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目的.系统阐述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科学涵义,认为分区管理不能视为分级保护管理,与核心区相比,实验区的管理要求更高.提出功能区划应遵循保护第一,缓冲区与核心区景观同质,核心区与缓冲区生态完整,实验区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利于管护等原则.最后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的矛盾,实现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近12 a来昌黎保护区内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动状况,以及主要保护对象文昌鱼种群的变动和分布特征为调整依据;以适度扩大文昌鱼栖息地保护范围,逐渐恢复文昌鱼种群及其栖息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为调整目标;以实事求是、依法执行和利于管理兼顾开发为调整原则,开展了保护区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及海域范围调整论证研究工作。调整后的海域保护区总面积为224 km2,比调整前增加了7%。其中,海域核心区面积为95 km2,较调整前扩大了36%;海域缓冲区面积为129 km2,相比调整前减少了7%。保护区海上范围调整后,将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管理效能,有助于区内生态系统和保护对象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年的高分辨率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及中国环境系列卫星影像,选定农业、工业、旅游、养殖、交通等10余个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因子,提取并统计各因子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构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区域尺度下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的斑块数和面积而言,保护区受干扰最为突出的因子为农业活动;从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上来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格局基本一致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黑龙江省38个保护区中有70%以上的省级保护区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起到很好的隔离人类活动的作用;湿地及水域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数量最多也是受干扰最为突出的保护区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级空间规律为东北部三江平原区与西南部松嫩平原区干扰强度大,而西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地区与东南长白山丘陵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该种等级划分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与珍稀水禽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工程建设将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在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建设对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结构与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保护区共有动植物928种,其中植物238种,动物690种,植物以沼生植物为主,动物中昆虫、鸟类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高低存在空间差异性,动植物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天然湿地中,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村庄及公路分布较少。影响保护区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的因素主要为水分及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规  相似文献   

7.
正水生生物是一个重要生物资源类群,是改革开放以来受损最严重的资源类型之一。因分类阶元复杂、物种数量多、生境类型多样、环境敏感度高、与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监测研究难度大等原因,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管理实践证明,建立保护区是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农业部门已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湿地示范区保护体系。截止2014年,农业部系统已建立各类水生生物保  相似文献   

8.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茂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  李阳兵  谭秋 《地球与环境》2014,42(2):179-186
为促进保护区生态环境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2005、2010年茂兰地区高分辨率影像和1∶5万地形图,基于Arc 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移动窗口法、DEM,对茂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景观格局呈明显的5个团状高值区,中心区域异质性显著;2)从实验区到核心区,SHDI下降65%,ED降幅46.73%,LSI下降49.71%,PD下降40.21%,同时CONTAG上升43.95%,LPI上升达107.01%,景观由实验区团状、均衡、破碎化,向南部农用地随道路的延伸而镶嵌分布的格局转化,其中缓冲区整体空间密度高,异质性强;3)研究区人工景观集中分布在坡度0°~5°之间,自然景观以35°~45°向两侧递减,5°~25°间面积最小,实验区格局演化呈良性,要防止居民点向陡坡地区蔓延;缓冲区与核心区格局演化呈不合理,缓冲区不但要防止居民点向陡坡地区蔓延,还应合理规划道路、还林还草,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核心区毁林开荒现象较为严重,且农用地利用率低;4)造成格局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保护区发展的政策导向、特殊的地理形态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0.
高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产力和自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是生境破坏的主导因素,而生境破坏则日益威胁着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在具有重要自然保护意义的地区内农业扩张的可能性及影响,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有林部分和热带荒野地区的农业适宜性,尤其是拥有高密度特有种的区域.本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保护区域内6种作物类型的适宜性这些区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有保护区(如国家公园),保护区周围有10km以林带为主的缓冲区.分析表明,不论是在商业还是在基本生存方案中,大多数作物类型的适宜性都很低,但也有一些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适当的规划可使农业与生物多样性共存而不相互损害.  相似文献   

11.
为切实解决会泽黑颈鹤保护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该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方案。从保护目标、对象和性质,对保护区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影响方面分析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调整的适宜性,得出调整后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将明显增加,区划更为适宜,布局更显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扎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是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重要湿地,也是丹顶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的繁殖栖息地;滨州铁路于1903年建成,铁路在保护区范围纵向24.4 km,横向线位离保护区北边界59 km,南边界28 km,由于铁路两侧地形和铁路分割等特点,多年来探索铁路运营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本次对铁路两侧保护区范围内典型植被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扎龙湿地保护区管理和规划以及铁路环境保护现状管理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和完善的项目,对于恢复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证麋鹿的食物来源、提升保护区的安全及科研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被和野生动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等产生一定影响,在人工草场种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外来物种入侵的环境风险;针对上述影响,应采取避免、减缓、恢复和补偿、管理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保护区和保护对象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环境》1994,(7)
就地与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就地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目标的不同分成三类: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物种保护区、自然遗迹或文化遗产保护区。现在全国已建立七百多个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5.
根据纳板河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保护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1995年10月在盐城生物圈保护管理区召开。大会传达了塞维利亚第二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精神,讨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活动计划。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人与  相似文献   

17.
萨尔达尼亚-郎厄班海岸带是南非海岸资源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岸带作为一个可开发资源的前沿区域,如同世界上其它地区一样,迫切需要平衡发展和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学上的植被缓冲带和林荫道这两个概念业已成功地应用于自然保护实践中,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将它们应用到研究区,为植被缓冲区划分提供了依据.在本研究中,多重标准评估法将公众决策体现在构建缓冲区划分的客观模型中.感兴趣和受影响团体的代表参与了模型的构建和校准,最终确定了多功能植被缓冲带的空间范围.这样的植被缓冲带与一系列的功能标准相符,可以作为海岸带保护规划框架的一个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沼泽植被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高分辨率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沼泽植被群丛识别能力,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建立典型样区,通过低空无人机搭载的RGB及多光谱相机获取研究区正射影像,构建多维数据集并确立4种分类方案.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RF)算法,对输入的多维数据集进行变量选择和参数(mtry、ntree)调优,构建适合沼泽植被群丛尺度识别模型.结果表明:优化的面向对象的RF算法对沼泽湿地植被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95%的置信区间内,核心区方案四(结合了光谱波段、纹理特征、几何特征、位置特征、地表高程信息和植被指数)获得最高总体精度为87.12%,kappa系数为0.850,比方案二(结合了光谱波段、几何特征和位置特征)总体精度高12.27%,kappa系数高0.140;对于单一典型沼泽湿地植被识别精度中,芦苇获得最高的用户精度高于88%,生产者精度高于90%,小叶章的生产者精度高于85%,但是在核心区用户精度较低,仅为78%.该方法可以作为沼泽植被群丛识别的有效方法,为研究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论文综述了世界上自然资源保护区建立的方式及研究现状,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的概念,明确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形式、分类、内容、功能等。把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手段引入到保护区建设中,从生态产业的角度解决自然保护区面临的资金困难、环境与建设的矛盾、人才引进等问题,抓住药用植物生产与生态群落保护相辅相成的关系,以生产促保护,以保护促生产,从而实现保护区建设的经营管理模式突破。建立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是目前保护区建设和保护药用资源及生态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消息树     
《环境导报》2003,(10):42-44
国家加大三江源地区保护力度国家将投资25.5亿元,加大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建设力度。建设内容包括核心区禁牧移民工程、湿地保护和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野外巡护工程、草原草甸生态保护及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工程等。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m3,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这一地区。同时三江源区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