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模糊支持向量机在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将模糊支持向量机应用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并进行验证,进行了研究区滑坡现状的调查,评价指标的选取,隶属函数的确定和基于FSVM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了高程指标、坡度指标、岩土体指标、地表湿度指标及植被覆盖指标等5个指标作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最后以莆田市为例,结合Rs和GIS技术,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研究.评价结果与实地验证和莆田市国土局提供的地质灾害现状图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选择芦山地震灾区为研究区,以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首先,选择坡向、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河流冲刷作用、地震烈度和降水量7个影响因子建立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取研究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覆盖率、道路密度和滑坡灾害影响区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应用信息量模型和贡献权重迭加模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而开展了基于GIS的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最后应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滑坡灾害风险度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02.43 km2和3529.6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24%和8.25%,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0.50个/100 km2和2.38个/100 km2(均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平均值,尤其是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分布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实地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芦山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聚落搬迁和人口分布再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滑坡灾害风险空间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是一个包含有滑坡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的体系,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空间预测与区划,并开展了区域承灾体易损性的区划与评价。结合风险评价的基本要求,进行了研究区滑坡灾害的风险区划,将其划分为极高、高、中、低与极低风险区。针对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防灾力度,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可接受风险标准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天山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以天山地区国道217线(K576+800~K690+000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现场调查资料与已有地质资料的分析,建立了适合高寒山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的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值,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区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每一区段的危险性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对研究区进行区划。此评价结果可供今后该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共性因子和定量化的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致灾因子的选取和定量化研究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的关键技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包括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共性因子在评价中定量化指标具有一致性,不能反映在滑坡个体评价体系中的差异。根据万州滑坡监测预警资料,选取了地层倾角、坡度、高差和滑坡长度与宽度的比值4个非共性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运用Lognormal分布模型,建立了评价因子的定量化评价指标。根据建立的5级评价指标体系对万州滑坡资料进行了验证,中危险性以上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5.8%,其中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占74.1%。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的评价因子可靠性好,易于测量和获取,可应用于区域滑坡群策群防灾害点的危险性分级评价和滑坡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6.
着重比选确定性模型(CF)和逻辑回归模型(LR)的组合评价模型(CFLR组合模型)与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的评价模型(ICG模型),应用于我国大尺度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评价指标均为7个:坡度、岩性、地质年代、距断层距离、月降雨量变差系数、年平均≥50 mm暴雨日数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评价单元为1km×1km栅格。评价区域为中国和广东省。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虽然ICG模型应用于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基本合理,但CFLR组合模型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中国范围还是广东省范围来看,CFLR组合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均高于ICG模型。由此可见,适用于欧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ICG模型,在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应用中并没有优势。CFLR组合模型则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可推荐为中国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巴东县新城区是三峡库区滑坡灾害最为发育的地段之一。通过还原滑坡形成前的物质组成和历史环境,选取了影响滑坡发育的地层岩性、水位影响带等9项评价指标。完善了基于地形条件的不规则单元划分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斜坡评价单元的划分,使得评价单元具有更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更完善的地质结构。此外,将各影响因素图与斜坡评价单元分布图叠加得到计算单元,在计算单元信息量求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斜坡评价单元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基于斜坡评价单元的危险性区划,得到了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分析结果表明,水位影响带、居民区、公路分布区及顺向坡坡型与滑坡灾害发生的相关性最大。高危险区占城区面积的16.4%,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临江地段。  相似文献   

8.
永嘉县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该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的四个示范县之一.首先对影响永嘉县滑坡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基于降雨的时空耦合滑坡灾害风险性预警预报研究的基本思路.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系统,选取5个因素14种状态作为预测变量,运用信息-物元模型进行了滑坡灾害易发性空间预测.基于有效降雨量模型建立了区域滑坡灾害的宏观危险性预警预报模型.根据浙江省气象台提供的降雨实时信息,进行了基于降雨的台风期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同时基于人口密度和房屋建筑易损性指数对人口易损性和房屋建筑易损性以乡镇为单元进行了评价,与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相结合进行了云娜台风期间永嘉县滑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并以8个灾害点的实际分布情况验证了预警结果的准确性.将传统的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延伸到滑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使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9.
