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仲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仲裁制度与其他处理制度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在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中建立环境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还对应注意的问题了论述。期望能公正及时地解决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  相似文献   

2.
洗浴废水循环再利用技术的探讨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洗浴废水达到城市生活污水量的30%。本文针对目前洗浴废水通常作为一次性用水的现象,参考各国在污水再利用方面所做的工作,结合国内外对洗浴废水处理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把洗浴废水处理为浴池补给用水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公众接受观念的可行性,分析了现有对洗浴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工艺流程。提出将洗浴废水处理为浴池直接的补给水的思路,同时,通过对洗浴废水的成分分析、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及处理后水回用的适用场所的讨论,论述洗浴废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可能性,可以安全地用作为浴池补给用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各地环境污染纠纷不断增加,且面广量大,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环保案件逐渐增多。由于污染损害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科学地鉴定污染原因和损害后果,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植物监测在某些方面具有理化监测不可替代的优势,利用植物监测来评价环境污染状况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植物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尚需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洗浴废水在生物转盘中不同停留时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停留时间为0.25-1.5h内,洗浴废水中的CODCr、BOD5、SS和LAS的去除率随停留时间的增加其增幅较大,但随着停留时间的继续延长,去除率增加幅度逐渐变小,研究结果表明,洗浴废水生物处理的最佳停留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6.
洗浴废水循环再利用技术的探讨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 ,洗浴废水达到城市生活污水量的 30 %。本文针对目前洗浴废水通常作为一次性用水的现象 ,参考各国在污水再利用方面所做的工作 ,结合国内外对洗浴废水处理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把洗浴废水处理为浴池补给用水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公众接受观念的可行性 ,分析了现有对洗浴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工艺流程。提出将洗浴废水处理为浴池直接的补给水的思路 ,同时 ,通过对洗浴废水的成分分析、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及处理后水回用的适用场所的讨论 ,论述洗浴废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可能性 ,可以安全地用作为浴池补给用水。  相似文献   

7.
城区建设规划中未能整体考虑餐饮业的布局、房屋设计,是餐饮业污染投诉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只有从规划人手,才能疏堵结合,从源头上防治餐饮环境的污染问题。温州城区建设应在三方面做好餐饮规划:强制规定所有新建的住宅楼内,严禁设置任何餐饮单位,应在住宅小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餐饮业的经营场所;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餐饮污染控制;规划部门还应完善城市规划,划定设置若干相对集中的餐饮业集中区和特色街。  相似文献   

8.
餐饮业油烟污染及治理技术浅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餐饮业油烟污染空气,影响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治理技术设备主要有静电法,过滤法和洗涤法等方法,各种设备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要不断创新完善,尽快使餐饮业油烟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通过以往的讨论,环境污染纠纷属于民事权益纠纷这一概念,逐步被环保界所普遍接受。但环保局在处理这类案件中的地位,却仍然不明确。《中国环境管理》第4期《再论环保局不应是被告》一文较具有代表性,认为环保局在处理这类案件过程中不得行使任何行政权,只能行政调解,起到中解人的作用。笔者认为,环保局在处理这类案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拥有仲裁权。一、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解决拥有行政处理权是法律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亦时有发生。《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六条、《噪声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