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为提高赤泥的资源化利用及抗生素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以酸化赤泥为吸附剂、环丙沙星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条件、特征和机理.采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设计方法,以吸附温度、溶液pH值、环丙沙星初始浓度、酸化赤泥投加量为自变量,吸附量为响应值建立4因素3水平优化模型,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并对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模型、热力学特性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值、环丙沙星初始浓度、酸化赤泥投加量为影响吸附量的显著因素.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pH=3.04、环丙沙星初始浓度29.20mg/L,酸化赤泥投加量3.40g/L,预测最大吸附量为7.30mg/g.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过程遵循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Freundi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经过拟合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90和7.35mg/g.根据Van Tehoff公式计算吸附热力学状态函数ΔG0为-82.13~-94.37kJ/mol、ΔS0为0.61J/(mol·K)、ΔH0为100.25KJ/mol,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FTIR表明环丙沙星分子中-COO与酸化赤泥的Al-O键发生络合反应,C=O与Fe-O键发生微弱的静电或内球面键合作用.研究表明,酸化赤泥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廉价吸附剂,可用于处理抗生素污染废水.  相似文献   

2.
K+对Fe(Ⅵ)生成的稳定促进作用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生成高铁酸盐反应过程中K 对Fe(Ⅵ)的稳定促进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大于50℃时.K 比Na 更有利于高铁酸盐的生成.K 促进高铁酸盐溶液生成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在生成高铁酸盐反应过程中,增加K 浓度能提高高铁酸盐的产率,并且随着硝酸铁投加量的增加,K 影响显著.在硝酸铁投加量为85 g/L时,采用4.4 mol/L KOH制备的Fe(Ⅵ)浓度为0.05 mol/L;加入2 mol/L K 后,Fe(Ⅵ)浓度增加到0.15 mol/L.K 对高铁酸盐溶液生成浓度的影响在硝酸铁投加量大于75 g/L,反应温度低于55℃,CIO-浓度低于1.16 mol/L时较为显著.K 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部分碱度,降低OH-用量.在反应过程中K 能包裹在FeO24-周围,减少Fe3 与FeO24- 接触,从而减缓Fe3 对FeO24-的催化分解作用;同时K 能与FeO24-生成K2 FeO4)晶体沉淀析出,降低溶液中FeO24-浓度,Fe(Ⅵ)分解速率减缓,稳定性增加,Fe(Ⅵ)生成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超声技术降解酸性红B废水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以酸性红B染料模拟废水为对象,考察了废水浓度、pH、超声时间、NaCl投加量及曝气等因素对其超声降解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红B降解率与超声时间基本上成线性关系;初始浓度高,降解率大;pH值增大,降解率减小;当溶液中NaCl投加量从0 增加到1g/L,降解率从43% 增加到近90% ;再增加溶液中NaCl的浓度,对其降解率影响不大;水浴温度升高,酸性红B降解率增大;曝气及H22 投加量对其降解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赤泥在砷渣的水泥固定/稳定化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泥、赤泥固定/稳定化处理含砷废渣,研究了水泥用量、赤泥掺加比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固化体的As浸出浓度随水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最佳水泥用量为0.5 g·g-1,此时浸出浓度为2.08 mg·L-1,满足安全填埋标准;As浸出浓度随赤泥掺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抗压强度则随之降低,最佳的赤泥掺加量为30%,此时浸出浓度为2.05 mg·L-1。  相似文献   

5.
以焚烧飞灰为主要原料,采用灰熔点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掺加SiO2(以w计)对焚烧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利用CASTEP模块模拟计算生成矿物的反应活性. 结果表明,当w(SiO2)为29.14%时,焚烧飞灰流动温度为1 355 ℃,比原灰降低了近200 ℃,熔融特征温度随w(SiO2)增加而上升. 将焚烧飞灰熔融并热处理后得到微晶玻璃,其矿物质组成为硅灰石、假硅灰石、钙铝黄长石、钙铁榴石、硬石膏和三型钾霞石等. 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假硅灰石、钙铝黄长石和钙铁榴石形成能高,属耐熔矿物,而硅灰石、硬石膏和三型钾霞石等助熔矿物的低共熔会导致灰熔融温度降低. SiO2/CaO(质量比,下同)<1时,过量的Ca2+易与活性氧发生集聚反应,形成热稳定性好的假硅灰石;SiO2/CaO接近于1时,生成以硅灰石为主晶相的助熔矿物,硅灰石形成能为-41.67 eV,低于其他矿物,并且晶体氧原子中活性氧比例达到77.78%;当SiO2/CaO>1时,大量无定形SiO2及方石英(非活性氧)的存在致使灰熔融温度升高. 硅酸盐矿物熔体中非活性氧(Si—O—Si)和活性氧(Si—O,自由氧)占氧原子比例的变化是焚烧飞灰熔融特性改变的内因.   相似文献   

