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外近二十年来专家系统在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开发的典型系统,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难于控制的原因、各类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及目前废水处理专家系统的不足,探讨了废水生物处理专家系统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发酵类抗生素生产废水中残留抗生素及相关物质(残留效价)含量高,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废水处理效果影响显著,同时会导致生物处理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排放;因此,如何去除废水中残留抗生素及效价是解决抗生素废水处理难题的关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浓度抗生素生产废水残留抗生素效价的水处理控制目标,概述了水中抗生素去除的生物和物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在废水生物处理之前进行抗生素选择性去除的强化催化水解预处理技术方案,结合生物处理之后采用高级氧化技术保障该类废水安全排放,并对未来该类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和特点,着重综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展望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今后的水污染控制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处理废水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游离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内部或表面,并加以有效利用。该技术具有微生物活性高、单位空间微生物密度高、耐受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综述了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固定化装置,阐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废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氨氮的去除机制,并展望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领域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废水COD浓度高、毒性大、污染物成分复杂、较难生物降解。通过系统阐述目前国内外各种针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此类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此类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  相似文献   

7.
美国环境法律研究所的一份名为“控制非点源水污染的强制性州际法律年鉴”的报告指出 ,虽然对于非点源污染 ,非强制性措施仍是州际水污染控制的核心 ,但大多数州法律中均有对非点源废水排放实施强制措施的法律。诸如森林、农业和一些经常会导致非点源废水排放的发展项目被确定为适用可实施强制行动的法律。非点源废水排放实施强制措施的法律@舟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抗生素生产过程伴随产生大量的含抗生素残留的有机废水,通常采用厌氧生物技术进行处理。然而传统的厌氧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废水存在效能不高的问题,并且难以实现废水中常规污染物、抗生素与耐药基因的协同控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同时具有厌氧处理与膜处理技术的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方面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进展,从常规污染物去除和耐药基因削减两方面阐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优势;重点梳理了抗生素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处理过程中生物效能的抑制和耐药基因赋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水解预处理去除抗生素残留效价(抑菌活性)-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处理工艺作为短流程的抗生素废水处理最佳策略,在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同时实现对耐药性的协同控制,为制药废水绿色、高效和安全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即在常温常压下采用类燃料电池装置降解废水的同时获取电能。以甲酸为模拟废水,考察了H2O2浓度、流量、电解质浓度及渗透压对产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HCOOH浓度为0.5mol/L,H2O2质量分数为10%,流量为13.5 m L/min,两极分别加入0.1 mol/L Na2SO4,4 h库仑效率可达到13.93%。结果表明,采用燃料电池技术降解废水的同时可以获取电能,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介绍了生物法、化学法、物化法和循环利用等 4类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和研究进展 ,可供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技术选择和开发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油化工废水组成复杂、浓度高、毒性强和难降解,对环境危害大.概括介绍了国内外石油化工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如物化法、化学法和生化法,并评述了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处理效果,总结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水资源化,并用高效的末端治理方法处理废水,是石油化工行业水污染控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正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  相似文献   

15.
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分段回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种类多、色度高、成分复杂和污染严重等特点,如果将各部分废水混合后再处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工艺,因此应采取分质处理和分段回用的方法,膜分离技术在这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基于近年的文献调研,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处理退浆、洗毛和染色等废水及回收聚乙烯醇(PVA)、羊毛脂、染料等资源的研究情况,主要讨论了膜材料、膜孔径以及运行工艺条件等因素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工艺与管理模式,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工艺与管理模式,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