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把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土壤并通入直流电 ,发生土壤孔隙水和带电离子的迁移。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外加电扬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并在电极附近累积 ,抽出处理从而被除去。新兴的电动力学原位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越来越多地被各国研究人员接受。一系列实验规模的研究和技术已日渐成熟 ,其中Lasagna技术和Electro klean技术已在美国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进行了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2.
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原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土壤及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最新进展。电动力学强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电动力学效应加速污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运动,注入营养物、电子受体或活性微生物,或者利用电极反应和电流热效应为地下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能有效地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而且该技术不破环生态环境.安装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EDTA强化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的电动力学装置中,研究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通过在阴极添加络合剂EDTA来提高修复效率。实验结果表明,EDTA的引入提高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值,且EDTA与重金属的络合提高了污染物向电极液的迁移效率,从而强化了电动力学修复效果。在设定的浓度(0、0.01、0.02、0.05和0.1 mol/L)中,0.1 mol/L的EDTA具有最佳的修复效率。在此实验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总铜、总铅和总镉的去除率分别为90.2%、68.1%和95.1%。电动力学修复后,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化学形态分析,发现电动力学修复显著改变了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修复后土壤中的铜、铅、镉主要以较稳定的有机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显著降低了对周边生物和环境的毒害。  相似文献   

4.
铜污染土壤电动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宏韬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1):2091-2094
应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使得大部分重金属能在电极附近富集而被去除。当实验的电场强度为0.5 V/cm时,在阳极附近土壤中铜的去除效率达到71.1%。阳极附近的pH值由开始时的6.8逐渐变小到4.4,而阴极附近则相反,由开始时的6.6逐渐增大到9.1,此外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极附近的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我国近年来重污染企业搬迁遗留的有机污染土壤问题,土壤电阻加热修复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ERH)等热处置技术日益受到重视。ERH是目前修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最具有潜力的原位热修复技术之一,其污染物去除率及土壤性质变化是用以评估该土壤修复技术的核心指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热处置及电阻加热技术相关原理与适用范围,并对ERH处置过程中土壤性质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氟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不同形态的氟在电动力学作用下向土体中间迁移,导致修复后氟在电解槽中部累积所带来的去除率降低问题,采用自制的分离式电解槽系统,以去离子水作电解液,通过单因素实验,在0.5、1.0、1.5 V·cm~(-1)修复电压下,对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黏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式电解槽系统可有效修复氟污染黏土,土壤氟的去除率随着修复电压的升高而增大,最高可达61.86%;修复后各部分土壤氟含量差异较小,土壤中剩余氟没有出现累积现象;能量消耗随着修复电压的升高快速增加,而能量效率不断减小。实际应用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氟污染土壤时,在考虑土壤氟去除率的同时要兼顾能量效率,以保证修复方案在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7.
燃气热脱附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燃气热脱附是目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系统梳理了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燃气热脱附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工艺施工流程,对国内外燃气热脱附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爱军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9):2025-2026
<正>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不可逆性和富集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的环境问题之一。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恢复土壤原有功能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电动修复、植物修复及化学淋洗技术等修复技术虽已成功运用,但依然存在成本高、修复周期长及二次污染等问题。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可持续原位修复,中国科学院生  相似文献   

9.
土壤固相吸附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元素,土壤砷污染与修复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土壤原位修复是消除土壤砷污染的有效方法,其中砷在土壤固相上的吸附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土壤固相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具有表面积大和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它可通过与砷酸根阴离子发生表面配位反应,形成内外层配位体等方式来固定土壤中的砷,以降低金属离子的迁移能力和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减轻砷污染的方法。文中简单介绍了砷污染的现状、危害和赋存状态,重点介绍了铁铝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土壤固相对砷的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更好地掌握砷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使得大部分重金属能在电极附近富集而被去除。当实验的电场强度为0.5 V/cm时,在阳极附近土壤中铜的去除效率达到71.1%。阳极附近的pH值由开始时的6.8逐渐变小到4.4,而阴极附近则相反,由开始时的6.6逐渐增大到9.1,此外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极附近的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动力学修复汞污染土壤,并考察电动力学修复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汞污染物,需要一些强化措施,在阴极电解液中引入KI,KI的引入提高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且KI会与汞化合物生成HgI2-4,提高了汞的迁移效率,从而改善了电动力学修复效果。同时,添加0.50mol/L的KI溶液的试验组具有最佳的修复效果,在此试验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汞总去除率为81.7%。电动力学修复后,土壤pH有明显改变,阳极区土壤酸化,阴极区土壤碱化;土壤有效氮在阳极区出现明显增加,在阴极区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则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环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以来是全球环境领域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是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其中,钝化材料是关键。着重介绍了不同类型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材料的修复原理、修复效果及应用情况,简要分析了修复材料的成本和效益,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3.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污染土壤修复环境工程近年来发展迅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其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2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概述了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和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等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原理、进展与适用性以及有关关键技术参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氨水增强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氟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对土壤p H值的影响,在自制的电动力学装置中,1V/cm电解电压下,以氨水作电解液,采用连续循环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氨水连续循环不仅增大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值,且使通过土壤的电流更加稳定,在提高土壤氟迁移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在设定的浓度中(0、0.01、0.1和0.2mol/L),土壤氟的去除率随着氨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加,0.2 mol/L氨水具有最大电流值26.8 m A,土壤氟的去除率也达到57.9%,氨水循环增强时两极土壤p H值差异减小。采用氨水循环增强电动力学技术,可有效修复氟污染土壤,土壤中剩余氨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土壤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和空气喷射等3种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的概念,简述了它们修复受污染土壤的适用范围和修复机理,并对影响3种修复方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展望了土壤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和空气喷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多环芳烃(PAHs)作为土壤和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近年来,基于过硫酸盐(PS)的原位修复技术由于高效快速且成本适中被广泛用于PAHs污染场地修复。介绍了PS的活化方式及机理,分析了4种PS原位注入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综述了土壤环境对PS氧化技术应用的影响,总结了PS在PAHs污染场地修复的实际工程应用,以及基于PS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PS氧化技术在实际场地修复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AHs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非均匀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环境修复技术,其特点之一是不破坏原有的环境系统。通过小型实验研究了非均匀电动力学及其运行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分析了非均匀电动力学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非均匀电动力学系统的能耗和运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原有的特征,降低能量消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原位热修复技术因其具有修复周期短、可靠性高、适用性强、二次污染可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地块修复领域.概述了国内外原位热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对比了蒸汽强化抽提技术(SEE)、电阻加热技术(ERH)和热传导加热技术(TCH)3种典型原位热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分析了污染物性质、土壤非均质性、含水率及...  相似文献   

19.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几种氧化剂,如二氧化氯、双氧水及Fenton试剂、高锰酸钾和臭氧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不足及改进,并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土壤修复环境工程近年来发展迅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其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2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概述了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和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等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原理、进展与适用性以及有关关键技术参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