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E·F 《环境》1996,(5)
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自然生态的平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才能做到人类发展。科技进步与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和谐协调呢?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泽及后代、造福于人类的未来呢?这正是此作品给于我们的深刻喻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宽厚的,她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地球是无私的,她对人类总是倾其所有,奉献出自身的精华。人类为了生存,对待地球却像不孝子女对待母亲,报之以垃圾、伤害,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历史既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历史,也是环境遭受破坏的历史。当今我国由于资源开发过度,沙漠化威胁加剧等原因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工业化所伴随的副产品也构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在日益恶化。严峻的现实敲响了危机的警钟──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在下沉。“天塌地陷”是…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弧,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资源的80畅。海洋生物提供给人类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是多糖.琼脂的来源;可以提取肥料,是农作物产量刺激素的来源;是畜牧业、养殖业产量刺激素及高效杀虫药的来源;也是各种化学元素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国家,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领域,当代中国环境保护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思考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过程,城市环境保护之路的探索和思考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实践. 城市凝结着历史辉煌,也孕育着未来希望.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给人们创造了便利的生活条件,积累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提供了实现人类梦想的舞台.我国的城市发展注重继承与创新,城市化进程具有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5.
未来的城市     
城市化为地球陆地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当前世界上有42%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中生活。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不能离开大自然。然而,现代城市环境的突出弊病,就是由于人口、工业、建筑的高度集中,导致的由物理因素为主体的人工环境基调主  相似文献   

6.
跨越千年的地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科学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创新,都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地质科学最引入注目的突破,是板块构造、地球成像和对人类影响地球的认识这三方面的重大发展,正基于此,作者认为:21世纪的地质科学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信息革命为契机,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全球变化预测、安全供水和水资源科学管理、保证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减轻地质灾害,城市化与城市地学、矿山环境保护、生态地学、影响人  相似文献   

7.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50%。再过40年,这个数字将有可能上升到70%。这种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趋势预示了人类和地球未来发展的方向。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开幕的世博会就紧扣城市话题,并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了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不过,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将会遇到许多问  相似文献   

8.
何喜 《环境保护》2006,(21):4-6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国自然保护区50年的发展? 周生贤:实践证明,建设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人类面对生存挑战时做出的明智选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建立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宜居地球、碳中和与全球可持续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世标志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伴随碳排放快速增加和下垫面改变,对地球表层影响加剧,地球宜居性遭受破坏。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建设宜居地球的关键举措。基于多源数据对全球大规模城市化的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进行多维度刻画,对碳排放与城市化关联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增长呈分化趋势,城市规模结构整体增长,规模增长的空间热点集中在东南亚以及非洲中东部等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2)全球城镇用地显著增长,自1992年的36.4 km2增长至2018年的79.3万 km2,增长率达126.0%。同期,亚洲增长占比45.4%,是全球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地区。(3)伴随快速城市化全球能源碳排放迅速增长,2018年碳排放量达到376.7亿t CO2,自1970年增长219.1亿t CO2,其中,结构上电力部门增长占比45.8%、地区上亚洲增长占比84.3%。城市化率、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关联呈分异特征,高城市化率、高收入国家间分异显著。呼吁建立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探究“碳中和—宜居地球—可持续城市化”的关联关系,认识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到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城市化的时代,目前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0%~90%。预计到21世纪初,我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并获得显著成绩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10月在其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发展战略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报告还指出,尽管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目前城市所排放的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76%…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将更加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需引起足够关注。从流域关系来看,应妥善处理上中下游间的关系,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茵、真茵孢子、放线茵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还与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城市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范围、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和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空气微生物不同高度分布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潘立勇  韩炜 《环境科技》2009,22(6):50-53
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孢子、放线菌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还与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城市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范围、空气微生物浓度和组成在不同高度变化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4.
陶建格  沈镭  何利  钟帅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86-1696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成立自然资源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外较多自然资源核算成果建立在SEEA 2012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由中国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但综合来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研究。论文基于会计理论的复式记账核算理论,研究了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的生产论和自然资源循环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资源功能规划、生态红线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界定标准,以及在此界定标准上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相关平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福利的自然要素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系统循环的物质和环境要素,也包括参与生态循环间接为人类带来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要素;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分析,论文将自然资源资产的权益分为自然资源的生态权益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权益,这样的分类也有其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自然资源负债的产生是由于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经济社会为了补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以上资产、负债、权益的界定,为我们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逻辑基础。论文研究旨在设计合理的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过程核算,以及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体系设计和平衡关系理论,以期为自然资源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编制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扩张不可避免地将大量的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发挥着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必需的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以中国经济特区深圳市为例,将景观生态概念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结合起来,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城市最小生态用地空间分析模型,并分别按照保留城市面积30%、40%、50%和60%生态用地的4种情景,分析最小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论文所构建的最小生态用地模型能够很好地将城市当中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文引入生态足迹用于分析城市居民消费,通过选取代表不同经济水平和具有不同消费特点的泰州、商丘、铜川、锡林郭勒4个地级市(盟),从生态系统占用角度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地区中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系统占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泰州、商丘、铜川90%左右的生态占用来自人们对吃穿的消费,而锡林郭勒这部分的占用则不到70%,其相当一部分占用是来自为了克服较差的气候条件而产生的取暖用煤量;位于草原地区的锡林郭勒多消费牛羊肉,对草地的人均占用多达0.333hm2,是其他地区的数倍,位于长江流域的泰州水产消费较其他地区多,对水域的人均占用达到了0.116hm2,另外三地仅及其16%~45%。结合4城市的生态空间分析发现,仅商丘、泰州、铜川的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所占用的生态空间就已经超出了整个城市地区的生态承载水平,即使是地广人稀的锡林郭勒,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也已接近全盟生态承载的1/2。显然,城市是一类典型的生态赤字区,如何有效调节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分析——以沿海城市厦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巾英  尹锴  吝涛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8):1808-1816
通过综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排碳、耗氧行为,以及城市区域内湿地、淡水、海洋、森林和农田5种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构建了城市碳氧平衡分析模型(UCOB),并估算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氧收支,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指征.最后,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化的影响,天然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城市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述评了现有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其影响程度还存在争议,城市化降水效应机理有待研究;②城市化地区河网结构趋于简单,目前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分级方法不明确;③不透水面变化改变长期径流量、水质以及暴雨洪水洪峰流量、洪峰过程,其定量关系的阈值需要确立;④变化下垫面条件下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耦合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以便作为城市水文学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设计及应用Ⅱ: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作者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设计及应用Ⅰ:设计》中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设计方案,论文以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为例,采用统计、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估法等分别编制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竹溪县林木和特色资源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中工业用水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保持不变,城镇公共环境和生态环境用水逐年增加,农业发展受降水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今后应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另外,土地资源有不断向建筑用地转变的趋势,未来竹溪县政府应控制建筑用地面积在合理范围内。2)竹溪县自然资源价值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4种资源中,土地资源价值量最高。人为因素对林木资源价值的影响值均为正值,且绝对值不断增加,人为因素对水资源价值的影响值为负值。3)随着竹溪县GDP增加,自然资源总量保持相对稳定,且每年人为原因对自然资源总价值的影响都是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