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化沉淀法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沉淀浮选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选择性沉淀一浮选技术,论述了硫化沉淀浮选法不仅能处理矿山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同时还能回收其中的有用金属。 相似文献
2.
3.
根据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生物矿化原理设计了一套连续碱度产生系统(SAPS)反应器,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为SRB提供源,南方常见的香芋柄为有机物碳源,选用石灰石为反应器中碱度层填充物,进行实验室模拟SAPS处理酸性矿山废水(AMD)的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APS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方法是具有技术可行的:SRB利用有机碳源生长代谢,产生碱度、还原SO42-和降解COD。最终废水pH从进水4.0左右上升到出水7.0左右;出水COD降低到约200 mg/L; SO42-还原为各种硫化物,其还原率约为61%;不同金属离子在有机层和碱度层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其中Fe2+、Cu2+和Zn2+的去除效率分别约为76%、78.5%和82%,而主要靠物理吸附作用的Mn2+去除率较低;初次模拟SAPS运行到56 d时,系统最终因有机碳源不足而各项指标不再改变。 相似文献
4.
改性膨润土处理酸性含铅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用改性膨润土处理蓄电池厂酸性含铅废水的新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此法成本低、效果好且简便易行,并根据实验结果,为某蓄电池厂设计了一个酸性含铅废水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和所需要的碳源以及硫酸盐还原的影响因素和生物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硫化沉淀法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沉淀浮选机理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选择性沉淀 浮选技术 ,论述了硫化沉淀浮选法不仅能处理矿山含重金属离子废水 ,同时还能回收其中的有用金属 相似文献
7.
使用HDTMA(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粉煤灰(FA)进行改性,并使用改性后粉煤灰(MFA)吸附处理酸性嫩黄染料废水。研究发现,由于改性剂HDTMA被涂敷在粉煤灰表面,使粉煤灰表面电性改变,大大增强了对酸性嫩黄的处理效果,酸性嫩黄去除率可由13.2%提高到95%以上。实验结果还表明,当染料浓度为50 mg/L时,100 mL染料中MFA的最佳投加量为700 mg;pH值对吸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低温有利于吸附。HDTMA改性粉煤灰对酸性嫩黄染料的吸附规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同步去除酸性矿山废水(AMD)中酸度及重金属离子的新型多功能矿物环保材料,确定最佳运行方式,在固定床操作条件下,对比研究复合颗粒吸附柱、锰砂柱、复合颗粒-锰砂混合填充柱对AMD中酸度、Mn2+的去除效果,确定小型连续流反应器的最佳吸附剂;在确定最佳吸附剂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升流淹没式、降流淹没式、降流非淹没式吸附柱对AMD中酸度、Mn2+的去除效果,确定小型连续流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方式;并结合SEM、XRD等微观分析揭示复合颗粒动态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规律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3种吸附材料对Mn2+的吸附容量关系为:PG柱(28.871 mg·g-1)>PG-MS柱(16.935 mg·g-1)>MS柱(2.194 mg·g-1);3种运行方式对Mn2+的吸附容量关系为:降流非淹没式(28.817 mg·g-1)>升流淹没式(26.532 mg·g-1)>降流淹没式(23.479 mg·g-1)。因此,固定床吸附柱处理含Mn2+酸性矿山废水动态实验的最佳吸附材料为膨润土-钢渣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最佳运行方式为降流非淹没式。PG在去除Mn2+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吸附、化学沉淀等作用,还存在聚沉作用,即具有吸附-聚沉协同作用,并且Mn2+在复合颗粒表面的赋存状态主要以Mn-Si-O相结合的矿物相以及CaMn7O12沉淀物存在。 相似文献
9.
