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正>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再生有色金属(铜、铝、铅、锌)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制定《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再生有色金属(铜、铝、铅、锌)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  相似文献   

2.
刘兴利,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从事冶金工业(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政策研究工作近30年。初期曾在太原钢铁公司从事调研工作,1976年调冶金工业部,先后任职秘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等职直至退休。在冶金战线从事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深入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钢铁、有色金属工厂、矿山进行专题调研,对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工人劳动环境,废水废渣排放状况以及工艺主体装备技术水平等均有所了解。改革开放后先后到过世界上16个国家的有色金属企业进行考察。从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悬殊差距,生产环境清洁与污染对比等中得到启迪和震撼,成为他退休之后发起成立非盈利性循环经济研究机构的渊源和动力。近4年来,他以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平台,以再生资源利用研究为主项,与冶金、有色、化工、航空、煤炭、包装、建材等行业50多位同仁一道,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建言效力。  相似文献   

3.
大量工业废催化剂的丢弃,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工业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几种工业废催化剂的综合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征求意见稿)》。并予以公示,公示时间  相似文献   

5.
2012年第38号为推进再生铅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现予公告。附件: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2012年8月27日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为规范、引导再生铅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工信部联节〔2011〕51号)等  相似文献   

6.
自从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的日益增长,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废旧有色金属的回收利用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的背景下,有色金属的再生与利用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简讯     
<正>节能司组织召开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为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北京市经信委、天津市经信委、河北省工信厅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江西省南昌市组织召开"电子废物与多金属固废协同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与应用整体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经过现场考察成果示范线、听取专题汇报以及质询答疑等环节,评价专家组充  相似文献   

9.
从节能、环保、资源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走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已成为家用电器的生产大国和世界家电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正在成为废弃物产生大国。废旧家电中含有大量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不仅占用大量宝贵资源,而且对其不合理的处置和回收还会给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作者为了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本着为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意愿,在总结"江苏省电子废弃物利用与处置企业准入条件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废线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能与综合利用司2022年5月27日举办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线上培训会,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部分骨干企业等参加。就贯彻落实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切实将法律赋予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职责落地抓好,特别是推动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任务。生态环境部固体司有关同志解读一般工业固废环境管理相关政策和管理要求,行业专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详细解读《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专家介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和下一步打算。与会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围绕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体系、协同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再生资源联盟对外责任主体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废铅酸蓄电池再生利用技术及集成装备"科技成果评价会,该项科技成果由再生资源联盟成员单位株洲鼎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研发。评价专家组审阅了该项科技成果相关材料,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专题汇报,并观看了该项成果产业化生产线视频。  相似文献   

13.
正从江西省宜春市科技局传来消息,由江西睿锋环保有限公司承担的"利用铜锌镍二次资源清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成果,近日在宜春通过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领衔的5位专家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 为规范、引导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结合贯彻落实<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编制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现印发你们,请遵照实施.  相似文献   

15.
安徽铜陵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矿山的过度开采、资源的逐渐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成为制约该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铜陵市及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同时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铜陵市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破解面临的资源枯竭困局,从工业领域重点突破,逐步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进,对于主导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资源型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生、再生有色金属利用程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53-2005年期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原生、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对形成有色金属产量各自所做贡献为依据,对原生、再生资源被利用程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重原生轻再生的原料结构比例失衡中给人以醒悟,从而提升对再生金属在战略资源中地位的认识.从循环经济的实质出发,提出了循环经济有可能成为再生金属资源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近日,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三大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就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重点工作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有色金属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的年产量逐年递增,已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 虽然我国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但有色金属的年产量却始终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国有色金属生产总量构成中,以各种各样的工业和民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有色金属的年增长速度始终比以原矿为原料的传统有色金属的年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7月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线上"再生铜铝原料国家标准实施媒体说明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组织行业企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历时一年编制完成的《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再生铜原料》《再生黄铜原料》3项国家标准,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