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线超声清洗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功率超声波实现了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在线超声清洗,考察在线超声清洗对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超声清洗能有效控制膜污染,但也会导致污泥浓度和污泥活性降低,混合液过滤性能变差,上清液有机物浓度上升,污泥絮体结构破解。污泥混合液特性的恶化必然会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的稳定运行,不利于膜污染的控制。为了避免混合液特性过度恶化,每次超声清洗时间应该控制在1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2.
在线超声对膜-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线超声控制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通过测定活性污泥混合液絮体粒径、胞外多聚物含量、上清液有机物浓度、污泥浓度和黏度的变化,探讨了超声波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超声使污泥絮体破碎,其平均粒径与未施加超声波的系统相比降低约20μm左右;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降低(28±5)mg·g-1左右,致使混合液上清液TOC增加;但同时超声波的施加可以降低污泥浓度和混合液黏度,使混合液膜过滤性得到改善,有助于膜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贫营养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运行16d,未向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投加营养物质,对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污泥颗粒粒径分布(PSD)、胞外聚合物(EPS)、SMP相对分子量分布(MWDs)进行了定期监测.修正的污染指数(MFI)用来考察与SMP和EPS相关的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结果表明,MFI值由1.8′104迅速增加到7.3′104s/L2,说明长时间的内源代谢过程对MBR内污泥混合液可滤性有负面的影响.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SMP相对分子量>10kDa的大分子有机物和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的增加,将严重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  相似文献   

4.
臭氧作用改善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膜过滤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利用臭氧作为调控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方法,采用小膜过滤装置测定臭氧作用后混合液的膜过滤性变化,并通过测定混合液MLSS、胞外多聚物(EPS)含量、絮体粒径、上清液胶体有机物浓度、黏度的变化,探讨了混合液膜过滤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低于8.5mg/L条件下,混合液的膜过滤性得到改善.臭氧对混合液的主要作用是氧化污泥絮体表面的部分EPS,使污泥絮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引起絮体再絮凝,絮体粒径增大,上清液胶体有机物浓度和黏度减少,从而改善混合液的膜过滤性质.  相似文献   

5.
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研究了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影响.2套MBR采用恒流出水模式连续运行60 d,曝气强度分别为500及100 L/h,应用死端过滤装置来检测不同阶段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实验中对不同曝气强度下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分子质量分布、颗粒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过高的曝气强度将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增加了膜污染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曝气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0的SMP浓度的增加,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浓度直接影响了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过高的曝气强度也导致了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和EPS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低温时污泥膨胀对MBR中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任南琪  刘娇  王秀蘅 《环境科学》2009,30(1):155-159
通过一体式膜生物反应装置考察了在低温条件下发生污泥膨胀过程中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和膜污染的情况,并从微生物角度分析了引起膜污染的因素.结果表明,低温时COD上清液和出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和92%,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后去除率变化不大.MBR中丝状菌污泥膨胀形成的过程中,污泥沉降性变差,丝状菌丰度(FI)由2增加到5,丝状菌伸出絮体形成网状结构.低温时膜操作压力随时间呈直线变化,膜组件的水力清洗周期为15 d.在丝状菌大量繁殖时缩短到7 d,膜污染严重.通过测定活性污泥的特性,发现膨胀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总量是正常污泥的3倍,污泥絮体相对疏水性(RH)随FI的提高而增大.EPS和RH增大后会引起更多物质沉积到膜表面,使膜污染速率提高,膜的运行周期变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混合液粘度、Zeta电位、污泥絮体形态也是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曹效鑫  魏春海  黄霞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1):1443-1447
通过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影响.在2种类型的污泥(膨胀污泥和非膨胀)中,投加适量PAC可以减轻膜污染,表现为临界膜通量的提高和连续运行中膜污染增长速率的降低.当污泥性质和浓度不同时,最佳PAC投加范围亦不同.PAC投量过大会引起临界通量下降.PAC的投加显著降低了混合液中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减轻了溶解性物质的吸附和膜孔堵塞污染,并改善了絮体结构.污泥比阻与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能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能的快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盐废水膜面污染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李彬  王志伟  安莹  吴志超 《环境科学》2014,35(2):643-650
研究MBR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处理高盐废水的膜面污染物特征.结果表明,稳定运行121 d后,MBR对有机物和NH+4-N去除率稳定,出水效果良好;污泥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挥发性固体含量(VSS)/固体含量(SS)的下降,污泥体积指数(SVI)下降,表明污泥中无机成分含量增加,絮体更为紧密,沉降性能变好;污泥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蛋白质所占比例降低,腐殖酸所占比例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结果表明膜面存在无机污染物,其主要组成元素为Na、Al、Mg、Ca、K、Fe、Ti、Cr、W、Si和Cl;凝胶过滤色谱(GFC)分析表明,SMP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膜截留并累积是形成膜污染的原因之一;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表明,膜面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糖类、蛋白质和腐殖酸;膜污染物组分质量分析说明在处理高盐废水时无机膜污染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水力学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膜污染是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采用水动力学方法是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方法。在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对不同曝气强度下膜污染的发展速率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污泥浓度均存在一个经济曝气强度,其大小随污泥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膜生物反应器在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运行可控制膜污染的发展;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一个临界污泥浓度,其值为5.15g/L。对应于临界污泥浓度,并且污泥絮体在膜面可形成比较稳定的动态膜,膜过滤压差上升的速率最慢,膜生物反应器在此临界污泥浓度条件下运行膜污染发展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10.
污泥性质对动态膜形成和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体式尼龙筛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为研究体系,探讨了正常污泥、膨胀污泥和解体污泥的动态膜形成和膜污染特点,并从胞外聚合物(EPS)、相对疏水性(RH)、污泥混合液粘度(μ)、接触角这些物化性质角度定量研究膜污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膨胀污泥由于丝状菌累积导致严重的泥饼层污染;解体污泥由于胶体颗粒和可溶性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11.
胞外聚合物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上海市城市内河水的试验,研究了反应器混合液中和2种疏水性不同的膜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量、组成、污泥特性及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液污泥中的溶解性EPS和固着性EPS比膜上污泥多,不同污泥的固着性EPS组分中蛋白质(EPSP)/多糖(EPSC)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混合液污泥〈亲水膜污泥〈疏水膜污泥.疏水膜污泥中溶解性EPS比亲水膜多,溶解性EPS和固着性EPS量及组分均有很大差异.混合液污泥的EPS流动性大,疏水性膜上污泥EPS的流动性较大.溶解性EPS对污泥特性及膜过滤性能影响较大.SMBR中亲、疏水性膜片上黏附的污泥的相对疏水性分别为53%、59%.比较2种膜片通量的变化发现,疏水性膜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2.
生物膜MBR反应器和MBR反应器处理洗涤废水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比较生物膜MBR反应器和MBR反应器处理洗涤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对COD、LAS及氨氮的去除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和MBR反应器相比,生物膜MBR反应器的运行条件要好。生物膜MBR反应器的运行条件:水力停留时间(HRT)4~4.5h,气水比351∶,而MBR反应器的运行条件:水力停留时间(HRT)9~10h,气水比451∶。通过两个反应器抗冲击负荷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相同的条件下,就膜生物反应器的上清液而言,生物膜MBR反应器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3.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累积行为及其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操作运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90 d的实验过程中,对总有机碳(TOC)、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Ds)、比耗氧速率(SOUR)进行定期监测,采用死端过滤实验来检测SMP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MBR上清液中SMP出现明显累积;随着实验运行,SMP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浓度增加显著;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SMP相比,此部分SMP对污泥活性和膜污染影响较大,对SMBR的出水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MBR中微生物演变及其对膜污染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膜污染是制约膜生物反应器(MBR)应用的重要因素,对膜污染机理以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对MBR中微型动物演变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随运行时间的延长MBR中优势种群依次为游动型纤毛虫、累枝虫和钟虫、表壳虫、红斑瓢体虫。优势种群对污泥状态具有指示作用,而污泥状态对膜污染有着直接影响,污泥状态恶化时膜污染速度约为污泥状态良好时的6倍。  相似文献   

