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金属矿山选冶活动造成的矿区及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累积特征不同.为了解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和铁矿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的异同及污染状况,对区域内典型的金矿和铁矿矿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2种土壤中除As外的其它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金矿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铁矿矿区.相关性分析表明,金矿矿区土壤中Cu含量与Pb、Zn(p<0.01)及Cr、有机质(OM)含量(p<0.05)之间显著相关,pH值与Pb含量(p<0.01)及Hg含量(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铁矿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金矿尾砂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铁矿尾砂,与矿区土壤污染状况一致.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金铁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均已十分严重,金矿矿区土壤污染程度高于铁矿,金矿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Hg>Cd>Cr>Cu>Zn>Co>As;铁矿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Cd>Cr>Co>Cu>Zn>Hg>As.该研究数据可为同一区域内不同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胡永定 《环境科技》1989,2(2):19-23
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而土壤又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综合产物。在长期的风化成土过程中,受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几乎完全决定于成土母岩所经受的地球化学与土壤化学的风化过程,这种过程包  相似文献   

3.
海南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海南四种不同母质来源的土壤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砂岩母质外,海南省其它母质的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都高于全国土壤、世界土壤和地壳中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各母质类型土壤中Eu亏损明显。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最高,总量达419.42mg/kg。砂岩和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中LREE相对富集。LREE和HREE在不同母质来源的土壤剖面中的富集、迁移等地球化学行为不完全相同,这说明:土壤发育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不仅仅和成土过程、气候及其它地球化学因素有关,而且与母质也有重要的关系,母质往往制约着风化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孝荣  邵明安 《环境科学》2009,30(9):2741-2746
研究了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塬面、坡地、梯田和沟道土壤微量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以揭示不同地形条件下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地球化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全量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为小变异土壤性质,有效态和吸附态铁和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36%,为高度变异土壤性质;有效态和吸附态锌和铜属于中到高度变异.全量铁、锰和铜以沟道土壤较高,全锌、有效态和吸附态微量元素含量以塬面土壤较高.不同形态微量元素的剖面分布趋势取决于地形条件.不同地形下成土过程及不同地形条件所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全量微量元素的差异,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是不同地形条件下有效态和吸附态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钛是地球化学背景元素之一.同时,由于土壤与植物、粮食中钛的含量相差甚多,约10000倍,因此根据植物中钛的含量,可以判断采集的植物样品是否受到土壤的污染,这在植物、粮食的微量元素分析中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微量钛的测定主要采取比色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榆树市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GPS野外定点采取榆树市表层及深层土壤样品,采用XRF-X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元素的组成及含量,运用SPSS和EXCELL2003软件对榆树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必需的大量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为Al>K>Ca>Mg>N>P;土壤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Fe>Mn>Zn>B>Cu>Mo的特征;土壤有益元素含量具有Si>Na>Ni>Co的区域特征;土壤健康元素含量具有F>I>Se的区域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污染指数,查明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66,总体上属于背景水平,符合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相似文献   

7.
金山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1)成矿过程明显复杂于成岩过程 ,成矿作用中与Au关系最为密切的微量元素是Ag、As、Sb ,矿石中若干微量元素丰度低于区域含矿建造丰度 ,与产于动力变质环境下的韧性剪切带系列金矿床相似 ;(2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浅变质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含金建造 ,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为该矿床的后期加富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金山金矿床的层控特征与江南金成矿带中其它金矿极为相似 ;(3)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热流体、再循环大气水和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流体。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土壤有机质提升为核心的耕地质量提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但在有机质提升过程中土壤磷素的累积和转化特征仍不清楚.在等碳施用条件下,研究对比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对菜地不同土层土壤磷的累积、转化和迁移规律,以期同步实现有机质提高和磷肥高效管理.试验设置对照(不施肥)、农户传统施肥、生物炭、鸡粪、餐厨废弃物和玉米秸秆施用这6个处理,于辣椒收获期测定各处理下不同土层有效磷(Olsen-P)和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土壤磷组分、有机质(SOM)和pH等指标.在0~5 cm和5~10 cm土层中,农户传统施肥处理有效磷含量最高,4种有机物料处理下有效磷顺序依次为:秸秆>生物炭>鸡粪>餐厨废弃物,秸秆和生物炭处理较餐厨废弃物分别增加59.6%~67.3%和29.1%~36.9%.秸秆处理最易于提升土壤活性磷库,0~5 cm土层土壤活性磷较鸡粪和餐厨废弃物处理分别增加47.3%和35.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鸡粪处理的有效磷降低比例最少,20~30 cm土层有效磷占表土层的55.9%,而在其他3种物料处理下仅占16.0%~34.0%.和农户传统施肥相比,有机物料施用后pH显著升高0.18~0.36个单位,鸡粪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pH显著高于生物炭和秸秆(P<0.05).生物炭处理下SOM含量相比其他3种有机物料显著增加7.7%~17.6%.4种有机物料中,秸秆提高土壤活性磷库的效果最佳,有利于快速提升植物可利用磷;鸡粪处理下磷素最易向下迁移;在基于土壤地力提升的农田管理下,施用生物炭既有利于改善土壤酸碱度和提高SOM,也可避免磷素在耕层过量积累,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海南岛西部地区发育典型的5个砖红壤剖面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发现,5个剖面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Cu、Pb、Zn、As平均含量大多高于中国南方砖红壤的平均值,而Ni、Mo、Cd、Sn、Sb等微量元素则刚好相反。各剖面微量元素含量的纵向变化规律显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垂直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土壤母质的特征。受区内自然条件影响,区内土壤微量元素的垂向迁移能力相对较弱,而人类的工业活动、农业活动也可导致少量As、Cd、Pb等有害外源微量元素进入土壤并趋向于在土壤的浅层富集。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西藏高原36种元素的植物含量水平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利用吸收系数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定量描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原的土壤-植物系统中,亲硫元素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较亲铁元素活跃,植物元素的类型划分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系统研究了新疆乌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化探异常特征、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特征等 ,认为“三色”岩层和富含Pb、Zn、Ag、Cu、Sr等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基底是形成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物质前提。成矿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再分配特征更进一步证实了本区存在大规模的热卤水活动。与金顶铅锌矿床对比 ,二者的基底都富含金属元素 ,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元素相同、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元素组合类似。这些特征是本区寻找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十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乌拉根铅锌矿床和新发现的铅锌矿化点 (带 )均有规模大、强度高的Pb、Zn、Sr组合异常与之对应 ,预示本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阿克提什坎金矿床位于北阿尔泰诺尔特地区南缘东段 ,赋存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地层中。系统地研究了该金矿床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并应用等位线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行为 ,并对微量元素在热液蚀变过程中迁移的质量进行了计算 ,研究表明在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 ,微量元素尤其是Au、As等元素活动强烈 ,有较大的带入和带出 ,微量元素尤其是成矿元素表现出随蚀变程度加深变化量加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地质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对比及因子分析 ,明确成矿热液活动元素 ,区分不同地球化学类型的元素集群。研究表明 ,成矿热液活动源于花岗岩岩浆侵位 ,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及地下水在岩体热力驱动下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矿化热液活动体系 ,对区内地层产生广泛的蚀变影响 ,形成矿体、热液活动脉体及矿化热液活动元素对围岩地层的改造。成矿热液活动体系为开放系统 ,运动方式以构造断裂导流为主 ,孔隙渗透为次。  相似文献   

