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GIS空间数据分析能力与极限平衡法开发了可视化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GiSlope,介绍了边坡几何模型、外荷载与加筋结构模型、滑动面及地下水位线模型等分析模型的可视化建立过程,阐述了计算分析的设定、任意形状滑动面土条条分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几个典型实例的分析与国内外商业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系统计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溃坝损失的快速评估,在建立溃坝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引入GIS空间信息格网来组织和管理空间数据,研究了GIS空间信息格网的实现方法,建立了基于GIS空间信息格网的溃坝生命损失计算方法及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构建了溃坝损失评估系统的框架结构,结合数据库技术、GIS技术、溃坝水力学、计算机图形学等方法和理论开发了GIS支持下的溃坝损失快速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不同Rayleigh 阻尼矩阵建模方式对时域内高拱坝地震反应计算准确度的影响。以某一高240 m 的混凝土拱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分别计算了结构在双向和三向地震作用下,当采用不同Rayleigh 阻尼矩阵模型时的结构动力反应。建立了8 种Rayleigh 阻尼矩阵双参数模型,其中第一参数频率取拱坝第1、2 阶频率,第二参数频率取拱坝第5、6 阶频率及地震波反应谱的峰值频率和重心频率。计算结果表明:当高拱坝的自振特性相比于地震波频谱分布表现出长周期结构动力特征时,不同Rayleigh 阻尼矩阵模型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建议采用拱坝顺河向基频和地震波反应谱峰值频率作为两个参数频率,由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坝体地震反应的主要计算结果总体上计算误差为正,且误差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暴潮是指在大气强迫力作用下局部海面的异常升降现象,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上百亿元,风暴潮科技减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于Oracle和GIS技术的风暴潮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框架,阐述了风暴潮减灾数据库设计、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集成、基于GIS的减灾辅助决策分析、基于3s技术的灾害监测和调查以及基于GIS的灾损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个集成气象学、灾害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系统。基于Web GIS实现"人机交互式"数据采集;通过统计方法确定灾损率曲线,计算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思路,只需要输入降雨量的实况数据,便可即时计算城市各易涝点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提供灾害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自动生成各易涝点的灾损和防御对策报告。该系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为类似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提供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方法的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小流域土壤侵蚀计算的方法。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借助RS和GIS技术,对模型各参数因子进行精确计算,实现了基于栅格信息的土壤侵蚀计算模型。选择黄河皇甫川五分地沟小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讨论了适宜植被盖度对减小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GIS建立城市防震成灾信息系统是一条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而现有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防震减灾专业模型与GIS功能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加强对地震灾害智能计算的研究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城市防震成灾信息系统常用的二次开发方法,阐述了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及其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方法,论述了应用COM技术开发系统的界面与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汕头市城市现状,提出了汕头市地震灾害评估方案。包括利用GIS建立地区小区划数据库,房屋基本数据库,生命线系统基本数据库,基本图形数据库,地震灾害评估知识库和地震灾害评估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9.
异物是引发GIS设备内部击穿故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运行电压下GIS设备内部异物受电场力作用发生随机运动,现场检测难以确定内部异物的特征。本文针对GIS设备内部异物开展力学特性分析,建立126 kV GIS等效模型,并仿真比对交流电压及脉冲电压作用下GIS内部异物的动态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电压下GIS设备内部异物颗粒的跳动轨迹呈现无规律特征,施加特定脉冲电压条件作用时,GIS内部异物跳动规律可控,其跳动高度及时间间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用震害预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震害预测数据量多面广,以文件格式存取的数据不利于数据的管理与维护,也不利于GIS二次开发,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震害预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后台的数据维护和管理,也便于更有效地应用所有数据资源。在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中开发的震害预测基础(属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在我国城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中第一次采用SQL Server 2000和基于C/S结构及数据字典管理的震害预测数据库。该系统功能完善,应用方便,实用性和扩充能力强,并可方便地移植到其它应用中。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强风环境非平稳风速分析模型。该模型将风速记录分解为时变平均风和零均值平稳脉动风分量两部分,给出了经验模型法确定时变平均风的步骤并重新定义了风特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分别采用非平稳和平稳风速模型进行了1 851小时实测强风资料的风特性参数计算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非平稳模型计算得到的紊流强度和积分尺度较平稳模型小,而平均风速及相干函数的衰减系数则相当接近,非平稳模型较平稳模型更适合描述强风特性。  相似文献   

