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三讲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指的是以生物膜为净化主体的生物处理法。根据介质与废水的不同接触方式,已经实用化的处理装置和方法有: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流化床生物膜法和悬浮颗粒生物膜法等。其中以生物滤池法出现得最早。为了开创新型的高效生物膜法处理装置,七十年代以来,美、日相继把流态化技术引进生化处理领域,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生物除磷原理和各种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传统工艺如A/O工艺、A2/O工艺、Bardenpho工艺、UCT工艺、Orbal氧化沟、改良型UCT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VIP除磷工艺等进行了简单的原理介绍和细致的应用描述,并作出了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单级活性污泥法除磷系统的优化与加强对生物除磷机制的研究是生物除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手性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领域.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对映选择性较差、耗能高、污染严重等.生物催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且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成为当代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生物催化合成机制、加氧酶的定向进化与改造、生物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的过程优化控制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加氧酶在手...  相似文献   

4.
热解温度和时间对生物干化污泥生物炭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污泥资源化处置方式,然而,生物炭产量和品质因污泥原料性质、热解条件(如热解温度、时间)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生物干化污泥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热解温度及时间等热解因素对生物炭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300~700℃),热解时间的增加(2~4 h),生物炭产率均下降。低温热解(300℃)生物炭,偏酸性,而高温热解时(700℃)生物炭,偏碱性。生物炭N含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P、K及微量元素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TPA浸提结果表明,高温热解明显降低了生物炭中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从生活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同时把废弃物送回环境。环境本身通过扩散、微生物的分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为我们进行处理。这些元素、无机物乃至有机物经常反复地进行着“生物→环境→生物”的循环。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指水、土、大气)中的元素及其化合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     
水环境是包括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等,以及地表以下埋藏在土壤、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在每种水体中,还应当包括水、水中悬浮和溶解的物质、水中生物等。所以水环境是各种环境要素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在水循环中,由于各种水体的特点不同,我们  相似文献   

7.
铅不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低剂量铅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铅的生物有效性与其生物毒性密切相关,降低土壤铅生物有效性是铅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含磷材料可作为铅的稳定修复剂的特性被广泛地接受。含磷材料通过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作用与铅离子形成稳定的磷氯铅矿类物质[Pb_5(PO_4)_3X;X=F,Cl,Br or OH]。通过概述国内外关于含磷材料原位钝化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分子机理,列举了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含磷材料(如磷酸、磷酸盐、羟基磷灰石、磷矿石等)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温度、p H值、磷铅摩尔分子比等影响因子及其修复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含磷材料原位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工程适用性及其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一、概 述 微型动物(主要指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是污水(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角,但人们从运转经验中发现,对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可以起到指示生物处理状态的作用。此外,微型动物的存在还能有效地促进活性污泥或生物膜表面活性再生和处理水的澄清作用。  相似文献   

9.
汞是有毒化合物。由于人类的活动(如氯碱工业的生产、含汞农药的施用、燃料的烧燃及自然矿藏的开发、风化等),使汞不断地进入环境,参与生物圈的循环、转化作用。汞对生物的毒性决定于其不同的形态。金属汞毒性较低,无机汞次之,有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有机物和臭味的生物过滤处理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生物过滤法是一种较新的空气污染控制方法,它利用微生物降解或/转化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以信硫化氢、氨等恶臭物质。本文主要介绍生物过滤法处理废气的基本原理,讨论填料种类、湿度、pH、温度等影响生物过滤法性能参数。同是综述了生物过滤法的应用范围以及对生物过滤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生物过滤法是一种较新的空气污染控制方法 ,它利用微生物降解或 /转化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以及硫化氢、氨等恶臭物质。本文主要介绍生物过滤法处理废气的基本原理 ,讨论填料种类、湿度、pH、温度等影响生物过滤法性能参数。同时综述了生物过滤法的应用范围以及对生物过滤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生物电化学是以生物体系的研究及其控制、应用为目的,融合生物学、电化学和化学等多门学科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综述了生物电化学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在盐碱地的修复、环境中抗生素及石油污染物降解、清洁能源产生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电化学在未来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生活污水指机关、学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厨房等家庭排水以及商业、医院和游乐场所的排水等。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量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  相似文献   

14.
生物脱臭技术是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微生物 ,分解H2 S、NH3、有机溶剂等有害、发臭气体 ,使之成为无害、无味气体 ,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生物脱臭法与活性炭吸附、药液吸收等物理化学脱臭法相比 ,具有维护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指出生物脱臭技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除臭技术  相似文献   

15.
软农药     
随着人们对环境日益增长的关注,软农药也应运而快速发展。所谓的软农药是指那些来源于生物和大自然的农药,是与人工合成的、“硬”的化学农药相对而言的。软农药(诸如除虫菊酯等)表现了其既能控制农业虫害,又可维护环境安全的特性。因此,根据美国纳尔沃克市的商业通讯联合公司的研究,预计至1998年,市售软农药将由目前的4.5亿美元增至8.1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大洋锰结核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杰  叶瑛  沈忠悦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4):272-274,287
大洋锰结核能够有效分解转化气体污染物(如CO、CH、VOC、NOx、SO2);能够吸附水体中的Cu、CO、Ni、Mn、Zn、Cr、Hg、Pb、As等重金属阳离子和PO4^3-、SeO3^2-等阴离子;可做生物固定化载体除去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大洋锰结核具有良好的环境矿物学属性,是一种理想的环境矿物材料,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大范围或者从区域环境来说,则称为大气.大气是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它和水、土壤、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或要素.大气包围着我们生存、活动的地表,形成了一个圈层,我们称之为大气圈,人类即生存在这个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中的物质、能量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如热量的收支、气流的移动、水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中,对环境污染的监测是重要的一环。监测的方法有化学的也有生物的,用化学方法进行监测时操作复杂,费时多,并需要精密仪器.在用生物方法进行监测时可以用鱼,原生动物或细菌作为指示生物.用鱼或原生动物进行试验时,费用昂贵且费时较多.如用细菌的生长或死亡作为测定环境中毒物的指标,也需用十多小时才能完成.如用发光细菌来测定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三相生物流化床和气浮法处理化纤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流化床工艺具有停留时间短、去除有机负荷高、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是国外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国内过去试验的各种生物流化床,还存在着供氧方式(由回流水提供)不经济、生物载体随出水流失或脱膜方法未解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流化床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此,本试验采用带中心角的三相内循环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其在环境中被频频检出,并且由此导致的抗性基因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和动物健康。抗生素的吸附/解吸行为是其进入环境后发生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炭因具有成本低廉、制备简单、吸附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关注。从动力学、热力学角度阐述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解吸机理,分析生物炭对抗生素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炭自身特性(比表面积、官能团、微孔结构)、生物炭释放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生物炭中的持久性自由基以及pH、温度、离子强度、腐殖酸、生物炭老化等环境因素,试图系统探究生物炭对抗生素吸附/解吸的本质。虽然生物炭对抗生素吸附行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但有关生物炭对抗生素的解吸机理、生物炭衍生DOM对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生物炭施用后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改性生物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今后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