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大气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 VOCs),可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以源头追溯的方法,将该区域工业相关的33个VOCs排放源按照物质流动过程分为4个环节,分析了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VOCs排放总量为182 362.7 t,各环节的贡献率分别为:VOCs的生产环节34.5%、储存和运输环节18.4%、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环节9.9%、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环节37.2%;污染主要来自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油品储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等,前12大污染源的VOCs排放量共占2008年排放总量的87.3%.2006-2008年的VOCs排放总量均超过15万t,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研究可为“十二五”期间珠三角VOCs污染物联防联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天津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管控需要,针对天津市汽车喷涂、家具喷涂、人造板生产、包装印刷4类典型溶剂使用行业排放的VOCs进行采样监测,测定了其排放组分,评估不同处理设施对VOCs组分的影响,并对其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汽车喷涂行业VOCs组分主要为烯烃和含氧VOCs(OVOCs);家具喷涂...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闭实验箱开展香烟、电子烟的自由燃烧实验,利用Tenax吸附管采集箱内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用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108种VOCs化合物,定量研究香烟、电子烟自由燃烧烟雾中VOCs的浓度、种类、特征物及排放率,结果表明:(1)香烟自由燃烧烟雾108种VOCs中臭氧前体物(PAMs)、空气毒...  相似文献   

6.
基于浙江省29家船舶修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船舶修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情况和VOCs组分特征,并核算了VOCs产生系数和排放系数.结果表明,船舶修造行业VOCs治理设施总体覆盖率为55%,VOCs主要组分为苯系物(BETX)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分别以船舶载重量、船舶数量为活动水平时,远...  相似文献   

7.
选取山西省某典型焦化企业化产工段的冷鼓工序、洗脱苯工序、脱硫工序、压滤车间4个工序,采样监测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并运用等效丙烯浓度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综合评价其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1)冷鼓工序、洗脱苯工序、脱硫工序、压滤车间4个工序共检测出32种VOCs,各工序的总VOCs分别为64 809.50、4 933.80、4 610.20、6 346.90μg/m~3。(2)4个工序检出的VOCs物种均以芳香烃和卤代烃为主,其中芳香烃以苯、甲苯、二甲苯为主,卤代烃以1,2-二氯乙烷为主。(3)芳香烃为4个工序中化学反应活性最大的污染物质,且各工序中1,2,4-三甲苯和1,3,5-三甲苯均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4)在排放浓度和臭氧生成潜势方面,冷鼓工序的贡献均为最大,是化产工段需要进行VOCs治理的重点工序。  相似文献   

8.
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涉及固定源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防控的政策法规与标准,全面梳理了当前发达国家与中国国家及地方VOCs标准体系,重点结合了几大主要行业的特征VOCs物种及对臭氧(O3)生成的贡献,提出固定源VOCs排放体系中指标设立存在管控模糊、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借鉴国外管理方法及经验、及时修订现行标准和纳入更多O3生成高贡献物种并分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固定源VOCs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华北地区选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开展基于不同生产环节和有机溶剂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和117种VOC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中,印刷、喷涂环节的VOCs浓度最高。2)印刷企业VOCs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占比(质量分数)为18.0%~99.6%。水性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异丙醇、甲基丙烯酸甲酯、1-己烯,溶剂型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乙醇、乙酸乙酯和甲基环己烷。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以OVOCs和芳香烃为主,占比分别为4.6%~82.1%和9.1%~70.1%。水性涂料组分主要有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间/对二甲苯。溶剂型涂料特征组分为间/对二甲苯、乙醇和乙苯;末端处理设施紫外线(UV)光氧催化和催化燃烧装置分别对乙醇和间/对二甲苯去除效果较好。3)印刷企业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OVOCs,平均占比73.3%,高活性组分主要有乙醇、乙酸乙酯和异丙醇,金属表面涂层企业对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芳香烃,平均占比48.5%,高活性组分主要为间/对二甲苯、乙苯和甲苯。各环节对比源反应活性(SR)差异显著,VOCs的UV光氧催化治理工艺会导致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SR大于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0.
选取雄安新区内的拉链加工、油墨印刷、聚乙烯吹膜等典型行业,分析各工艺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成分谱,并计算了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苏玛罐在车间进行VOCs样品采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各工业源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均较高,其中拉链加工排放的TVOCs质量浓度最高,达1 030.44μg/m3,聚乙烯吹膜最低,为302.65μg/m3;拉链加工排放的VOCs以苯系物、卤代烃为主,两者质量分数之和为70%以上,VOCs主要成分为二氯甲烷、苯、甲苯、正己烷;油墨印刷排放的VOCs中苯系物质量分数在50%以上,VOCs主要成分为甲苯、乙酸乙酯、正己烷、二氯甲烷;聚乙烯吹膜排放的VOCs中苯系物质量分数也在50%以上,VOCs主要成分为甲苯、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各工业源中苯系物对OFP的贡献最大,拉链加工、油墨印刷、聚乙烯吹膜行业的苯系物OFP贡献率分别为80.87%、89.63%、85.97%,苯系物的减排和治理应是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一套远距离多通道VOCs连续采样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由远距离多通道VOCs连续采样装置与真空紫外灯单光子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仪组成.通过PAMS与有机硫标准气体对该系统进行了性能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各物质连续7次实验RSD≤7%;最优检测限为0.004 μmol?mol-1;在0.01~1.00 μmol?m...  相似文献   

