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激素具有类雌激素活性,能对生物和人体的内分泌机能造成影响;环境激素污染可导致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和生殖器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本文对国内外环境重金属激素和有机激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防治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指出环境激素致毒生物化学机理研究、环境激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积累的行为研究、环境激素容量分析以及环境激素物质的进一步筛选是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
环境激素具有类雌激素活性 ,能对生物和人体的内分泌机能造成影响 ;环境激素污染可导致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和生殖器免疫力降低 ,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本文对国内外环境重金属激素和有机激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总结了防治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 ;指出环境激素致毒生物化学机理研究、环境激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转化 积累的行为研究、环境激素容量分析以及环境激素物质的进一步筛选是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3.
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已成为当前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研究的热点课题,介绍了PAEs的毒性危害,综述了当前不同环境样品PAEs研究的前处理技术、分析检测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环境激素对水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存在于环境中的环境激素是以某种方式干扰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天然或合成的化合物。地水蚤在水生生态系统及生态风险评价中的重要位置与作用,探讨水蚤暴露于一些常见环境激素时,其受激素调节的生殖和蜕皮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及相应机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加速发展,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场地污染事故频发,如何有效地在第一时间对污染物进行应急控制及场地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以突发性场地污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应急控制及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状况,给出了各项应急控制技术在突发性场地污染事故中适用的目标污染物及土壤类型,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场地的污染类型和土壤性质快速做出响应.最后还指出,应急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暂时性处理手段,可在场地污染事故发生后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快速控制,但不可作为一种长期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6.
双酚A和典型类固醇环境激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有关环境激素污染的认知、研究与防治已经开始受到全球的重视,其中双酚A(BPA)和类固醇是环境中检出频率较高的几种环境激素.国外有关BPA和类固醇环境激素的调查和其迁移转化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但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综述了国内外BPA和两种典型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基本性质、用途、危害、环境中浓度和其迁移转化规律;指出为了阐明BPA、E2和EE2在环境中危害,有关其吸附、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等迁移转化规律,及各迁移转化过程之间协同作用与相互影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多氯联苯醚类化合物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多氯联苯醚的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环境中多氯联苯醚的来源、毒性效应、污染状况、迁移转化和生物富集规律以及多氯联苯醚形成机制.我国关于多氯联苯醚类污染物的研究相对滞后,当前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氯联苯醚物质的环境水平、生态安全与毒理学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内分泌干扰物严重威胁着全球环境和生态健康,基于人为源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分析了国内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的局限,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及污染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及供能方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的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利用电迁移和电渗流去除污染物.电动修复的效率主要受到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在研究中使用的供能方式有两种控制电位法和控制电流法.这两种供能方式有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控制电压法在理论模型、酸碱增强法以及阳离子膜增强修复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控制电流法在计算目标污染物的迁移数、电渗析修复法以及难溶性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机动车构成,行驶工况和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了1998年昆山市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及机动车和固定源的排污分担率。结果表明,机动车已在为市区空气的主要排放源。结合国家技术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酶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环境生物污染治理中的新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控制与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换污染物.一些人类合成的化学物质由于具有高毒性,且难以被自然界微生物降解,已经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生物治理以其低成本、完成矿质化和实现原位处理等特点,成为较好的治理技术.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是一种发现新的生物表型和新酶的好方法,DNA改组是重要的体外分子进化技术,成功地改造了许多在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的商业酶.综述了近年来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在环境生物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第三产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环境污染特点,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管理的挑战。同时结合污染控制信息手段和环境信息公开的特点和优势,对开展第三产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场失灵决定法律作为国家手段必须介入环境污染控制.无论是传统法还是针对具体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单项环境法,都因其"滞后性和片面性",难以收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为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必须贯彻"事先预防、全面控制"的理念,制定以"计划性、综合性"为特点的环境基本法.鉴于环境基本法在各国控制环境污染的实践中成效显著,应坚持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基本法定位,并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不断完善之.  相似文献   

14.
环境治理中光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催化剂失活是影响光催化过程用于污染治理经济实用的关键因素。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环境污染控制中光催化剂的失活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液相和气相光催化反应体系中催化剂失活后再生的方法.特别是对气相光催化反应中水蒸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更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南京大厂区某地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为实例,提出了资料收集、源项分析、监测因子筛选、监测布点.场地地质水文勘探和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分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探讨了评价标准和确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最新文献的基础上,就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概念,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作了简单综述和介绍,并对有待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为国内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济南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济南市为背景,研究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18.
A suite of rock magnetic experiments and intensiv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Asian dust deposits in Seoul, Korea, collected on 19 and 23 March 2002, 9 April 2002 and 12 April 2003. Desert-sand and loess from the dust source regions in China were also analyzed as a comparison. Asian dust showed a higher magnetic concentration than the source region samples,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influx of magnetic particles into Asian dust had occurred during its transporta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dentified carbon-bearing iron-oxides as the added material. These iron-oxides were likely to have been produced by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fossil fuel combustion) while the wind-blown dusts passing across the industrial areas of eastern China and western Korea. Such wind-paths were confirmed by a simulation of the air-mass trajectories. The magnetic technique appears to be useful for determining the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of Asian dust.  相似文献   

19.
Industrial activity such as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produces magnetically enhanced particulates. These particulates consist of coarse-grained multidomain and stable single domain magnetic minerals. Two threshold values of low fiel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LF) and frequency 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percentage (χFD%) discriminate ferrimagnetic minerals of these sizes and can act as a tracer of magnetic pollution. Application of the thresholds to a magnetic topsoil data set (n = 5656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revealed 637 samples potentially dominated by pollution particulates. The magnetic parameters of these samples display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tance to urban areas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metals associated with anthropogenic activity (Cu, Pb, and Zn). Results of experimentation with threshold values and modelling of magnetic anomalies suggest that regional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and potential for pedogenic secondary magnetic enhance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etting threshold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