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近20余年鄱阳湖水质数据和人类活动情况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鄱阳湖水质演变趋势、污染特征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根据污染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鄱阳湖水质总体为中营养水平,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空间上呈现南部污染较重北部较轻的格局,在时间分布上为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鄱阳湖水污染形势严峻,人口压力、建设生态经济区和水利枢纽工程均可能对鄱阳湖水质产生较大影响。优化三峡水库和“五河”调度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确立和实施差异性区域环境准入与排放标准等是解决鄱阳湖水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枯水期沉积物磷释放特征及对水位变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鄱阳湖枯水期不同高程沉积物磷释放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试图建立沉积物磷释放与水位间响应关系,进一步揭示由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的水位下降对鄱阳湖沉积物磷释放风险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沉积物高程越高,即出露时间越长,中部和\"五河\"尾闾区沉积物EC0、DTP、DOP和SRP最大释放量及初始释放速率(0~5 min释放速率)越大,而北部湖区因采砂活动等影响,变化不明显.(2)鄱阳湖水位的持续下降引起的沉积物出露时间延长和出露面积增加,导致全湖沉积物DTP、DOP和SRP最大释放量分别增加了91、81和34 t,虽然该增加量对全湖磷负荷贡献较小(占外源P输入负荷的4.1%、3.7%和1.5%),但\"五河\"尾闾区沉积物磷释放增加强度为全湖平均值的3倍,意味着随江湖关系的持续变化,来年丰水期鄱阳湖沉积物磷将会集中释放,尤其是\"五河\"尾闾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其沉积物磷释放量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大鄱阳湖局部湖区水质下降风险.  相似文献   

3.
河湖交错区是流域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通道,也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场所.本文通过在鄱阳湖河湖交错区采集10种114尾大型经济鱼类,从组织、体长体重、食性、栖息水层、区域等多个方面分析鱼类重金属Cr、Mn、Co、Ni、Cu、Zn、Cd和Pb的含量特征及差异,识别影响鄱阳湖鱼类重金属含量水平的关键因素,评估居民摄取鱼类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鄱阳湖不同鱼类体内Zn的含量最高,而Cd和Pb的含量最低,鱼鳃是Mn和Ni的主要富集组织,肝脏是Cu和Cd的主要富集组织;体长体重与肌肉中Cr、Mn、Ni、Zn、Cd和Pb含量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杂食性鱼类肌肉中Cu、Zn和Cd的含量最高,而Co在草食性鱼类肌肉中的含量最高;鱼类不同生活水层对肌肉中Cr、Mn、Zn和Co含量的影响较为显著;除Cd外,不同区域对鱼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利用RD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体长和食性是影响鄱阳湖鱼类重金属含量水平的关键因素.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复合目标危险系数(TTHQ)均小于1,表明鄱阳湖鱼类重金属的富集不会对人群食用产生潜在危害.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危险废物的产生现状、国家管理政策要求以及当前危险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危险废物防治工作发展趋势,旨在为危险废物的有效处理提供参考,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于2019年7月对鄱阳湖133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记录底栖动物48种,隶属7纲16目22科38属,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8.38ind/m2和173.76g/m2,现阶段优势种主要为河蚬、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将全湖分为5个湖区:北部湖区、西北部湖...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19年鄱阳湖17个国控监测点位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蔚蓝城市水质指数法分析了各湖区的水质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综合评价\"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鄱阳湖的水质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2011~2015年鄱阳湖水质呈下降趋势;2016~2019年鄱阳湖水质总体呈向好趋势但富营化现象依然存在;各年水质状况具有明显的水期变化特征且波动明显,主要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②在空间上,2011~2015年各湖区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蔚蓝城市水质指数等级以一般为主;2016~2019年各湖区整体呈向好趋势,东北湖湖区水质改善明显;2011~2019年主湖湖区水质状况波动最为显著,南湖湖区相较于其他湖区水质污染情况最为严重.③从影响因素来看,2011~2019年鄱阳湖湖区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高锰酸盐指数;\"十二五\"期间鄱阳湖受到化工企业及农业面源的污染影响较为严重,\"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生活对水质的影响作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及饶河)水体悬浮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鄱阳湖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POM)和氮同位素(δ15NPOM)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水体悬浮有机质和氮素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6.59‰~-24.91‰(n=9)和5.88‰~17.49‰(n=9),丰水期分别为-27.10‰~-25.88‰(n=9)和2.99‰~19.69‰(n=9);入湖河流水体枯水期δ13CPOM、δ15NPOM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7.79‰~-25.22‰(n=6)和2.87‰~9.26‰(n=6),丰水期分别为-28.07‰~-26.02‰(n=6)和2.12‰~8.75‰(n=6).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C3植物是鄱阳湖区及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氮素来源比较复杂,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地点也不尽相同,生活污水、化肥及其土壤流失氮是鄱阳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化肥、陆源有机质及其土壤流失氮是其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素的3种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苯酚(phenol)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水环境中大量检出,具有皮肤灼伤、抑制中枢神经和肝脏损伤等健康毒性.调查了鄱阳湖水体和水产品中苯酚的暴露浓度,采用商值法和概率风险评估法,基于本土人群暴露参数评估苯酚对鄱阳湖流域成人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苯酚浓度范围为ND ~556.26 ng·L-1,水产品中苯酚含...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理化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化特征,选择9条典型一级支流,共采集54个消落带沉积泥沙样品,测定了粒径分布、容重、有机质(TOC)、总氮(TN)、总磷(TP)、钾(K)等养分元素含量特征以及运用地累积指数评价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等重金属.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泥沙粒径分布在空间上(乌江-磨刀溪)中值粒径呈波动变化;支流消落带下部(160~165 m)沉积泥沙相比上部(165~175 m)偏粗,不同高程带砂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变化属于中等变异,粉粒属于弱变异.