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非工程措施,它们对防御洪水、减轻灾害都是必须的。但是,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制止洪水灾害,人类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是减轻水灾损失,而各种减灾措施能够达到的实际效益决定于社会对它们的支持程度。作者研究了美国70年代以来防洪战略转移的历史进程,认为当此世纪之交,我国的防洪战略应更加注意政策导向,以增强国家防洪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权的权威性,并推动地方政府、社会各部门逐级分担防洪减灾责任。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建立水资源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存在水平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以及忽视节水方针的实施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倡导新的生态经济管理思想、建立国家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和采用先进技术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秀山县为研究对象。对建国后50年中各年代人为因素对农业旱灾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成因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秀山县由于生态破坏、水利设施不足和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等,人为因素起着加剧旱灾灾情的作用,而在7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抗旱政策的制定等,人为因素开始起着越来越强的缓解灾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辛晶  杨玉胜 《灾害学》2021,(2):134-138
通过对美国应急管理"连续性"政策发展历程、法律规定及"连续性"政策主要内容的分析,总结美国应急管理"连续性"政策对于支撑各类紧急情况下应急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作用及特点。结合美国经验及我国应急管理发展趋势,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连续性"政策建设、构建国家应急管理"连续性"政策框架、夯实应急管理基础体系、创新我国特色应急管理"连续性"工作、营造全民应急"连续性"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发展我国应急管理"连续性"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社会、经济意义作标准,抑减自然灾害的重点应在城市、因而研究城市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是当务之急.本文列出并分析了十大社会因素,它们是:1)城市地生态;2)城市的灾害文化背景;3)政策导向的正负效应;4)城市规划与建设;5)城市公共设施状况;6)人口和财富的集中程度;7)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8)科技对城市减灾的贡献率;9)防灾减灾的误区;10)灾害应急.本文还认为以上十大因素对城市自然灾害的作用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它们是:1)诱发作用;2)放大作用;3)连接灾害链;4)承受灾害;5)抑减灾害.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充分利用城市社会因素抗灾减灾的八条对策,即1)建立统一管理城市自然灾害工作的综合性政府机构势在必行;2)强化防灾减灾的背景工作;3)防灾减灾工作的立法;4)认清和摆正发展与灾害的关系;5)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建立一套灾害顾问系统;6)建立一支快速救灾的专业队伍;7)加强保险事业与灾害研究和抑减工作的联系;8)城市间的协凋必须要有全局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我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工作现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1976-2019年期间的5104篇研究文献,从文献情况、期刊情况、作者情况、机构情况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分析了年度发文数量、引用情况、研究主题和地震事件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我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多,研究人员逐步增加,参研机构不断扩大。但总体水平相对来说还不够高,一是年文章数量不高,且增长缓慢;二是成果影响力不高,平均每篇文献引用次数仅3.6次;三是研究力量薄弱,参研人员平均发表1.32篇,前20名参研机构的平均发文数仅52.5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研究投入、研究队伍和成果发表等方面加强政策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玖平  崔静 《灾害学》2011,26(2):138-144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公民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大的大背景下,国际性的NG0救灾同样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如何应对这一情况,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民间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NGO在世界上很多灾难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NGO要解决灾后援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与合作模式,加强NGO之间的沟...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在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召开了巨大自然灾害风险减轻政策管理顾问论坛会议.会议主题涉及美国巨灾发生发展的趋势、巨灾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其管理政策等。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巨灾的风险研究评估和提出的管理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9.
尚志海  刘希林 《灾害学》2014,(2):158-164
在目前的灾害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热点研究领域,但是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灾害风险研究的相关成果,首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提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其本质是不利影响,其作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其次,总结了现有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包括风险特征类、风险要素类、风险情景类三大类,认为风险评估应该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而进行;最后,认为风险管理必须要体现与风险共存的理念,重视风险沟通与可接受风险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可接受风险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开发与保护的总纲领,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规划与防治的政策框架构建、规划间的协同机制等理论以及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国际经验。研究显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限制土地开发行为,是国际防灾减灾战略的发展趋势。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环境问题防治中的"政策框架"的构建,交叉学科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数据库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情景下社区韧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社区代表了未来城乡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也是“风险社会”下“与灾共生”理念的具体实践。社区韧性的研究受到灾害学、社会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关注。该文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灾害学视角对自然灾害情景下的社区韧性进行评述,梳理社区韧性的概念,介绍社区韧性相关概念模型,提出以衡量社区功能水平为核心的社区韧性动态模型。研究可为不同学科的社区韧性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也可为社区规划建设者提供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在当前面临地震队伍结构调整和人员分流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追踪地震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筛选和确定地震科研的前沿课题,为制定地震工作的深化改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30年地震预报实践的反思,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发展阶段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战略方向.城市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首先分析了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时代需求,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灾害防治总体需求.其次基于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学术内涵,进一步从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分析了其在...  相似文献   

14.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面向社区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型的理论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灾害和事故隐患严重,而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薄弱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面向社区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COPRMS)”模型。阐述了COPRMS风险管理模型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我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7.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模拟在火灾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计算机模拟技术尤其是场模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完善的高新技术,在许多工程领域和基础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大灾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在介绍场模拟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场模拟方法中大涡模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引入火灾动力学的研究中。列出了火灾动力学大涡模拟的基本方程、湍流模型、燃烧模型和幅射模型。并用此方法模拟了油罐区火灾动力学演化实例,据此可提出更有效的控制和补救措施。 通过利用场模拟方法中的大涡模拟技术研究典型工业重点火灾危险源——油罐区火灾动力学演化实例,可以看出场模拟技术在安全工程领域方面的发展前景。预计它将成为安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管理、危险性评估以及安全事故处理决策支持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Jibum Chung 《Disasters》2016,40(3):554-572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se the conflicts that arise among major stakehold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o sugges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s. It describes several important conflict cases that have occurred among major stakeholders, such as governments, private‐sector entit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during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addition, it pro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ch conflic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may originate from a rang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disaster itself, cultural features,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government organisation. However, the conflicts also are very similar in some ways, as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behaviour of stakeholders during a disaster are alike in both countries. Based on this comparison, the study presents some common an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ccessful disas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Korea and the US, as well as in many other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20.
The tsunami that struck the coasts of India on 26 December 2004 resulted in the large‐scale destruction of fisher habitations. The post‐tsunami rehabilitation effort in Tamil Nadu was directed towards relocating fisher settlements in the interi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utcomes of a study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relocation in a sample of nine communities along the Coromandel Coast. It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fishing communities in house design and in allocation procedures has been limited, many fisher household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facilities. The distance of the new settlements to the shore, however, is regarded as an impediment to engaging in the fishing profession, and many fishers are actually moving back to their old locations. This raises questions as to the direction of coastal zone policy in India, as well as to the weight accorded to safety (and other coastal development interests) vis‐à‐vis the livelihood needs of fis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