,分析极端高温下中国公路网暴露度的时空格局,并对不同阈值下的暴露度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极端高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50年与2030年的中国极端高温空间分布差异将大于2030年与2015年的差异,且RCP8.5与RCP4.5情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扩大;②相比于基准时间(2015年),中国公路对极端高温的暴露度无论在何种情景都将增长,且增速随着时间增大;③不同高温影响阈值下的公路暴露度具有显著空间分布差异;④公路暴露热点区域范围将由华北向南逐渐扩张,由数个小区域逐渐融合为一个大区域,公路暴露度东部区域较西部区域严重,京津冀地区暴露度尤其高。  相似文献   

10.
温室效应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嵌套一个全球模式,进行了CO2加倍情况下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加倍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升高值一般在2.3~2.5℃以上,但低于全国平均值.同时,其大部分区域的降水也将增加,特别是在冬季和夏季,但年平均的增加率仅为7%,也低于全国平均值.温室效应会使该地区的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升高,降水日数增多.夏季降水的增多可能会导致这一地区夏季更多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1.
浙江某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一青  丁丽  何鲜峰 《灾害学》2008,23(1):32-36
对浙江省某水库大坝的测压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用来预报测点水位并能反映大坝实际渗流性态的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观测资料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了坝体、坝基各分区的渗透系数,预测未来高水位时大坝的渗流性态,并建立了物理概念明确、预报效果较好的渗压确定性模型。  相似文献   

12.
建筑火灾烟气运动数值模拟方法的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火灾烟气运动的各种数值模拟方法。将收集到的59种建筑火灾模型分为4大类,包括9种网络模型、32种区域模型、15种场模型及3种复合模型;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各类模型的计算方法,着重介绍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提出复合模型是未来模型的发展方向。为初涉建筑火灾烟气运动数值模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空间建筑火灾中烟气温度计算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模型和场模型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热烟气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T-t曲线)。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可得出:区域模型计算方法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热烟气的填充规律及填充过程中的温度预测具有足够的精度;但随着热烟气层的下降,当下层冷空气逐渐减少至80%被热烟气所取代时,该计算方法对烟气温度预测的准确性不太高。建议对大空间建筑火灾中结构反应全过程分析的T-t曲线,采用基于场模型的计算方法,或者,对基于区域模型的T-t曲线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方法,即灰色模型GM,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和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了上海市2001年后(含2001年)强热带气旋出现的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2001、2006和2010年将出现中级以上灾难而两个年份灾情较重。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比较了3种方法的应用特点,为进一步建立综合预测模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对于预测和防治泥石流入汇主河所造成的灾害非常重要。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一种将Euler法和Lagrange法结合在一起的新方法。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将支沟中泥石流视为一种宾汉体,主河中清水视为一种外力,建立格子Boltzmann模型,对入汇角为90°的情况进行了模拟。通过与相应的室内实验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格子Boltzmann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泥石流入汇主河,说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在泥石流预测和防治上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为研究泥石流入汇主河的运动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采用3种方法,即灰色模型GM、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和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了上海市2001年后(含2001年)强热带气旋出现的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2001,2006和2010年将出现中级以上灾情,而前两个年份灾情较重.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比较了3种方法的应用特点,为进一步建立综合预测模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灾害经济学中的减灾投入与成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徐娟 《灾害学》2006,21(2):103-105
本文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延伸至灾害学领域,构建出灾害成本的概念,并在该概念基础之上,建立了最优灾害成本经济模型,通过该模型探讨了防灾减灾的合理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苏通大桥初设阶段主桥场地地震反应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计算了苏通大桥初设阶段主桥近300 m深场地的地震反应。将三种地震波从基岩输入,并考虑了行波效应,从而得到不同计算工况下8个桥墩所在场地的地震反应结果,列出了工程场地地表的部分绝对加速度和绝对位移的计算结果。从计算结果来看,土层的地震反应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土层计算模型、土层的地质地形条件、行波效应。当有倾斜河谷地形时,采用一致输入下水平均匀分层土层的简单模型后,计算所得的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与实际场地精细化模型的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差距。是否考虑基岩面上地震波的行进过程,也会对场地地表的地震动参数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火灾预测的模糊马尔柯夫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学鹏  徐志胜  冷彬 《灾害学》2006,21(3):27-32
火灾发生并不是一个严格马尔柯夫随机过程,而是一个“近似具有马尔柯夫性”的模糊马尔柯夫过程。本文在对我国55年火灾统计资料“相对化”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模糊马尔柯夫理论和方法,建立我国火灾相对变动模糊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所属状态,进行火灾预测。2005年我国火灾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0.0148,表明模型具有相当高的预测精度。对我国2006年进行预测,得到火灾相对变动状态等级为微降,我国2006年的火灾发生率与2005年相比降低了0~0.1,火灾频数约为212347~235941起,预测结果可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底墒干旱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期0-100cm土壤底墒与当年7-9月的降水量、可能蒸散量,水分盈亏量和年降水量和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径流率等8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算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各单因子统计模型和不同F检验水平下的多因子统计模型,并对各统计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选取其中一个模型,计算了北方冬小麦区94个站点1961-2000年历年冬小麦播种期的土壤底墒值,初步得到了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变化规律,并为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计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