针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酸性矿山废水(AMD)易受酸、重金属、代谢产物硫离子等多重毒性抑制的问题,采用气提内循环反应器对AMD进行处理,研究了反应器内涉硫组分的演变、产碱效率、微生物群落结构、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气体内循环反应器可有效解除多重毒性抑制,体系中硫酸盐去除率由36.5%提升至91.24%;且其产碱效率提升了3倍,明显优于传统反应器,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也由48%提升至73%;硫化氢与重金属反应得到金属硫化物纯度可达98.12%,出水中Cu2+和Zn2+浓度分别为0和2 mg·L−1,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以上结果可为SRB生物技术处理AMD的高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磁黄铁矿氧化机理及酸性矿山废水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磁黄铁矿是矿山尾矿堆中最为常见且分布很广的一种硫化铁矿物.由于硫化物矿物氧化后不仅产生酸性废水,还会释放出大量可溶的、生物可利用形态的微量金属,并且酸性环境会进一步增强这些有毒金属的移动性,因此是造成矿山周围水体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为了阻止或降低磁黄铁矿的自然风化反应速度从而达到源头治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目的,首先必须研究它在各种条件下的氧化机理、氧化产物和氧化速度.对近年来国外在磁黄铁矿晶体结构、反应活性以及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KMnO4溶液浸渍法制备了新型改性锰砂滤料,研究了滤料表面性能和过滤处理高铁锰矿井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锰砂滤料除铁锰性能优于石英砂、陶粒以及瓷砂,采用KMnO4溶液浸渍能够提高锰砂滤料的过滤性能,最优的浸渍浓度为5%。5%KMnO4改性锰砂滤料过滤处理高铁锰矿井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过滤周期24 h,反冲洗强度3.2 L/(s·m2),反冲洗时间5 min;通过比表面积测试分析和SEM表征分析发现,KMnO4溶液浸渍能够提高锰砂滤料比表面积,并在锰砂滤料表面形成了氧化膜,从而提高除铁除锰效果,而且浸渍液浓度越高,这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将工业废弃物锰矿尾渣与壳聚糖混合制得一种高效吸附斛,并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正交表设计试验,分别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温度、复合吸附剂的投加量等4个影响因素对Pb^2+吸附的影响,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7,吸附时问为40mjn,温度为20℃,复合吸附剂的投加量为0.10g。处理后的水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3.
Acid Mine Drainages (AMDs) from Hane? and Valea Vinului (Romania) closed mines were considered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treatment using a local zeolitic volcanic tuff, ZVT, (M?cica?, Cluj County, Romania).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locations, before and after discharging point in case of Hane? mine, and on three horizons in case of Valea Vinului mine. Physico-chemical (pH, total solid, heavy metal ions concentr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environment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se AMD discharges even if the mines were closed years ago. Iron, manganese and zinc were the main pollutants identified in Hane? mine AMD, while zinc is the one mainly present in case of Valea Vinului AMD. A batch technique (no stirring) in which the ZVT was put in contact with the AMD sample was proposed as a passive remediation technique. ZVT successfully remove heavy metal ion from AMD. According to heavy metal ion concentrations, removal efficiencies are reaching 100%, varying as follows, Fe2+ > Zn2+ > Mn2+. When the ZVT was compared with two cationic resins (strong, SAR and weak acid, WAR) the following series was depicted, SAR > ZVT > WAR.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一定目数范围的活性焦,用3种酸(HCl、H2SO4和HNO3)、3种碱(KOH、NaOH和NH3·H2O)和酸碱两步(HNO3和KOH)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对比这几种方法改性的活性焦对烧结烟气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20~40目范围的活性焦脱硫性能最好;HCl改性活性焦的脱硫性能基本无变化,HNO3改性后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大,H2SO4改性反而降低了活性焦的脱硫活性;KOH和NaOH溶液改性活性焦对其脱硫性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其中KOH改性效果更好,NH3·H2O改性基本无影响;先KOH后HNO3两步改性的活性焦效果最佳,并且能维持一定时间100%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改性火山岩滤料作为除铁除锰的滤料,通过对模拟矿井水的过滤试验,研究了滤速、pH值、滤层厚度及铁锰离子浓度对其除铁除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火山岩滤料能实现模拟矿井水中Mn2+的100%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火山岩;最为合理的过滤滤速为7~8 m/h;除铁除锰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滤层厚度为90 cm的上部滤层中;随着铁锰浓度的升高,改性火山岩滤料除铁的效率变化很小,除锰效率呈快速、线性降低;中性或偏碱性的环境有利于改性火山岩滤料充分发挥高效吸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废弃煤矿废水治理产生的污泥(AMD污泥)为原料,制备了烟气脱汞吸附剂,在模拟烟气-固定床平台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MD污泥对烟气中的单质汞(Hg0)有吸附氧化作用,吸附能力为175.6 μg·g-1,氧化率为60%~75%左右。为了进一步探索AMD污泥与烟气中汞的反应机理,将实验室合成的针铁矿作为对比试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MD污泥具有结构疏松、比表面积大、晶粒尺寸为纳米级别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吸附基础;污泥表面形成的晶体缺陷有利于Hg0的催化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7.
