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针对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文物的特点,阐述了影响石窟围岩变形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以榆林窟的三个典型工程剖面为实例,通过对不同峰值加速度、频谱、持续时间的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的石窟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震动持续时间的增大,洞窟的位移和应力值明显增大,应力集中区的范围扩大,围岩损伤的可能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应力分布与洞窟数量、组合特性、几何形状和尺寸密切相关,并控制了石窟围岩的震害特征。本文为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岩体抗震加固与减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秋仁东  石玉成 《灾害学》2006,21(1):38-42
本文分析了石窟的震害特征和所在边坡的失稳因素,通过静态理论分别对没加固的、挡墙加固的、锚杆加固的石窟边坡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对石窟加固方法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石窟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石玉成 《灾害学》1998,13(4):90-94
针对石窟文物的特点,强调了防震减灾在石窟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石窟的抗震防灾应从地震安全性评价、石窟地震稳定性分析、工程防护措施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就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这是世人对东方空中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唐勇 《灾害学》2014,(1):93-98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巴黎,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汇集了欧洲众多古建筑和艺术珍品,同样它也是现代文化艺术的时尚之都.卢浮宫、奥赛艺术馆、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巴士底广场、荣军院、凯旋门、巴黎公社墙、巴黎圣母院、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圣心教堂、蒙玛特高地、左岸咖啡馆、埃菲尔铁塔、塞纳河畔……无论是历史名胜古迹,还是现代艺术中心,都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来此朝圣.海明威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相似文献   

7.
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但由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差异,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条件、分布发育规律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等,充分把握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演化趋势,以期为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1999-09-14和1999-11-30绵竹两次5.0级地震前,位于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几个地表台和井下台分别接收到不同频段、不同形态、不同强度的电磁幅射异常信号。本文分析了地震前后电磁幅射信号由弱—强—弱—平静的变化过程,总结出震前电磁幅射异常信息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大、信号强、信息组数多、信息减弱或平静后数天发震的特征。同时尝试用旋转ULF- 地表电磁波信息观测仪天线方位或转动地表DPJ- 点频电磁幅射仪接收天线位置的方法跟踪来波方位,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四川都江堰市地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上,在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属于Ⅸ度区,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天然气供应链在本次地震中遭遇了一定的破坏。通过对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的基本构成、震害情况以及应急救灾过程等的调查与整理,对都江堰燃气系统中门站、CNG加气站、中压配气管网及低压配气支管各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的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震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供气恢复策略及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天然气系统的应灾经验及救灾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提高燃气系统的抗震应灾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6,(6):10-11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在新西兰(南纬42.53度,东经173.05度)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约115公里,距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约200公里。据我国驻新西兰基督城领馆消息,基督城震感强烈,但领馆馆舍及人员安全,暂无中资机构人员、华人华侨及中国游客伤亡报告。经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与新西兰民防  相似文献   

11.
以汶川博物馆2013年、2015年共80余万人次的游客数据为例,选取同样位于阿坝州境内的著名九寨沟景区为参照物,对比分析二者的客源结构,以期深入理解灾害遗址型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汶川博物馆以近域游客(<130 km)为主,占游客量60.86%;九寨沟以中域游客(280~1 742 km)为主,占游客量83.48%。客源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汶川博物馆年游客量为十万级别,九寨沟为百万级别规模。但是汶川博物馆也吸引到38.84%的中域游客,这说明其黑色旅游体验、灾害教育功能,具有独特吸引力。在未来的旅游路线设计时,灾害遗址类景点可以与周围大型自然景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中域游客;同时其不受季节影响,要充分挖掘我国各类小长假的学生客源,发挥好独特的灾害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5年来龙门山中北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刻画,对震后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识:震后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10 km范围以内,相对于同震崩塌、滑坡具有更明显的上盘效应。震后泥石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松散堆积物分布范围、地形地貌、岩性、降水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同震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是控制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泥石流提供了势能和启动的空间条件;震后泥石流集中发生在前震旦系彭灌杂岩和古生界粉砂岩、砂岩等岩性分布区;降水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13度,东经121.71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截至2月22日,花莲6.5级地震共造成17人遇难,其中9人为大陆游客。台湾地区位于板块相互作用带,构造运动强烈,是地震频发的地区,也是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  相似文献   

1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泰国为非地震区。地震主要发生在沿泰国西边界之外的缅甸—安达曼、苏门答腊断裂带。早在公元前624年,泰国和缅甸就有历史地震的文字记载(Nutalaya和Sodsri,1984)。1963年,气象部门在清迈建立了第一个地震台,后来有选择地在一些省份建立了8个地震台(图1)。至此,泰国的地震监测开始系统化。1975年2月17日记录到发生在Tak省的5.6级地震和1983年3月22日发生在Kanchanaburi省的5.9级地震,后一地震在曼谷有感,引起了恐慌,也对整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大规模建设计划存在潜在危险。为此,政府设置了国家地震委员会,以利于对泰国的地震影响研究(Poobrasert,1987)。  相似文献   

15.
1976年松潘地震,震级大,波及面宽,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突出,作为震例分析有其曲型意义。本文全面收集、调查和分析了与松潘地震有关的资料,系统地首次给出了松潘地震直接损失资料和经济损失值,包括该次震灾对震中区,外围地区(龙门山中段及附近地区)和波及区(成都市)工业生产的干扰时段和影响程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西非(从塞内加尔到加纳)位于稳定的地质区域,到最近的板块边界的距离也有1000km,那里,最新的构造运动的年龄为100年以前的。在过去的60年里曾发生了3次M≥6.0级地震(加纳Accra地区,1939年6月22日,M_s=6.5;几内亚湾,1971年9月30日,M_b=6.0;几内亚Gaoual地区,1983年11月22日,M_b=6.4)。这3次地震发生以来,至今还不是完全无震的。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18.
<正> 板内绝大多数的浅源地震均与活动的大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据统计我国九十多个7级或7级以上的历史强震中有80%均座落在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上。最早提出地震与断层相关的要算近代地质学创始人莱伊尔(C、lyell)了,他在其经典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1886年)曾经说过,地壳的上升、下降和断裂都与地震有关,但孰因孰果,尚不明确。麦凯(A、Mekey)早在1902年就明确指出,断层运动是地震的成因。这一概念被后来的吕德(H.F.Reid)所利用,创立了“弹性回跳”一地震断层成因学说,园满地解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 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2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4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5在海拔1 000~1 500 m,斜坡坡度30°~50°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21,(3)
山地旅游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山地旅游目的地面临着严重的游憩风险和游客安全问题。以我国著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秦岭为例,分析游客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提出旅游灾害风险感知的三个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档案式实证法,验证假设和理论模型;研究认为,游客情感依恋、灾害信息质量两个因素对秦岭山地旅游灾害风险感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旅游灾害风险感知与游客行为倾向呈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