12.
台风危险性分析是台风损失估计及防灾减灾的基础。对基于数值模拟的台风危险性分析所采用的随机台风概率模型、随机抽样模拟方法和极值风速预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包括台风关键参数概率模型及其相关性、台风路径模型、台风登陆衰减和海陆风速转换模型以及台风极值风速概率模型,并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险性分析数值模拟采用的相关模型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南通段江面风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长江南通段江面、江岸建立风观测站,并在江岸建设80m高的风梯度观测塔,与邻近气象站开展了较长时间的风同步观测,获得了实地观测数据.利用同步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长江南通段江面风的观测事实,并利用风梯度观测资料,分析给出了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邻近气象站长年的风观测资料,推算了该处的设计基本风速及其他工程设计风参数.分析表明,该处江面风况明显有别于邻近气象站,风参数计算结果也明显高于风工程理论推算值.  相似文献   

14.
以计算流体动力学和大气边界层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平面局部凸出的双坡野营房屋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外形进行合理的优化。研究过程中运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将数值模拟与TTU实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数值风洞的相关参数。将我国野营房屋使用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等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在风向角、辅助建筑相对尺寸和建筑平面布置形式等的变化下,计算分析房屋表面的风压分布规律,最后将结果归纳为房屋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以便抗风设计使用。进一步将房屋表面风压的平均值、极值和标准差作为优化目标,对平面局部凸出的双坡野营房屋的体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该类型房屋风作用最小的合理建筑外形,以提高其抗风性能。结果表明:轻型双坡野营房屋因自身凸出的辅助建筑的存在,建筑周围的气流运动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建筑表面风压分布规律发生变化,更会出现主体建筑局部风荷载体型系数发生变号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可知辅助建筑对建筑表面风压的影响在抗风设计中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汕头市地震、风、洪潮、火等多种灾害的危险性、成灾模式和损失估计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可视化的计算机综合防灾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基于GIS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框架,便于课题组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信息源,选择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风速、经济易损性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可拓模型,并进行了台风灾前的灾害预测性评估。针对物元可拓法在台风灾害预评估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当待评估的数据超出某一指标评价指标范围,其关联度函数就会出现无法计算的情况),对原有模型中经典域的量值作规格化处理和改变关联度计算,以海南岛的台风历史灾害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新的评估模型,并将GIS与评估模型结合开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ArcView在区域历史地震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rc View是ESRI公司推出的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本文着重介绍了使用Arc View建立区域历史地震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同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区域历史地震信息系统包括地震记录数据库和这些数据进行的必要操作;地震记录包括该欧域内和周边区域有史以来的地震记录;历史地震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功能:数据的输入输出和维护,以及数据的查询和显示。使用Arc View GIS软件可  相似文献   

18.
巨型结构风激振动特性非常复杂,其动力性能受多种参数的影响。为合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某48层巨型钢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无控、设置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三种分析工况,系统研究了其在平均风和脉动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结构顺风向侧移响应、构件内力响应及顶层加速度响应等一系列数据,揭示了风速攻角、基本风压、附加阻尼比及二阶效应等对此类结构体系风振控制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变化趋势,并依据分析结果对其抗风分析与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因而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and remote sensing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public health settings since the 1990s, but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n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has been less documented. Recent areas of application of GIS methods in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include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s; rapid assessment and survey methods;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outbreak investigations;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 data and programme integration; and programm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The main use of GIS in these areas is to provide maps for decision-making and advocacy, which allow overlaying types of information that may not normally be linked. GIS is also used to improve data collection in the field (for example, for rapid health assessments or mortality surveys). Development of GIS methods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Although GIS methods may save resources and reduce error, initial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 may be substantial. Especially in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equipment and methodologies must be practical and appropriate for field use. Add-on software to process GIS data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modified. As equipment becomes more user-friendly and costs decrease, GIS will become more of a routine tool for humanitarian aid organisations in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and new and innovative uses will evolve.  相似文献   

20.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assistance activities are often hampered by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which diminish the effect of these efforts on the people they are intended to help. Inefficient targeting of relief causes reduced coverage of needy populations and inflated cost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most needy populations receive appropriate types and amounts of assistance, collection of assessment data must be at the lowest possible administrative unit. In addition, it is essential that disaster assessment be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follow-up activities monitor possible changes in vulnerability and need in the targeted popul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post-disaster rapid needs assessment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ndigenous numerator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with which communities are served and ranked according to ne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incorporated to provide rapidly a centralised database with which relief organizations can accurately target specific communities for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