尾矿中硫化矿物氧化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因pH低和富含重金属离子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黄铁矿作为尾矿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的常见硫化矿物之一,其氧化是酸性矿山废水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的从源头控制黄铁矿的氧化是治理AMD的根本途径。实验以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钝化剂——二硫代胺基甲酸钠(DTC-TETA),并将该钝化剂与芦苇秸秆结合,分别考察了钝化剂和钝化剂-秸秆混合物抑制黄铁矿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的效果。结果显示:氧化24 h后,单纯的秸秆粉末覆盖对黄铁矿氧化抑制效果并不理想;0.5%(V/V)DTC-TETA对黄铁矿氧化抑制率为59.5%,0.5%(V/V)DTC-TET和秸秆混合物可以使黄铁矿氧化抑制率增加至76.9%。可见在减少钝化剂浓度的情况下,合理的添加秸秆物质,不仅能有效的抑制黄铁矿的氧化,而且从源头上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从而降低钝化成本和可能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石渣制备成圆球型反应料,通过多级处理式实验装置对煤矿酸性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在不曝气和曝气2组实验情况下处理出水的pH变化特征和反应料去除铁、锰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不曝气组, 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7.6 h,总出水pH值由进水2.84~2.95提高到4.17~11.88,总出水铁平均浓度80.43 mg/L,平均去除率为72.87%,锰平均浓度6.16 mg/L,平均去除率48.21%。在曝气组,当HRT为17.6 h,曝气量为10.50 L/min,总出水pH值由进水2.84~3.00提高到9.10~11.87,总出水铁平均浓度0.03 mg/L,平均去除率为99.99%,锰平均浓度0.14 mg/L,平均去除率为98.72%。因此,利用圆球型电石渣反应料去除煤矿酸性废水中的铁、锰以及提高pH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外尾矿酸性排水和重金属淋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水 气 矿物在地表条件下发生复杂反应的综合结果。近年来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 ,发生在尾矿中的风化作用不仅仅有硫化物的氧化作用 ,而且还伴随有机物氧化作用 ,碳酸盐等矿物中和作用 ,次生矿物沉淀作用、结晶作用、胶结作用 ,矿物交代蚀变作用、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上述各种作用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目前 ,最新研究表明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尾矿风化作用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尾矿原生矿物组成、成因、化学成分、表面积和形态 ;尾矿酸中和潜力 ;溶液pH值 ;次生矿物形成及其吸附、离子交换、胶结作用 ;溶液中Fe3+离子的浓度 ;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 ;尾矿粒度分布和空隙度 ;气候条件和尾矿的水文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利用聚乙烯醇和饱和硼酸,添加30%SRB污泥、5%玉米芯、2%铁屑和3%麦饭石包埋制备内聚营养源的SRB固定颗粒,将完全活化的SRB颗粒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活化颗粒对SO42-反应动力学过程及其对高浓度Mn2+离子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活化颗粒还原SO42-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最大还原速率为94.88 mg/(L·h);高浓度Mn2+可抑制活化颗粒的pH提升能力,延缓碳源的水解速率及SO42-的还原速率,而不会抑制水解过程并延长缓滞期,更不能降低最终去除效果。可见,以玉米芯为碳源的铁屑协同生物麦饭石颗粒处理煤矿酸性废水是有效并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