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酰基氨基酸对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了N-月桂酰基谷氨酸、N-月桂酰基甘氨酸、N-月桂酰基丙氨酸和N-油酰基甘氨酸4种脂肪酰基氨基酸对HVI 350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采用高倍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矿物润滑油中添加少量脂肪酰基氨基酸后,矿物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能明显改善,且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增多、形态发生变化,这可能是脂肪酰基氨基酸增加了微生物的营养,且具有表面活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从而促进了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2.
废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基酚是一类重要且常用的化工原料,一些硝基酚毒性大且难以生物降解,被美国环保局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硝基酚的生物降解速率缓慢,导致硝基酚在环境中长期滞留和积累。分析了人工强化条件下废水中硝基酚的生物降解性能,主要从具有降解硝基酚能力的微生物、硝基酚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硝基酚的好氧生物降解性和硝基酚的共基质代谢降解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讨论了该研究当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实验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苯,甲苯和萘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水吸附平衡过程,在水溶液中生物降解过程以及在湿地系统(即土壤-水-微生物系统)中生物降解过程,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过程综合数学模型,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利用模型,定量预测了污染物生物降解所需的时间和程度,并提出动力学因子FK,判断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速度的控制因素,定量预测了污染物在土壤固相的浓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实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苯、甲苯和萘为对象 ,通过实验研究 ,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土壤 水吸附平衡过程、在水溶液中生物降解过程以及在湿地系统 (即土壤 水 微生物系统 )中生物降解过程 ,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 ,建立有机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过程综合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利用模型 ,定量预测了污染物生物降解所需的时间和程度 ,并提出动力学因子FK,判断污染物湿地生物降解速度的控制因素 ,定量预测了污染物在土壤固相的浓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的开采、加工、输送及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目前在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研究已有很多,并筛选出许多可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细菌和真菌,这些菌株在降解过程中,主要受营养元素和表面活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方面,因此,针对国内外在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活性污泥法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简称NP-10)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降解的稳定期,HRT为3、6h的初级生物降解度平均分别为96.5%、96.2%,最终生物降解度平均分别为84.8%、87.3%。这表明,NP-10较易初级生物降解,大部分NP-10可以最终生物降解;延长HRT对其初级生物降解基本没有影响,对其最终生物降解影响不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苯环的降解情况。10~20d,HRT为3、6h的苯环降解度平均分别为58.7%、75.4%,说明部分苯环可被降解,苯环降解度随HRT的延长而增加。(3)在稳定期,对不同HRT的空白曝气罐与NP-10曝气罐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后发现,空白曝气罐与NP-10曝气罐中的微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HRT的NP-10曝气罐内的微生物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就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高效固液分离作用在提高系统容积负荷和出水水的同时,也使生物反应器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腐殖质,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上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TOC或COD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基质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其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较多且可生物降解性较差,因此,在膜-生物反应器中会出现积累,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过高积累不仅有可能降低膜过滤出水的水质稳定性,而且有可能影响污染活性,并引起膜污染。进水溶液和污染度是影响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膜-生物反应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菌剂复配及强化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厨余垃圾中有机组分的降解速率是影响其堆肥过程的重要因素。针对厨余垃圾中脂肪、蛋白质等特异组分设计了微生物菌剂复配方案,筛选了复配的微生物菌剂适宜接种量,并验证了厨余垃圾堆肥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厨余垃圾堆肥的适宜复配比为m(米曲霉)∶m(地衣芽孢杆菌)∶m(解脂假丝酵母)∶m(绿色木霉)∶m(褐球固氮菌)=1.5∶1∶1.2∶2∶1;且当接种量为6‰时,厨余垃圾中特异性组分脂肪降解率可达76.2%,氮损失率最低为11.8%。同时发现,固氮菌可以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但固氮效果与初始加入固氮菌的量有关,且与菌剂间多种微生物的协作有关,进一步说明了微生物菌剂复配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菌渣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青霉素菌渣、林可霉素菌渣与牛粪等原料分别进行好氧堆肥实验,以考察堆肥过程中不同菌渣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堆制的41d里,根据温度变化分阶段采集堆肥样品,采用稀释倒平板法测定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表明,菌渣不同,其堆肥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不同。青霉素菌渣堆肥中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一低,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一低.高,放线菌数量为逐渐增加;林可霉素菌渣堆肥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低一高一低,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依据真菌菌落形态观察,菌渣堆肥中的真菌种类比对照牛粪堆肥单一,表明两种菌渣对堆肥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了不利影响。林可霉素菌渣堆肥初始时的细菌数量比对照低1个数量级,放线菌数量在整个堆肥进程中都明显低于对照,堆肥结束时,随着菌渣含量的增加,放线菌数量逐渐下降,高温期真菌数量下降幅度随着菌渣含量增加而加大,表明林可霉素菌渣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堆肥化后菌渣中林可霉素残留量的减少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堆肥处理可以将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10.
