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何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环境善治是生物多样性破坏区域恢复和保护的有效模式,并进一步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创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主流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创新和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传统生态自然观是环境善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 《环境保护》2016,(3):30-34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在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挑战,进一步介绍了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相应地提出了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主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碳汇,从而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韧性,同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增益,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协同推进的主要切入点,建议将NbS的核心理念融入气候政策制定—实施—成效评估全过程,强化科技、经济等政策参与联动,通过NbS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提升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受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保护方式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我国常用的保护方法有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计划和保护行动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纳板河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保护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组织及一些国家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议定书,完善管理体制及资金机制,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仍未得到遏制,"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难以如期实现。本文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存在的主要挑战,提出制定切实可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政策建议,为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CALENDAR日历联合国大会在2000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由此"生物多样性日"诞生,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诚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共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  相似文献   

8.
20年来,人们一直把保护的目的更多地集中在"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上,强调物种丧失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一直是建立公园和保护区,以保护那些"热点地区",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的热带地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常常还包括建立保护区之间的联系,以允许生物在保护区之间移动.这种方法已经得以法规化,例如<美国濒危物种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inthe United States)>和<生物多样性公约(Biodiversity Treaty)>.这两个法案都逐一列出了应当保护的濒危物种,但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做法可能是适当的,但是作为拥有60亿人口、掌握着毁灭性技术、为了直接的人类利益而事实上开发了所有的地球资源的世界性保护活动,却是不充分的.作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栖息地,生物圈的功能正在迅速衰退,这并不是因为物种的消失,而是因为自然群落的不断贫化,这种贫化是由于全球性、普遍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慢性破坏而产生的.这种自然群落的贫化导致了演变中的环境功能的紊乱,功能紊乱的累积,最后导致了物种的消失.其实,远在物种消失这一问题变得如此重要之前,局地的生物生态型就受到损失了,这在遗传学上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它们赖以发育的自然群落就变得贫化,功能出现了紊乱.最明显的影响是气候上的,这是每一个生态系统都经历的环境的全球变化.自然保护区的最精细、最谨慎的连结方式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其环境气候发生了改变,而且生物多样性将大幅度丧失.尽管所建立的公园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丧失,但是在这之前,人类环境就将遭受显著破坏.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保存景观(以及水体)的功能整体性.其重点往往是地球上天然林区的森林,因为森林占据了地球上很大的面积,而且对环境的每一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在大多数地方,功能的整体需要85%或以上的天然林区结构的整体性.当然,这还需要科学界的客观测定和定义.这样看来,自然保护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并不是所谓的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而是人类环境功能整体性的保存,其核心目的是要求我们以民主形式建立的政府,定义并保护公共利益.现在已经不是迫切需要科学界和保护界认识这种转变、定义新的保护目的以及将这种转变告诉公众的时候了,而是迫切需要政府承担起在这样的责任,即在一个可以栖息的生物圈之中保护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开发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命令和经济政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工具,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系统正确反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引导经济主体做出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已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命令的有力补充。西方国家已积累了较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环境财税政策、生物多样性补偿、绿色产品市场和生物多样性惠益等几大类,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以单纯保护的行政命令为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较为滞后,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特点和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实践,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政策的不足,并从政策主要建设方向以及政策工作需求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一是加快环境财税改革;二是在坚持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前提下探索生物多样性补偿;三是在农产品"三品一标"系统基础上推动绿色产品标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同时推动政府对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产品的绿色公共采购;四是加大生物多样性惠益分享的基础工作力度,尽快落实数据调查工作;五是围绕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调查积累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等领域,加快构筑生物多样性经济政策工作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高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产力和自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是生境破坏的主导因素,而生境破坏则日益威胁着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在具有重要自然保护意义的地区内农业扩张的可能性及影响,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有林部分和热带荒野地区的农业适宜性,尤其是拥有高密度特有种的区域.本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保护区域内6种作物类型的适宜性这些区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有保护区(如国家公园),保护区周围有10km以林带为主的缓冲区.分析表明,不论是在商业还是在基本生存方案中,大多数作物类型的适宜性都很低,但也有一些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适当的规划可使农业与生物多样性共存而不相互损害.  相似文献   

11.
戴亚南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4):11-13,10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关系往往难以协调。本文以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别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反而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的旅游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及其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喆  吴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4):839-85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充分的资金保障。为了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状况,构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本体系,系统估算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结果显示:(1)以2014年数据估算,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为5049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0.78%,远低于环境损害成本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约为85.91亿元,意味着为了达到最基本的管理标准,每年所需的管理资金量,但实际的总体投入远低于管理资金需求,保护区的总体资金缺口较大,且资金配置不均衡,地方级保护区需加强经费保障;(3)管理成本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护区生态价值高、管理资金需求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应适当倾斜;(4)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的机会成本达到4963亿元,反映出保护区建设带给地方的巨大经济压力,但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缺口较大,政府亟需完善面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decades, the growing need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different means of achieving it have been defined i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rocedures regulated by governments and parliaments on the one hand, and in governance processes run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 on the other. In local contexts, however, people perceive the abstract phenomen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and through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positions. We examine Finnish forest owner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nsider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se perceptions with national conservation policy. Our work is based on a survey of forest owners and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y documents. We found that the perceptions of forest owners and the document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policy had elements that both overlapped and contradicted each other, thus reflecting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forest ownership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oreover, the national Forest Biodiversity Program – an outcome of a multilateral governance process – was more successful in combining conservation policy with various perspectives of forest owners than was the authoritatively formulated Nature Conservation Act and Decree.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governance processes can address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然保护区制度建立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种类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功能体制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得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保护区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难以用现有手段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要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而协议保护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协议保护在中国的初期应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中因经济开发造成的保护困境和协议保护的特点及范例分析,阐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实施协议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Naturereserveconstructionanditscontributiontoth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Chinamainland¥JiangMingkang;XueDayuan(NanjingInstit...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健  刘昊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91-2101
论文利用2008年自然保护区数据,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重点从机会成本和保护资金的角度探求影响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因素。论文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是既有政策下地方政府符合经济理性的选择,机会成本对自然保护区决策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在自然保护决策中不容忽视。目前的空间分布也揭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资金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资金机制可能成为推动地方政府在自然保护中管理失效的制度根源。国家应该将自然保护区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并对不同压力状态下的自然保护区在资金机制上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获得更好的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适合于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将保护区的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隔离的做法无法实现真正的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展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文章提出了确定开发等级、生态规划、容量限制、功能分区、突出保护主题及公平发展等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19.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遗迹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成因多解性等特点。探讨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有关分类问题:①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兼为“地质遗迹”和“古文物”的双重属性,导致自然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交叉,按溯及既往原则提出供比较选择的处理方案;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中的地位,强调古、今生物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地质遗迹的宏观背景意义;③自然遗迹的“生命周期”现象对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类和管理的意义。对续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