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消落带上部和下部之间沉积泥沙特征差异不显著.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只有Zn元素在珍溪河、龙洞河和龙河属于无-中的污染程度,Pb元素在磨刀溪属于无-中的污染程度,其他元素在所选支流消落带均为无污染.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水位波动显著,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复杂,受限于复杂的湿地野外条件和传统的监测手段,湿地土壤水分运动及其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高程处典型植被群落,基于生长季水文监测和降水、湖水、地下水、0~80cm根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不同植被群落根区土壤水同位素变化特征,阐释了不同水文时期湿地土壤水分运动过程,量化了地下水与土壤水的转化关系.结果显示,高位滩地茵陈蒿群落(Artemisia capillaris)的土壤水蒸发线斜率(5.91)明显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7.60),0~60cm土壤水lc-excess指数为负,说明土壤蒸发作用较强,最大影响深度为60cm.而中、低高程滩地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的土壤水蒸发线斜率(6.70和6.75)略低于LMWL,土壤水lc-excess值均接近于0,显示蒸发作用较小.在土壤水分运动方面,茵陈蒿群落土壤水剖面δ18O在春季(5月)、夏季(6~8月)随深度增加而富集,表明土壤水受降水补给,并以活塞流模式下渗;秋季(9~10月)土壤水δ18O明显富集,且随深度增加而贫化,指示主要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此外,茵陈蒿群落根区土壤水δ18O较地下水同位素显著富集,在地下水埋深最浅时(1.92m),土壤水中未发现地下水的贫化同位素信号及明显的水分补充说明根区土壤水与地下水间的垂向水文连通受阻.芦苇和薹草群落土壤水运动受地下水波动影响明显.在地下水位上升期(4~5月),芦苇和薹草群落浅层(0~40cm)土壤水主要来源大气降水,深层土壤水(40~80cm)受毛细水上升补给,地下水对根区土壤水的补给贡献超50%;在地下水浅埋期(6、8月),芦苇群落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在地下水位下降期(9~10月),芦苇和薹草群落表现出非均匀土壤水流过程,存在明显优先流.  相似文献   

11.
江西鄱阳湖区ZK01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鄱阳湖ZK01钻孔的近7300~50 a BP孢粉记录进行研究,根据岩芯中孢粉主要种属类型及含量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记录尝试恢复了鄱阳湖流域的古植被和鄱阳湖区的水域面积变迁特征,以及地区气候冷暖变化。其中利用亚热带乔木花粉和山地针叶林植物花粉之间百分比含量差值的变化特征,对鄱阳湖流域近2760 a BP以来的冷暖气候变化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湿地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鄱阳湖湿地损失的原因和管理现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1992年5月16日-6月20日,1993年1月7日-2月5日的平,枯水期时鄱阳湖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调查,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信江东支河口,乐安河口,波阳河口等,以及湖区中的龙口,棠荫,湖口等区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为全湖较大区域,鄱阳湖枯水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平水期,部分区域枯水期Cu,Zn含量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河口,湖区沉积物中的Cu,Zn,Pb等含量均较高,是湖水相应背景值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防洪减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鄱阳湖防洪减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在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湖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诸如应尽快加深 3S技术与最优化理论在湖区防洪减灾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湖区洪灾风险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湿地环境开发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鄱阳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分析了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湿地资源衰退,水生生物难以恢复,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性关系的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核心。文章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状况,选取了7个经济指标和7个环境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协调性发展指数评价方法,对2006-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研究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湿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湖区湿地面积2698km^2,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处分布高等植物75科200余属350余种,湿地植被依其生态环境和群落特征可划分为水生群落、沼泽、草甸、沙洲4类型60余个群系,保护与合理地持续利用这些植物群落是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为些就切实制定鄱阳湖湿地总体规划,建立包括整个湖区面积在内的湿地生态系统自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经济根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交互系统。近些年,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有加剧的趋势,其中有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规律的波动。人口持续增长、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缺失等都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措施,对保护和开发鄱阳湖湿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湖底泥的空间分布和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太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周围有数十条入湖河流,陆地风化物质被携带入湖即形成了底泥,由于湖底地形的差异。底泥在湖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在湖的西部存在一条南北向分布,宽度不等的古河道,底泥主要分布于古河道,在湖的沿岸和东太湖也有分布,根据估算,太湖底泥的蓄积量约为13.5亿m^3。太湖周围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湖泊的富营养化,太湖底泥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增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水体释放,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连续多年春夏季节的蓝藻爆发,经过政府的源头控制和治理。目前富营养化状况初步得到遏止,并有改善的迹象。但底泥中的营养元素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释放,因此富营养化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成为为国家战略,区域内各地都在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环境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存在,如:相关环境立法的不完善,环保部门执法权力有限,企业违规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等,致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破坏环境的事件频频发生。为提高执法能效,应当完善环境立法,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考核体系,通过立法以提高违规企业的违法成本,建立多部门联合治理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