堆肥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堆肥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厨房垃圾、园林垃圾、农村秸秆和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纤维产品均可作为堆肥原料,这些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堆肥过程中较难生物降解。因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能加速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高效微生物。研究发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高温放线菌和高温真菌,其中有独特降解机制的白腐菌在木质素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低温微生物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负面影响小,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方法和技术。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多以常温微生物为主,而在自然环境中,占地表绝大部分的极地、海洋、湖泊以及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土壤等,其全年平均温度大多在15℃或以下,恰恰是低温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因此,以低温微生物为主的生物修复技术,在常年低温的极地、海洋、高山或高纬区域以及若干地区冬季进行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目前,以低温微生物为主体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了生物修复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从4个方面讨论目前利用低温微生物所开展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膜 -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膜 -生物反应器中 ,膜的高效固液分离作用在提高系统容积负荷和出水水质的同时 ,也使生物反应器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腐殖质、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生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TOC或COD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基质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 ,其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较多且可生物降解性较差 ,因此 ,在膜 -生物反应器中会出现积累。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过高积累不仅有可能降低膜过滤出水的水质稳定性 ,而且有可能影响污泥活性 ,并引起膜污染。进水浓度和污泥浓度是影响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膜 -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直接生物法处理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可行性,对其活性污泥驯化过程和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驯化,活性污泥能够适应高盐度环境。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浓度保持稳定,含盐量从0.3%增加到3%,微生物的活性和耗氧速率随之降低,COD的去除率由96%下降至75%左右。同时,对环氧氯丙烷废水的生物降解动力学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系统研究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生理生态的影响,对投加PAC或PAM后活性污泥的特性和硝化菌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考察了投加混凝剂后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投加混凝剂相比,投加PAC后,运行60 d时反应器中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分别提高了73%、29%;通过平板计数法计算结果可知,未投加混凝剂、投加PAC、投加PAM的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增长是非常稳定的,投加PAC或PAM都促进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表明,各个反应器中亚硝化菌(AOB)或硝化菌(NOB)所占比例均基本相当,且AOB数量均略高于NOB数量;投加PAC或PAM都能够提高COD的去除率;投加PAC可大大提高TP的去除率;3个反应器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非常接近,脱氮主要靠硝化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投加PAC或PAM对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没有抑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常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并结合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生物栅系统中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了生物栅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降解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生物栅集成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能维持较高的数量级,填料生物膜上的异养细菌在10^7~10^9数量级,硝酸细菌也在10^5数量级以上;系统对CODcr、NH3-N去除率比空白池分别约高35%、30%,且系统运行中功能细菌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随着系统的运行,各反应池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微生物种群趋于丰富,相似性指数增高,生物栅系统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增溶条件下菲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een—80)对菲的溶解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吐温80促溶,菲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明显的提高。在与菲共同降解的过程中,吐温80亦能作为碳源被降解微生物利用。但是,高浓度的吐温80对菲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菲的降解完成后造成较高的残留表面活性别量和微生物量。  相似文献   

17.
以微生物增殖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莫诺方程为出发点,通过氮同位素分析比较了具有同源性微生物的生物陶粒滤床和生物活性炭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规律,建立了生物活性炭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提出在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生物活性炭床符合高基质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即有机物降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以此方程为基础,分析计算了生物活性炭床沿炭床深度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生物活性炭床中,随生物功能的减弱,生物活性炭床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8.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行为过程。探讨了吸附与解吸附机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类型、水分含量及温度等对此过程的影响。依据某些典型的化合物行为模型,论述了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渗滤的因素。有机污染物需要先从土壤深层迁移至地表,然后挥发至大气,在土壤中迁移的速率较慢,控制着整个挥发过程,可用Fick 第二定律来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氧化- 还原、光解和水解等反应。土壤中的O2 含量、土壤有机质成分和含量、辐射强度、光谱分布、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pH 值等都会影响非生物降解过程。其中有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还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9.
黄水作为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对比研究了黄水和传统碳源(乙醇、乙酸钠)为外碳源时的反硝化效果,并通过16S rRNA分析了不同碳源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黄水系统的反硝化速率为6.49 mg/(g·h),反硝化脱氮效果与传统碳源相差不大。反硝化过程中各碳源系统亚硝酸盐氮均出现短暂积累,黄水系统最大亚硝酸盐氮积累率最低。碳源对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有一定影响,乙酸钠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有所上升。相比于乙酸钠系统,黄水和乙醇系统在门水平上的种群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两个系统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厚壁菌门(Firmicutes)均明显下降;乙酸钠系统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0.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于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核心问题则是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随着园林废物等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农业固体废物和食品工业废物再利用的需要,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研究中,针对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2项主要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对其优势微生物菌群、不同降解底物和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做了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