12.
采集了上海地区8家不同类型的涂料制造企业中不同生产环节有组织排放的废气样本,分析其VOCs组分特征和活性VOCs物种,并应用3种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计算企业的VOCs年排放量,分析了其与排污许可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涂料制造行业排放废气的特征组分为芳香烃、OVOCs、卤代烃,占全部VOCs质量浓度的56.2%~99.1%,乙酸乙酯、乙酸丁酯、4-乙基甲苯、间/对二甲苯、甲苯、甲乙酮是涂料制造行业VOCs排放的典型物种;2)基于MIR值法的计算结果,芳香烃和OVOCs是涂料制造行业排放VOCs的主要活性组分,累计OFP贡献率达36.0%~99.8%,其中,4-乙基甲苯(52.1%)、氯乙烯(48.1%)、乙酸丁酯(47.9%)、乙酸乙酯(42.6%)、间/对二甲苯(41.3%)是各类涂料工艺废气中OFP贡献率最高的物质,除苯系物、乙酸酯类化合物外,氯乙烯、甲乙酮、四氢呋喃也是涂料制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活性物质;3)涂料制造企业车间的有组织废气VOCs排放量占全厂VOCs排放量的75.0%以上,其次是实验室废气,VOCs排放量为3.5%~16.8%。在VOCs实际排放量核算中,使用实测法的核算结果与物料衡算法接近,且计算简便,在正常运行时均低于许可排放限值;而产污系数法所核算数值较许可排放限值更高,在现阶段可作为一项惩罚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制药行业采用不同工艺生产不同产品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征,以及评估不同废气处理技术对VOCs排放的影响,以山东省淄博市两个典型制药企业A、B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处理技术的的VOCs样品,采用分歧系数法比较了不同排放环节的臭氧前体物(PAMs)源谱相似性;以非甲烷总烃(NMHC)表征了VOCs总体排放情况;应用实测法计算了制药行业的排放因子;选用净化效率这一指标评估了不同废气处理技术对VOC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淄博制药行业典型企业A、B的平均VOCs排放量为1.56 g∙kg−1,是《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限值的1/276。不同生产工艺下的PAMs排放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发酵类企业排放的PAMs以芳香烃和烷烃为主,经过RTO处理后,芳香烃类物质占比从49%升高到58%,其他物质占比均有降低,而经过“水喷淋+UV光氧”处理后,烷烃类物质占比从75%降低到69%,其它物质占比均有升高。化学合成类企业排放PAMs以烷烃为主,经过“冷凝+喷淋+活性炭吸附”处理后各类物质占比几乎无变化。不同处理技术对不同种类PAMs的净化效率不同,“UV光氧+水喷淋”更适用于污水站对VOCs和异味的去除,而RTO更适用于处理高浓度VOCs的废气。  相似文献   

