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大气污染和酸雨的现状及预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区域酸沉降模式模拟了江苏省197年和2000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和酸沉降的空间分布,根据未来的能源规划,进一步预测了该省2005年和2010年的大气环境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江苏1997年SO2和S沉降污染较为严重的为苏北徐州、淮阴和苏南镇江、常州一带,而苏中地区尚不严重。SO2年均地面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镇江,为55μg/m^3,全省SO2排放140万t,折合成S为70万t,造成本地区S沉降46万t。未来的大气SO2浓度和S沉降呈现增加态势,考虑能源结构调整条件下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比不考虑的情形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酸雨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调查研究了浙江省酸雨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全省的酸雨污染呈增强趋势,从“六五”期间到“八五”期间,降水pH年均值从5.0以上降至4.7以下,酸雨率从35%升至63.3%,全省酸雨覆盖率达95%,而且酸雨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同时,对酸雨对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克里格插值与空间相关矩阵,研究厦门市SO2、NO2、PM10和PM2.5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取人口密度、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地表温度及植被指数等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划分研究区为生态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定量评价了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识别出各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染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减的空间特征,其主要受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SO2与除地表温度外的其他影响因数均有较强空间相关性,PM10和PM2.主要与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具有较强相关性,NO2则与道路面积比重的相关性最强,污染浓度与影响因数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增趋势;与按照行政区的划分相比,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划分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5.
基于机动车排放因子(MOVES)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建立了西安市2017年分辨率为1km×1km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7年西安市机动车污染物PM2.5、PM10、NOx(NO+NO2)、NO、NO2、N2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总量分别为126.1×10~4、138.2×10~4、2 884.2×10~4、2 577.8×10~4、306.4×10~4、27.9×10~4、1 281.2×10~4 kg;柴油车是PM2.5、PM10和NOx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80.2%、79.5%和75.8%;VOCs和N2O则主要来自汽油车,贡献率分别为74.2%、89.7%;总体看来,研究区域内不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这与西安市公路分布有关,PM2.5和NOx的排放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周边县区的高速路和国道,而VOCs的排放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二环及环内。 相似文献
6.
7.
将传统的碳排放因子法与人口权重分配法相结合,估算了2015年中国2 170个县域的碳排放量,并将县域分为高/低碳排放量-高/低碳排放强度的4种类型。分析表明:(1)县域的平均碳排放量为1 287×103 t,但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东高西低;81.58%的县域的碳排放强度在0.01~<1.05t/万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东南低。(2)低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类县域数量最多(占45.81%),在全国除东南沿海区域均有分布;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类县域分布在中国部分华北地区及东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也有少量分布;高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类县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类县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同时山西省境内也有较多分布。(3)整体看,中低收入、处于发展提速的中西部县域发展仍需预留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对于高收入的东部县域,则要提出更高的减排要求。 相似文献
8.
区域大气环境中PM_(2.5)/PM_(10)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提出了一种利用移动监测技术研究区域大气环境中PM2.5/PM10空间分布的方法,并在2004年12月进行了宁波市全市域PM2.5/PM10空间分布的研究.数据显示:相同路径所代表的地区PM2.5和PM10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多数路径上PM2.5与PM10数据的相关系数平方在0.95以上,而不同路径上PM2.5与PM10的比值不同.文中给出了宁波市PM2.5/PM10污染的空间分布图,直观地显示出PM2.5/PM10污染的空间分布情况,突出了污染的重点点位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以关中西部某铅锌厂周边农田为对象,研究了厂区周边土壤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重金属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厂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局部高度富集的特征。以厂区为中心,重金属水平分布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地势低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较高;重金属在垂直分布上主要富集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且随着深度的进一步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变化幅度减弱,基本趋于稳定。厂区周边Cd和Hg污染水平为重度污染,Pb污染水平为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重度。 相似文献
10.
11.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森林的破坏与片段化、湖泊面积缩小、水域污染、滩涂湿地围垦和物种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严重受协。在对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六氯苯在中国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中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多年六氯苯生产车间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中六氯苯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附近污染严重,六氯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5 911.95 mg/kg,平均为4 944.07 mg/kg,在风力作用下六氯苯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3 m土层(以表土层为基准,表土层以下的土层深度为负值)中六氯苯最高质量浓度为369.63 mg/kg.平均为54.77 mg/kg,六氯苯浓度较表土层迅速下降,六氯苯污染中心位置与表土层对应;-5 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黏土或淤泥质黏土,六氯苯浓度相对于- m土层反而升高.平均质量浓度为92.13 mg/kg.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氯苯的污染分布情况,污染中心位置向南移动,且六氯苯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模拟酸雨对大宝山尾矿淋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酸雨作用下,研究了大宝山尾矿中重金属Cd、Pb及Mn的释放规律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淋滤液不同酸度(pH为5.6、4.8、3.0)条件下,不同重金属呈现出不同的释放规律。随着淋滤量的增加,淋出液pH逐渐上升;Cd和Mn的释放可分为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2个阶段,Pb的释放速度一直相对稳定。随着淋滤液pH的降低,淋出液pH降低,重金属的释放量及释放速度增加;淋滤液pH对3种重金属释放的影响程度为Pb>Mn>Cd。Cd和Mn的释放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Elovich方程很好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优;Pb的释放可用双常数方程和零级动力学方程很好拟合。 相似文献
19.
20.
Acid rain is a problem of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oncerns worldwid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mpacts of simulated acid rain (SAR) on cation leaching from the Latosol in south China. Latosol is an acidic red soil and occurs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biom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y leaching the soil columns with the SAR at a pH range from 2.5 to 7.0 over a 21-day period. A linear increase in effluent K+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at the SAR pH 3.0, whereas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in effluent Na+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at all levels of the SAR pH. In general, leaching of Ca2+ and Mg2+ from the Latosol increased as the SAR pH decreased. There was a very good non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moval of soil K+ and the SAR pH (R2 = 0.91), a good non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moval of soil Mg+2 and the SAR pH (R2 = 0.83), a fairly good non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moval of soil Ca+2 and the SAR pH (R2 = 0.56), a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moval of soil Na+ and the SAR pH (R2 = 0.06). Our study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removal of soil cations such as K+, Ca+2, and Mg+2 can be quantified by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equations. In addition, impacts of the SAR on cation leaching depended not only on the SAR pH but also on the original soil p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