15.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 (MBR)是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文章介绍了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对各种特种废水的处理效果 ,详细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速率都有很大的影响。采用两套相同的MBR蓑置在冬季运行,其中一套维持20℃的恒温,另一套水温与周围环境相同。对两套装置处理效果及膜污染速率进行对比,并通过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F)、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污泥粒径分布扣膜面污染物的比较,分析温度对MBR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对污染物的截留能有效补偿低温时微生物作用的不足,因此低温对出水水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低温时虽然SMP和EPS的释放增加,但并没有引起膜污来的加剧。相反地,低温时污泥粒径较高温时小,而粒径较大的颗粒更易沉积于膜表面,因此低温时膜面固体物质含量较低,膜污染速率反而比高温时低。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运行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常规膜生物反应器(CMBR)和生物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MBR)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对其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h、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0d时,HMBR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对COD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1%和98.5%,比CMBR分别提高了4.6%和3.8%;HMBR能够有效去除营养物质,对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8%、50.9%和82.2%,比CMBR分别提高了5.4%、13.8%和0.9%;HMBR表现出了良好的膜污染控制能力,当跨膜压差(TMP)到达20kPa时,HMBR运行了143d而CMBR仅运行了57d。  相似文献   

18.
通过长期运行实验,对比研究了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gas-water alternative membrane bioreactor,AMBR)和传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两反应器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较为类似,去除率均高于96%;SMBR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以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为主,而AMBR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量很少,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附着于中空纤维膜表面微生物的作用.但AMBR比SMBR具有明显的反硝化脱氮优势,AMBR对TN的去除率为76.94%,远高于SMBR的52.41%.此外,通过两反应器长期运行过膜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AMBR比SMBR具有更好的抗膜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9.
Bioaugmentation with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GEMs)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for enhanced removal of recalcitrant pollutants was explored. An atrazine-degrad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 (GEM)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inoculated into an MBR and the effects of such a bioaugmentation strategy on atrazin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razine removal was improved greatly in the bioaugmented MBR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system. After a start-up period of 6 days, average 94.7% of atrazine was removed in bioaugmented MBR when atrazine concentration of influent was 14.5 mg/L. The volumetric removal rates increased linearly followed by atrazine loading increase and the maximum was 65.5 mg/(L·d). No negative effects were found on COD removal although carbon oxidation activity of bioaugmented sludg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mmon sludge. After inoculation, adsorption to sludge flocs was favorable for GEM survival. The GEM population size initially decreased shortly and then was kept constant at about 104–105 CFU/mL. Predation of micro-organis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ay of the GEM population. GEM leakage from MBR was less than 102 CFU/mL initially and was then undetectable. In contrast, in a conventionally activated sludge bioreactor (CAS), sludge bulking occurred possibly due to atrazine exposure, resulting in bioaugmentation failure and serious GEM leakage. So MBR was superior to CAS in atrazine bioaugmentation treatment using GEM.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The membrane bioreactors (MBRs) have shown many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which apply membrane modules instead of the secondary settle tank to make a better separation of the solids and liquid and have been g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