14.
淮北煤中12种有害微量元素在煤及其灰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有害微量元素在各煤层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在煤燃烧后的煤灰中所发生的迁移与富集情况,采集了淮北煤田不同煤层、不同深度的15个煤样,采用中子活化法对其原煤及灰分中的12 种微量元素(Ag, As,Ba, Co, Cr, Cu, Mn, Mo, Sb, Th, U, V)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处于n×10 6到n×10 5数量级范围内,不同煤层或同一煤层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不同;与全国和华北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相比,除Mn低于全国和华北的平均值外,As、Co、Mo、Sb、Th、U与之相近,而Ag、Ba、Cr、Cu、V高于全国和华北煤中的平均值;12种微量元素均在灰分中有所富集,而且富集能力序列为:Cu>Cr>Mn>Mo>Co>Ba>V>Th>As>U>Sb。  相似文献   

15.
地层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正在日益拓宽.但其中心任务仍然是研究地层及其各类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分散与富集规律。实际上,元素的集散可回答成矿作用曾否发生,尤其是成矿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问题.也就是地层含矿性的评价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湖州─长兴地区地层岩石样品化学元素光谱分析数据为基本素材,对该区各地层组进行比较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各地层层位中Au、Ag、Cu、Pb、Zn和B共六个成矿元素的丰度及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着重从地层中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与贫化、后期作用叠加强度、变化性以及元纱共生组合几个方面考察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分散与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地层含矿性评价的准则与标志,进而对地层的含矿性进行评价.以揭示本区主要矿产的可能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东部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斜长用问岩是分两期形成的,其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83±22Ma和756±97Ma,源区为类似于现在洋中脊型的地幔,说明在中元古代形成的裂谷此时已趋成熟,具有相当的规模。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特征也支持该认识。作者认为斜长用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或基性岩脉,是800~1000Ma(晋宁期)裂谷作用的产物,裂谷活动的扩张速率为2~5cm/a。  相似文献   

17.
详细研究了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系泥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微量元素在各剖面及不同层位变化相当复杂 ,但仍有一定规律 ,这种变化与其物源供应和沉积成岩环境有关。各样品稀土总量变化较大 ,以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总量最高 ;各泥岩样品轻稀土富集 ,Eu负异常 ,δEu介于 0 .4 4~0 .90之间。微量、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的变化 ,显示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 ,稀土分布模式显示源岩为粘土岩、花岗岩和中性岩的混合 ,两者示物源一致。元素的丰度及其比值 ,反映当时水介质环境大部分为海相 ,亦有部分为陆相 ,与其它相标志所表征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孟庆玲  姜岩 《环境工程》2017,35(6):44-48
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增大了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引入地下水的风险。针对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碱土金属元素,K、Na主要受入渗驱替作用控制,Ca、Mg在模拟含水层中可发生混合沉淀;对于痕量金属元素,回灌后受混合作用影响,Zn、Fe、Cd、Cr、Hg浓度趋近于再生水中的浓度,As、Ba、Pb浓度高于地下水及再生水,但溶出后As、Ba、Pb的质量浓度处于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范围内,对水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 ,对滇西雪山河变质岩群的岩性组合、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 :该岩群具有Cu、LREE富集和Ce亏损的特点 ,且为区内铜 (金 )矿 (床 )点的主要矿源层  相似文献   

20.
湘西湘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是金锑砷等金属矿床的重要产出层位。岩石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于认识矿源层以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单一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地质体中元素含量趋向于正态分布的认识 ,对于湘西湘中的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新元古界的板溪群和震旦系是Au、Sb、As的重要含矿建造 ;Pb在奥陶系、志留系中显著富集 ;Hg在寒武系和奥陶系中明显富集。古生代各地层中Sb、As、Hg、Au等成矿元素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成矿作用的影响 ,泥盆系和石炭系中Sb、As的高平均含量是由成矿叠加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