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了积极推进矿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9月11—12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在山西大同市召开,对矿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工作进行了交流和部署。根据国土资源部明确要求,中国矿业联合会要加快研究完善绿色矿山建设具体标准和办法,会同有关行业协会组织做好国家级试点矿山的推荐和评估工作,积极搭建绿色矿山建设交流与合作平台,为试点矿山提供经验交流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切实承担起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业务支撑。此次会议之后,本刊记者就矿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等问题专访了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元。  相似文献   

2.
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绿色矿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绿色矿山的基本内涵,对建立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框架及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探讨。指出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老企业,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循环经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培育5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建设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5个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推进绿色物流和绿色餐饮两类绿色循环型服务业发展 建立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建立一套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5.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循环经济以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同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今天,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是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武器。或者说,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两支重要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6.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下,阐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分析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的关系,指出我国目前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难的形势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公众参与、科技和人才支撑"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模式,使绿色包装产业朝着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将循环经济作为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目前绿色物流的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整个物流行业绿色难兴。针对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和公众3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使绿色物流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19—23日在江西农业大学隆重举行"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2.南昌论坛",与会代表围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主题,达成4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出现的绿色新特征和世界绿色发展的新态势,主动顺应全球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二是首次提出中国绿色崛起的重要引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与循环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三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4年来的反思;四是充分交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9.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22日在甘肃行政学院隆重举行。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从5个方面展开讨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绿色新政与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国内研究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及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0.
资源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建设思路及模式探索,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