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处理生物难降解物质的有效方式--共代谢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介绍了共代谢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共代谢过程针对各种生物难降解物质需选择各自合适的一级基质,而且一级基质与难降解物质需保持合适的浓度比;共代谢过程中微生物不仅需要足够的C、N、P等营养元素,而且微量营养元素的加入也是必须的。考虑各方面因素并有效地控制才能使难降解物质达到较高的共代谢率。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近年来传统铁碳微电解法在难降解工业废水预处理、污泥处理和重金属去除、低浓度废水处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通过在铁碳微电解体系中投加其他金属以催化反应的改性微电解法的废水处理效果,以及微电解与电场强化、微波强化、Fenton氧化、生物处理、物化法等其他工艺联合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相关微电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废水厌氧处理系统微量金属生物有效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中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的诸多因素。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存在微量金属营养元素并不等于存在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进行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的检定是非常必要的;微生物的螯合作用对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微量金属营养元素必须直接加入反应器内才能充分保证其生物有效度。  相似文献   

4.
白腐真菌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唐婉莹  黄俊  周申范 《化工环保》1999,19(5):269-272
介绍了对污染物有独特降解作用的白腐真菌,阐述了其降解污染物的机理和优势。利用该菌对几种难以用一般生物方法处理的工业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真菌对多种污染物有良好的降解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国内简讯     
工业废水预处理新工艺———催化还原内电解法  由同济大学完成的“难降解工业废水预处理新工艺———催化还原内电解法的研究” ,日前通过技术鉴定。工业生产废水含有许多生物难降解物质 ,传统的生物氧化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有机物污染问题。针对这一现状 ,研究人员开发出“催化还原内电解工艺” ,即通过廉价单质铁或铝的氧化 ,将有机物还原 ,特别是一些难生化 ,含有双键、强拉电子基团、偶氮键、苯环的物质。该方法工艺操作简单 ,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廉。该研究中的催化铁内电解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针对上海桃浦工业区废水量大、水质组成…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油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油砂的处理效果,并通过第15天和第30天两次追加微生物菌剂和营养物质来加速分解石油类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56d的处理,菌剂强化处理单元最终油去除率达到47.4%;添加营养物质和农家肥的对照单元油去除率为23.6%,证明土著菌种在得到适宜的营养和共代谢基质后降解了部分石油;未做任何处理的原始油砂单元含油量基本没有变化。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微生物菌剂对于较少碳原子数的有机物质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处理单元中随着石油分解过程的进行,系统pH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通过对照单元细菌数的检测发现,改善营养物质和氧含量,可以提高土著菌种的石油降解件能。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概括出DBD等离子体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影响因素和一般性结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DBD等离子体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作用机理;探讨了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技术瓶颈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氯代有机化合物难降解、环境危害性极大,对氯代有机化合物的污染进行治理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的重要课题。介绍了直接电化学氧化法、间接电化学氧化法、直接电化学还原法和间接电化学还原法用于水中氯代有机化合物处理的机理、研究现状;总结了电化学法去除氯代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出电化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氯代有机化合物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磁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昌柱  王敏  濮文虹 《化工环保》2004,24(6):412-415
介绍了磁技术——磁电解、磁分离、磁凝聚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最新研究状况,并阐述了磁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针对热轧废水中的悬浮物具有磁性并可影响废水中油珠的稳定性这一特点,指出了采用磁凝聚法进行处理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微生物对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降解途径、机理和降解动力学,分析了温度、营养物质、氧及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对降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UV/O3催化氧化法处理发酵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UV/O3氧化法降解生化处理后的发酵有机废水为处理体系,研究了活性炭、二氧化钛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UV/O3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以及活性炭和二氧化钛的协同催化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与二氧化钛均能明显加快反应速率,提高CODcr去除率并缩短反应时间,且活性炭与TiO2协同催化效果更好,二者以最佳比例(6:1)作用,反应4h后,废水的CODcr去除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高级氧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五年来(2004~2008年)高级氧化与生化组合工艺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根据废水水质对高级氧化与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的原则,同时还介绍了用高级氧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液技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包括热等离子体技术和冷等离子体技术。该技术处理废液具有范围广,快速,高交,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尤其对难降解有毒废液的处理,其先进性和优越性更为突出,被认为是21世纪环境污染物处理领域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之一。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重点分析了冷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液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两种技术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难降解有机物的水解-酸化预处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水解-酸化作为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预处理工艺的应用情况,介绍了水解-酸化工艺的原理,分析了影响水解-酸化处理效果的部分因素。指出,对于难降解有机废水,水解-酸化是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国外动态     
湿式氧化技术的应用化学工场,26[3],85(1982). 湿式氧化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该法同生物处理法和高温燃烧法相比,具有处理废水浓度比较高,(浓度范围20-200克/升),适合于处理难分解的有机废水;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回收能量等优点。因此,这种方法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离子交换法处理氯碱厂含汞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离子交换法治理氯碱厂含汞废水的原理、工艺条件及除汞效果。废水经一级处理后,排水中汞含量低于工业废水排放标准(50微克/升),经二级螯合处理后,可达农田灌溉水标准。本文还讨论了影响除汞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庆祥  林哲 《化工环保》1995,15(5):276-279
针对废水中难降解化学合成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处理出水达标困难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对现有处理装置改造提出了若干建议,并介绍了几种国外废水处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立  黄卫星  杨平  伍勇 《化工环保》2003,23(3):142-146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工艺流程、膜材料与膜组件形式、工艺特点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应用中对CDD、氮、磷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指出了膜生物反应器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复合絮凝剂XG-1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利用硅藻土研制出的复合絮凝剂XG-1处理造纸、焦化工业废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造纸、焦化工业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达70%-80%,脱色率大于90%,操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处理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  相似文献   

20.
针对原油及油砂洗脱废水中的环烷酸所具有的酸性、毒性、腐蚀性等特点,介绍了多种降解环烷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Fenton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微波辐照法等。评述了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环烷酸的最新进展和发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并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处理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一些思路,为现阶段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