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不同因素对滑坡发育的贡献有很大差异,要准确合理地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首先必须对各致灾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合理选择参加评价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目的,提出了综合考虑滑坡敏感性综合指标(IEL)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进行关键因素筛选的方法。首先采用百分比分段的方法进行致灾因素数据的类别划分,然后分别计算各致灾因素的两种指标大小,综合考虑两种指标以实现滑坡关键因素的筛选,当IEL和P指标都满足条件时,才能归入到关键因素中。将该方法应用于庆元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筛选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滑坡灾害频繁发生且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与评价,进而为滑坡的预测、预报及风险管理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莆田市为例,通过将地学信息图谱应用到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构建莆田市高程、岩性、坡度、坡向影响因子信息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莆田市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信息图谱,以一系列的图谱直观地反映了莆田市滑坡发生的机制及滑坡危险性空间分布情况,反演了莆田市滑坡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滑坡灾害预测提供了矢量化的图形信息。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广西早稻春季冷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西省90个气象台站1961-2006年气候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建立了早稻冷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依托GIS软件平台,利用1:25万广西基础地理背景数据,按照1km×1km细网格推算出早稻冷害指标的空间分布;运用GIS技术划分出广西早稻低温冷害中无冷害、轻度冷害、中度冷害和严重冷害的4个区域的分区结果,并对区划结果进行了评述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层状场地中任意形状沉积河谷对平面SH波的散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层状场地中任意形状沉积河谷对平面SH波的散射;利用土层的精确动力刚度矩阵求解了应力和位移的动力Green函数;结合间接边界元法,研究了沉积河谷宽度、厚度、入射角、入射频率等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并与按一维场地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沉积河谷有明显的二维散射效应,与一维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显著。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合理考虑沉积河谷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一个包含4个层次、72个指标的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并以上海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灾害频数、断道密度分析着手,选取与易损性评价指标;根据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近40年的灾害资料,在详尽分析各不同区段灾害密度,断道时间和断道次数密度的基础上,对各区一路的脆弱性和易损性强度进行评价,提出了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的最易受损区段,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An evalu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arthquake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reduction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plans. However, these variables are not normally addressed sufficiently after strong earthquakes; researchers and relevant stakeholders focus primarily on the physical damage and casualt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seismic events became clearer in Iran after the Bam earthquake on 26 December 2003, as demonstrated by the formulation and approval of various laws and ordinanc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ntry's regulatory framework in the light of the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two major 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Manjil–Rudbar in 1990, and in Bam in 2003. The results take the form of recommenda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socioeconomic dimensions of earthquakes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planning.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can be applied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conditions to those of Iran in order to improve public preparedness and risk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利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的基本理论(模糊近似推论、信息扩散、信息集中),建立了加筋高路堤稳定性的分类及评价其指标的信息矩阵,获得了加筋土高路堤稳定性评价的信息扩散模型。通过对北张沟加筋高填路堤进行的稳定性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加筋高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7.
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到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过程的繁琐,提出一种基于事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 ing,CBR)思想的风险评估方法。从风险所具有和所代表的不确定性入手,将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看作是基于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不确定系统,先基于集对理论做先前事例的风险评估,得出风险值后,形成案例库,再利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做关于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的CBR前期处理,形成有利于快速检索的事例样本结构,并在CBR循环过程中通过融入或修正新案例形成新的事例样本,如此往复,不断补充、扩容事例数量和多样性,达到简化风险评估过程和准确化风险评估结果的目的。通过某地区风险评估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满足适用性、完备性、可比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而指标的选取还应在一定的要求下确定。依据上述原则,在泥石流灾情网络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模型,进而对各类灾情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出评估泥石流灾情的具体指标和因子。最后建立了以成灾度为目标层,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环境损害为准则层。评估指标和评估因子为指标层的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change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d relief efforts and recent web‐based geospat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through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 Harvard University, of the Sichuan (2008) and Haiti (2010) earthquake responses. This paper outlines how conventional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disaster responses by governmental agencies and relief response organisations and the means for geospatial data‐sharing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more dynamic, more transparent, and decentralised form with a wide participation. It begins by reviewing briefly at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of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in major devastating disasters, including the Sichuan and Haiti earthquakes (case studies for our geospatial portal project). It goes on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 available dataset type and in geospatial disaster responder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geospatial technological changes on disaster relief effort.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lessons learned from recent responses and offers some though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快速直观地监视、分析和评估故障后电网的安全运行状态,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评估模型。利用带衰减因子的吸引力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算法选择RBF神经网络中心和隐含层节点数,同时提出了扩展的电网运行状态安全评估指标,利用越限指标权重和指数阶数避免了安全评估的遮蔽现象,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取RBF神经网络的输入矢量特征,最后通过IEEE-30节点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