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农药品种越来越多,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非靶生物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早已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关农药对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类群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农药对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 藻类的毒性及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倍受重视。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整体生态效应以及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药对单种藻类和藻类群落的毒性效应,影响毒性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常见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急性及其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崇明岛前卫村中心湖中鲫鱼、鲤鱼、鲢鱼及泥鳅作为实验动物.进行了氯氰菊酯(原药和商品)、氰戊菊酯(原药和商品)、毒死蜱(原药和商品)、甲氰菊酯(商品)、溴氰菊酯(商品)、辛硫磷(商品)以及乙酰甲胺磷(商品)7种供试农药对实验鱼种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实验,并检测了前卫村中心湖水体中18种有机磷农药和4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其中检出了1种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和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结果表明,在单一农药急性毒性实验中,鲤鱼对供试农药表现较敏感,其次是鲫鱼和鲢鱼,而泥鳅对农药的耐药性最强;7种供试农药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相对于有机磷农药表现出较高的急性毒性,其实验鱼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60)皆在μg/L级;对拟除虫菊酯农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与有机磷农药(辛硫磷、乙酰甲胺磷)进行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除了暴露时间为24、48 h时氰戊菊酯与辛硫磷混配对鲢鱼的毒性实验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其余皆为拈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农药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途径,特别在微生物产生的农药降解酶和农药微生物降解基因操作方面对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提出了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趋势。联系地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五山,510640津、环草隆、三氯醋酸、氯苯胺灵等。芽孢杆菌属(Bacillus):DDT、r-BHC、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苯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杀螟松、毒杀芬、茅草枯、三氯醋酸、利谷隆、灭草隆、毒旁定。节细菌属(Arthrobacter):DDT、艾氏剂、异狄氏剂、七氯、草多索、马拉硫磷、二嗪农、2,4-D、2甲4氯、茅草枯、三氯醋酸、毒莠定、西玛津、味哺丹[8]。棒状杆菌属(Corynboacterium):DDT、2,4-D、2甲4氯、茅草枯、二硝甲酚、百草枯、草枯醚。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DDT、西维因、2,4-D、2甲4氯、2,4,5-T、氯苯胺灵。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DDT、氯苯胺灵、茅草枯、三氯醋酸、毒莠定。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二嗪农、毒死蜱、2,4-D、2甲4氯、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的降解机理与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迁移转化规律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碳源浓度、培养箱转速、碱木质素浓度以及菌体活性等因素对简青霉菌丝球在溶液中吸附碱木质素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吸附机理;确定最佳碳源浓度和转速,分别为10 g/L和150 r/min。当碱木质素浓度小于0.5 g/L时,吸附效果较好,由菌丝球活性对照实验以及电镜照片可知吸附作用主要是由菌丝球的物理结构决定的,与其是否具有活性关系不大。通过吸附等温实验确定菌丝球的最大吸附量为30.3 mg/g,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另外,过氧化氢对木质素降解酶影响的实验证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均需要过氧化氢的启动才能催化降解木质素,并且在降解过程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远远大于漆酶。 相似文献
10.
几种农药对鲤鱼脑AchE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体内染毒的方法,以鲤鱼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与氧乐果、甲胺磷涕灭威之间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 经之间均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但是两种农药以不同比例加入,其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明显差别,涕灭碱/对硫磷之间的协同作用要强于同类农药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的开采、加工、输送及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目前在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研究已有很多,并筛选出许多可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细菌和真菌,这些菌株在降解过程中,主要受营养元素和表面活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方面,因此,针对国内外在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紫茉莉修复镉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紫茉莉在镉污染土壤中的生长特征、对镉的富集能力和体内分布规律。紫茉莉对镉的耐性较强,富集浓度最高可达92.82mg/kg,镉在紫茉莉的分布为根〉茎〉叶。紫茉莉在中、低浓度镉污染土壤中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可溶性淀粉为基体,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制备了交联淀粉。以Fe^2+-H2O为引发剂将丙烯腈单体接枝到交联淀粉上,再经过皂化制得水不溶性接枝羧基淀粉聚合物(ISC)。通过红外光谱表征结构。用静态法和动态法研究ISC去除水体中Cd^2+、Pb^2+、Cu^2+、Hg^2+、Cr2+等离子的效果及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海水中溶解有机磷的生物效应及其分析方法。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雨水冲刷进入海水中。农药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已经严重污染近海水体。讨论了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机理和有效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涉及了环境中各种重要类型的化学致癌物并着重讨论了潜在致癌物与DNA加成物的化学反应及其生物影响,它包括简单烷化剂、简单非烷化剂以及代谢活化致突剂。不同烷化剂、简单非烷化剂、代谢活化致突剂与DNA的化学致癌反应部位,无论是在试管中试验还是在活体试验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N-亚硝基化合物和BaP曾作过详细研究,因为它们只在某个体系的特定器官使之成为恶性。尽管N-硝基化合物对人并不意味着致癌,但它很有可能就是致癌物。相反,某些在动物中致癌性很弱的烷化剂却被列为人体致癌物(氯乙烯、芥子气)或者人体可能的致癌物(硫酸二甲酯、乙烯氧化物)。 相似文献
16.
能接受必要的控制,并可设置重复的实验塘及原位生物(mesocosm)是开展农药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理想选择。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农药生产者可阐明复杂系统对药剂毒性的缓冲能力,污染管理者可获得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不良影响的信息。本文根据现有资料从池塘设计和建造、规格、生物构成、测定参数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对该测试系统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Yi Q. Wan Xue J. Mao Ai P. Y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4):315-324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nitrogen phosphorus detector (GC-NPD) was applied to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15 organophosphorus and 6 organonitrogen pesticides residues in Angelica sinensis. The pesticides were extracted by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and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 technique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variables were optimized through orthogonal array experimental design. Cleanup of extracts was performed with column chromatography using florisil and neutral aluminum as the sorbents. Th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in the final extracts was carried out by GC-NPD.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btained from MAE and UAE are in the range of 75.1–129% and 70.6–129%, respectively,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MAE and UAE were 3.1–10.6% and 1.0–17.8%,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19.
富营养化供水中的藻类控制与去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富营养化的供水原水中,藻类控制与去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扼要介绍藻类过度繁殖对原水处理工艺的诸多影响。然后叙述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生物量的控制方法和给水原水处理的藻类去除工艺,并就此技术现状提出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