14.
综合消费量、真实蒸气压和单物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MIR) 等影响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光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筛选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对其载运工具、装载方式、装载环节VOCs排放和治理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0种大宗挥发性有机液体整体以汽车装载为主,其次为船舶和火车,占比依次为53.6%、26.5%、19.8%;汽车装车基本建成油气回收,多数实现底部装载;火车装车油气回收较为普遍,但全部为上装,收集效率较低;装船建成油气回收设施较少。根据装载源项VOCs的治理现状、标准要求及减排潜力分析,提出我国当前装载环节VOCs减排策略:原油是目前装载环节重点管控物质,应加快各类装载方式油气回收进程;装载工具方面,应加快装船VOCs治理进度;治理措施方面,应重点加强VOCs收集效果的优化和监管。本研究可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装载环节的VOCs污染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复合型污染的前驱体。基于原辅料和生产工艺的角度,构建江苏省内人造板、印刷、电子、橡胶和塑料、制药、化工、喷涂为代表的典型工业行业VOCs成分谱。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MIR) 、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依据原辅料、产品和工艺的区别,分析各行业、企业VOCs 组分区别与臭氧生成潜势和二次颗粒物生成潜势。结果表明:橡胶和塑料行业单位OFP最高,约为4.09 g·g−1;SOA较高的印刷、制药、涂装、橡胶和塑料行业,其值约为1.5 g·g−1;通过MIR 和FAC 系数模型可知,橡胶和塑料行业是O3污染管控重点,印刷、制药、涂装、橡胶和塑料行业是二次气溶胶的管控重点。基于江苏省典型工业行业VOCs特征,分析我国现行VOCs治理技术指南推荐工艺与现存低效治理工艺的差异,以估算全国典型工业行业VOCs年产污量和污染特性减排潜力,可为VOCs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石化行业的成品油装载环节是有机污染物的重点排放源,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烷等。对我国某石化企业的汽油、航煤和柴油三类成品油在装载过程中外排的尾气进行了监测,并采用·OH损失速率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重点分析了装载过程中VOCs和甲烷的排放特征、大气反应活性及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成品油装载环节外排的VOCs以烷烃为主。每吨成品油在装载过程中排放的VOCs强度达到2.2~36.4 g,其中汽油排放强度最高。丁烷、戊烷和己烷等C4~C6烃是主要烷烃组分;丙酮是含量最高含氧物质;丁烯、异戊二烯和戊烯是最主要的烯烃组分。这类VOCs具有较高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大气活性与二甲苯活性相当。VOCs的OFP(即每克VOCs可产生的O3质量)达到1.4~2.7 g·g−1。航煤装载环节外排VOCs的反应活性与臭氧潜势高于汽油和柴油。装载环节外排VOCs的反应活性及臭氧生成潜势主要源于烷烃和烯烃组分,异戊烷、C4~C5烯烃和甲苯等是需优先控制的高活性物质。本研究可为石化企业从源头开展VOCs等有机污染物的精准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固定燃烧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07年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OH的反应是对流层臭氧形成的重要化学过程,是导致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根本原因。为建立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清单,选取了电力热力行业、钢铁行业和秸秆燃烧3个主要排放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7年,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总量为8 544.539 t,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秸秆燃烧,为6 317.115 t;其次是电力热力行业,为2 225.780 t;最小的是钢铁行业,为1.644 t。(2)沈阳市各区县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新民市、法库县、东陵区、康平县、辽中县、于洪区、苏家屯区、大东区、沈北新区、铁西区、沈河区、皇姑区、和平区;VOCs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大东区、沈河区、铁西区、东陵区、皇姑区、和平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沈北新区、新民市。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蓄热式氧化炉在燃烧时的热平衡关系、构建能量体系,针对某手套厂用于治理VOCs废气的蓄热式氧化炉(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采用美国空气净化产业协会提出的RTO燃料消耗量估算方法,评估了该手套厂RTO系统在理论工况下的热损失量和蒸汽产量,并额外计算了壁面耗散能量。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手套行业RTO蒸汽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RTO设备内部空间位置的能量分布。结果表明:前端收集系统设计时,单条产线的抽风量在6 000~8 000 m3·h−1是合理的范围。低风量运行时外壳热损失占比过大,已设计建成的大风量RTO不适宜在低风量下运行。当VOCs浓度上升时,蓄热体上层温度随之上升,对于源强波动大的VOCs废气,宜根据温度动态调控阀门的切换时间来控制蓄热体上层温度,使其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紫外光降解气态氯苯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光降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新型的废气处理技术.采用主波长为365 nm的500 W高压汞灯为光源,重点考察了空塔停留时间、氯苯初始浓度、反应介质等对氯苯光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苯初始浓度较低时.氯苯去除率随着空塔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升高.最大去除率达87%;而氯苯初始浓度过高时会使单位分子接受的光子和活性基团数量下降,引起氯苯去除率降低,空气介质中的O2和H2O在光照下可转化为活性基团.进而增强了光降解效果;而在氮气介质下光降解氯苯的效率大大降低,最大去除率仅为61%.在氯苯为0.36~8.64 mg/L时,紫外光降解氯苯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4辆处于静止状态下的车辆内部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研究,共定性检出了48种有机物,其中C6~C9之间的组分较多;并对VOCs的总浓度进行了定量,1#~4#车分别为1846、2289、1104和3146 μg/m^3;其中BTEX占VOCs总量的20%~30%;车内VOCs浓度与温度及车辆使用年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