6.
以拜耳法赤泥为吸附剂,研究了赤泥对Mn2+和NH4+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关系,分析了p H、温度、赤泥投入量、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以及吸附前后赤泥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在20 m L,p H为5.60的溶液中,投加0.5 g赤泥,50℃,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赤泥吸附Mn2+和NH4+的效率分别达到99.3%、94.7%,单位质量赤泥吸附量分别为4.05、3.79 mg/g。温度、赤泥投入量、吸附时间的增加有助于提高赤泥对Mn2+和NH4+的吸附效率。赤泥吸附Mn2+和NH4+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Mn2+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NH4+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赤泥吸附Mn2+和NH4+是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2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碱性热水解技术分离城市污水厂污泥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设计单因素试验研究了Na OH投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 OH投加量升高,无机物先增多后减少,有机物变化趋势反之;反应温度升高,无机物变化不一致,有机物含量减少;反应时间延长,无机物增多,有机物减少。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Na OH投加量10%、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固相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分别为76.6%和23.4%,液相中COD、NH3-N、TN和TP分别为139 733,446,3 326,238 mg/L。由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结果可知,反应后细胞结构破碎,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被释放减少;由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可知,反应后金属元素含量增加;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解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均有减少。  相似文献   

8.
在内径32mm的鼓泡流化床焚烧炉中,以含三氯乙醛有机废水为研究对象,在700-9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含氯有机废水的焚烧及脱氯试验。研究了有机氯转化为HCI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温度的升高,CI-HCI的转化率增加,900℃时CI-HCI的转化率达到98.5%,进行了高温下加CaO脱除HCI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HCI脱率下降;在相同温度下,随着Ca/CI比的增中,HCI脱除率增加。通过对生成产物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AX)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的结果,解释了高温下CaO脱除HCI的效果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AlCl_3改性麦糟和Na OH改性麦糟分别处理酸性湖蓝A和碱性湖蓝BB,研究了不同pH、吸附剂投加量、时间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麦糟对酸性湖蓝A吸附反应的最佳条件在室温下,初始染料色度为500倍,溶液pH为3,吸附剂投加量5 g/L,反应时间30 min,脱色率达93%;改性麦糟对碱性湖蓝BB吸附反应的最佳条件在室温下,初始染料色度为500倍,溶液pH为9,吸附剂投加量3 g/L,反应时间30 min,脱色率达99%。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实验处理后废水色度在50倍以下,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利用管式间歇反应器对废液晶显示器中的偏光片进行水热降解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的用量和氧化剂对液相有机碳和偏光片分解率的影响,并对反应后的液相产物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氧化剂的投加量均对偏光片的分解率具有显著影响;液相产物中的TOC随着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用水量和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都存在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300℃,反应时间为5 min,H2O(230%)的投加量为0.2 mL时,TOC高达14 586 mg/L,此时,偏光片中的碳元素向水相转化的迁移量最多,液相产物中有乙二酸、乳酸、乙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等有机酸以及甘油醛和5-羟甲基-2-糠醛(HMF)生成,最有利于废弃偏光片后续水热资源化处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媒体大量崛起,快速蔓延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只有挑战,同时伴随着一定的机遇。微博是一种新出现的网络社交平台,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在本文中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势在必行。传统的决策方式在存在许多不足,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经济目标上,环境保护部门与有关部门相互关系上以及工作措施上体现综合决策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概要评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和延缓全球变暖的角度阐述了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这次世界峰会能源谈判的角度分析了能源问题的艰巨性。最后,对中国应取的立场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From cell extracts of the archaebacterium Methanobacterium thermoautotrophicum 11 putative precursors of the pseudomurein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isolated intermediates, a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the pseudomurein is proposed. Compared to the eubacterial murein the biosynthetic stages follow different pathways as indi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a nucleotide-activated disaccharide and nucleotide-activated peptides.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我国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并没有关于知情权的明文规定.本文从知情权的概念、确认知情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障知情权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试就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知情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我国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应该通过建立与信息公开、新闻自由、隐私权密切相关的法律去实现,以使知情权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一所学校的文化与所处的地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创新"、"兼容"、"务实"的文化特质有着重要的教育意蕴,为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Biomimetics is a rapidly growing field both as an academic and as an applied discipline. This paper giv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iscipline before it describes three approaches to biomimetics: the mechanism-driven,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mechanism; the focused organism-driven,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one function in a model organism; and the integrative organism-driven approach, where multiple functions of a model organism provide inspiration. The first two are established approaches and include many modern studies and the famous biomimetic discoveries of Velcro and the Lotus-Effect, whereas the last approach is not yet well recogniz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ive organism-driven approach are discussed using the ragworms as a case study. A morphological and locomotory study of these marine polychaetes reveals their biomimetic potential, which includes using their ability to move in slippery substrates as inspiration for novel endoscopes, using their compound setae as models for passive friction structures and using their three gaits, slow crawling, fast crawling, and swimming as well as their rapid burrowing technique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displacement pumps and multifunctional rob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