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选取兰州市地表水为研究对象,对兰州市地表水(黄河岸门桥断面)2009年-2014年全年各项水质平均值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更加综合的评价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科学的分析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兰州市地表水2009年-2014年环境质量呈日益改善的状态,2009年-2010年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属于V类,2010年-2014年兰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属于Ⅰ类,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总氮.  相似文献   

2.
以青岛市2001年至2010年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青岛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尚清洁状况,且在不断改善;受工业扬尘和建筑扬尘的影响,青岛市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之落后的工艺设备等原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以氮氧化物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日趋明显,因此,冬季采暖燃煤利用、机动车尾气控制及城市扬尘抑制仍是青岛市未来大气污染的治理重点,强化燃煤脱硫技术和改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宁  罗帮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4):373-375
根据2001~2004年广西沿海渔业生态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海水环境质量变迁、综合指数地理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与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儒艮保护区就控制为一类海水水质而言,海水处于受到污染的状态, Zn 、Cu、Pb是保护区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是重点监测、控制和治理的优先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全国重点城市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量控制是目前我国遏制污染趋势,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合理分配。文章依据基尼系数的基本概念,构建了重点城市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基尼系数法,评价各市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比较全国重点城市污染物排放的差距,为总量分配的调整提供依据,为衡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污染物COD和氨氮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的排放差距较大,城市环境保护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基尼系数逐渐变大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的污染治理需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为目标,加强环保队伍和环保能力两个建设(环保队伍素质建设、环保监测和环境监察能力建设、严格环评制度、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三废”治理、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14市2003-2012年10年期间主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为依据,分析当前该省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即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生活污染。要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是要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好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安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和降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做了初步分析 ,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最后指出积极改善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与消除各种污染物带来的水体污染,根据水环境治理的长期及短期目标所提出的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包含了质量标准项目、标准分析、标准限制、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等。本文通过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内涵的探析,重点提出标准体系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超载率是指环境质量现状超过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百分比。应用该种方法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从评价结果清晰地看出某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与理想值或目标值的差距。本论文在石家庄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分项测算的基础上,集成评价形成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的综合结果,进而对2015年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环境综合承载力均呈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济源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度),首先对济源市三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9种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把"十一五"末与"十五"末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地面水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确定水质类别、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类型,为制订宏观水环境决策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的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方法在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中存在评价因素单一,不能反映多种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综合影响等缺点,文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并结合熵值赋权法,选取SO2、NO2、PM10三个污染因子为评价参数,参照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计算污染因子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对2006年、2010年西安市区及其不同功能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作出客观综合评价并加以对比。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西安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Ⅱ级标准,较2006年无明显改善且有潜在污染加剧的趋势;西安市内交通区、工业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全市平均水平,是该市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PM10为西安市区最主要污染因子,在全市污染影响普遍,但近年NO2污染呈现的上升趋势也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区域复合污染现象突出,现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状况无法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当前总量控制策略以主要一次污染物减排量作为最终控制目标缺乏有效性,单一指标控制和属地管理模式使得区域总体和长期控制成本高昂。在总结美国非达标区污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应建立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确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污染控制策略,基于共同发展、区域联防联控的原则进行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方面,"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要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准标为基础,设定水体污染物的基准值,构建用于水体的一种环境质量评价的模型,利用快速模拟退火组合优化法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而得到一个对多种水污染物都适用的综合水体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公式。该公式形式简单,计算容易,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张荣鹏  张旭  王军  徐旭 《环境工程》2008,26(2):26-29
以某长大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Mobile模型和Gauss模型对隧道竖井污染物的排放进行计算,得到了主要污染物在近地二维平面上的一次扩散浓度。引入稀释空气因子的概念综合评价了污染物的环境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显著性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指出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在治理过程中应着重加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整个海域属轻度污染区,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表现为南高北低;但不同海域主要污染物变化较大,其中秦皇岛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PO43--P,唐山和沧州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DIN.   相似文献   

18.
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监测内容之一,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借测量数据来确定环境质量状况,定时、定点监测环境质量,并记录在册就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历史数据,还可以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科学研究也提供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鲁木齐市2004~2010年间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评价其大气环境质量,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SO2和PM10.NO2和PM10有上升趋势,SO2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主要阐述了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出现的污染物转化及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为彻底控制环境污染,探讨解决污染物转化及防治对策,改善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